- 中國民間小戲史論
- 李玫
- 12字
- 2025-04-24 19:49:22
第一編 “小戲”的傳統溯源
第一章 戲曲孕育期“小戲”的萌芽
古代歌舞、“百戲”等表演藝術的歷史很悠久,在這些表演技藝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包含戲劇因素的節目。所謂“戲劇因素”,是指歌舞和雜技節目中所包含的用代言的形式扮演人物和敘述故事的成分。從古代歌舞等藝術表演形式中顯露出來點滴的戲劇因素,到戲劇的表現方式初露端倪;從戲曲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到最終在與眾多其他藝術樣式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占藝術市場,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從寬泛的意義上說,從藝術歷史有文字記錄時起,這個過程就開始了。
本來,談民間歌舞及其他表演,應該是民間創作,且具有俚俗風格、并且流行于民間的作品。但是,早期的文藝及技藝表演,流行于民間的記載是很少的。在一些出土文物,如畫像磚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較為直觀的文藝表演場面,但能夠刻在墓室的畫像磚上的,亦已經不是以往民間的演出情形。真正意義上的民間作品及演出,如果沒有進入文人的視野,沒有進入宮廷,其命運大多是無聲無息,消逝在歷史中。
早期史籍中提到的民間樂舞,如“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文字簡略,多為貶抑之詞。后來當民間歌舞被官方關注,官府組織采集,并被加工改造后在宮廷演出,史籍中才有了關于它們的比較清晰的印跡。像漢代的《東海黃公》,就是因為在宮廷里演出才被記錄下來。盡管在進入宮廷后民間歌舞的面貌已經很大程度上被改變,但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主要只能從這里開始。在這一章里,我們不論演出場合,僅從節目的內容來回溯那些具有民間生活色彩的、帶有故事性的角觝戲或歌舞表演。后代民間“小戲”的特質,從表現內容到演出場合的諸種特點——諸如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與民間習俗關系密切等,都能在早期的這些文藝表演中看到征兆——它們可看作“小戲”的“遠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