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豐年文集·卷七:書信·隨筆
- 辛豐年著 嚴峰編
- 4645字
- 2025-05-07 12:24:16
上編 書信里的辛豐年
知音
嚴鋒
1991年3月,我從南通去復旦報考賈植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見到陳思和老師,他說真巧,王安憶和李章去南通看望你父親了。王安憶當時已名滿天下,我也已經做她粉絲多年,但她的先生李章還是第一次聽說。幾天后回到家中,聽父親講起他們夫婦的這次來訪,我問他對王安憶有什么印象,他幾乎說不上來,關于李章卻說了很多,看來他的注意力全放在李章身上了。這也難怪,父親對當代文學相當隔膜,音樂才是他更熟悉的語言。他愛了音樂一輩子,卻始終把自己定位為業余的門外漢,對門內的專業人士有特殊的敬佩。李章做過樂隊指揮和作曲,屬于父親心目中的“專業人士”。后來又編輯大名鼎鼎的《音樂愛好者》雜志,在《讀書》雜志上看到父親的專欄,當即約他為《音樂愛好者》寫稿。對于一位名不見經傳、身居外省三線城市南通的民間愛樂者來說,自然有知遇提攜之恩。但是父親對李章,有著超越共同愛好和編輯作者的聯系。他常對我說,李章是個好人。在父親的語匯中,好人是他對人的最高評價,非常難得。他自己也是好人,好人對好人,老實人對老實人,認真的人對認真的人,又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從此開啟二十多年的友誼。
對于這第一次見面,李章這樣寫:“辛豐年煥然一身新軍裝,早早地等在我入住的有斐飯店門前,濠河在他身后流淌,這畫面莊嚴鄭重,令我肅然。”我是在父親去世后看到李章的文章才知道這情景,他對物質看得極淡,收入又都投到書籍和音樂上,對衣服食品都完全不講究。那套離休時發的新軍裝就是他最好的行頭,極少的場合才穿上,他真的是對李章的來訪看得很重了。二十二年后,李章去南通與他告別,也是一身黑色正裝。李章說,這就像奏鳴曲式的兩端,呈示與再現。
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我發現了不少李章的來信,都非常長,有的還精心地貼著各種照片。這些信都放在父親寫字桌的抽屜里,在他最觸手可及的地方。這也令我吃驚,因為父親這些年來經過兩次令他痛苦不堪的搬家,已經把他的大多數個人物品都“處理掉”了。書和唱片都送給了我和他的朋友們,自己只留了約一百本,因為要和我弟弟弟媳一起生活,他不希望自己的東西占太多的空間。他就是這么個極端為別人考慮的人。
同樣,李章也保留著父親二十年間給他的幾乎所有信件。在這些信里,他們談稿子,談怎么辦好雜志,談音樂,談淘碟,也談自己周圍的事情。這些信中能看出父親很多文章的緣起和修訂過程,看出他晚年愛樂的心路歷程,也能看出世事風尚的變遷。這些年,無論音樂還是其他東西,都變得太快了,但是父親和李章之間的相知相敬不變。
不變的還有父親對李章的稱呼:李章同志。今天的年輕人看到這稱呼會覺得很奇怪,至少不相信這是老朋友間熟稔的語氣。但我知道對父親來說,“同志”就是他親切而尊敬的用語,其意義超越世俗與時間。
不變的還有父親這些書信的文筆,平實、簡潔而有味,一如他的文章,只是更家常隨意,讀起來更放松。感謝李章的精心保存,我讀這些信的時候,差不多能比較完整地還原父親這幾十年寫讀的歷程。我所知的,可以參證;我不知的,可以補充。
父親給李章的第一封信是1990年6月4日發出的。這一段時間,他們主要談論的是《音樂愛好者》開專欄的事。據李章說,他給父親的第一封約稿信是寫給《讀書》編輯部,讓他們轉發的,不久就收到回信。當時《讀書》的君子之風,可見一斑。
有意思的是,父親也談了很多對雜志的設想和創意,從選題、欄目的設置,作者的推薦,到版式的改進,從一開始就提了許多建議。這種對雜志本身的關注,對上面文章的評點,一直延續了整整十年,直到李章離開《音樂愛好者》。我后來也參加辦過雜志,今天重讀這些信,換一個角度看,感覺他的編輯思想相當不俗。推薦的作者,比如徐遲、方平、鯤西、程博垕、何滿子等等,都非常對路。而且他好事做到底,往往連人家的地址電話都附在信中。父親外表冷峻嚴肅,其實骨子里極熱心,尤其是對他感興趣的人和事。另一方面,父親當過多年福州軍區軍報《解放前線》的副主編,對辦刊業務是熟悉的。有時候我也會想:假如“文革”前也有《音樂愛好者》,假如我父親不是編軍報,而是編音樂雜志,會更加人盡其用吧。想到這里的時候,我就忍不住又要感激李章,是他激活了父親心中早被埋葬的許多熱情和夢想,讓他后來的人生得以彌補許多缺憾!
這些信就像父親的為人,完全沒有廢話,毫不矯飾。一切人事,喜歡的就是喜歡,不喜歡的就是不喜歡,直抒胸臆。正在看的書,正在聽的音樂,他會熱情地推薦(或不推薦):
但父親不僅是熱心的推薦者,也是謙卑的學習者和聆聽者。這些書信也可以看出父親幾十年求知的足跡。他是個特別不愿麻煩別人的人,但是一涉及想看的書和音樂,這些自律仿佛土崩瓦解。他不斷請李章幫他找書,找碟。1994年,他終于咬牙買了個索尼的CD隨身聽,碟片也成為他倆重要的話題。父親退休金微薄,無力負擔太多昂貴的碟片,所以這方面信息的交換就格外重要。但是,若遇到真正心儀之物,他會毫不考慮價格的問題:“今昂貴若此,只好等等再說,但假如有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全集,則愿以千元購之。不知有沒有?拜托留心!”
信中提到的一個人名,特別讓我感慨。1991年,我父親應我中學班主任楊老師的邀請,義務為他們中學設計音樂欣賞課程,推薦曲目。父親并隨楊老師赴上海挑選唱片。在延安中路537號中圖進出口上海分公司,父親見到一位也是義務在那里幫忙的程博垕老師,兩人相談甚歡,并留下地址通信聯系。這位程老師,是上海愛樂者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對唱片熟得不得了。父親向他請教了許多問題。我后來去中圖也幾次與程老師攀談,受益匪淺。說到程老師,我就想起我最佩服的上海愛樂者兼音響制作者,一位自稱“勃總”的網友。勃總身懷絕藝,睥睨天下,罵遍網絡,真個是誰都不放在眼里。后來我專程去虬江路音響市場拜訪勃總,他說音樂界他最佩服兩個人,一位是程老師,另一位就是辛豐年。勃總的真名叫嚴峰。
父親常贊李章的信內容豐富,很有看頭。父親這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幾乎沒有機會聽現場音樂會(當然在“文革”前很多作品他連唱片也沒有條件聽到,只能通過讀譜來感受),“文革”后,中國開始有世界頂級的樂團來訪,但一方面路途遙遠,資費壓力大,另一方面父親也日漸年邁,無力遠行,連吳祖強先生邀他去北京聽世界四大樂團的演出也只能忍痛謝絕。而李章這方面的活動很多,每聽必向父親詳細描述現場情景,使他感同身受,過過干癮。這些年父親對音樂界的活動的了解,很多都是從李章那里來。父親也會把自己的理解與李章的現場報告結合起來。比如李章聽了圣彼得堡國立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后,他們對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進行交流:
這樣隔空的音樂對話,還有不少。盛年風景,相知樂事,是任何文章中難以見到的。
信中經常可以看到父親說自己這也不懂,那也不懂。這不是矯情,確實是他的真實想法。父親是把自己看得很低的,有個出版社出了本集子,收錄了文人談樂的文章,中國的收了他和李皖及另外一人,其他都是蕭伯納、茨威格等外國作家,父親就很生氣,覺得不應該把他與那些文豪并列,中國部分應該選更好的代表。李皖曾經在《中國圖書商報》寫過一篇論父親的文章,對他頗有批評,大意是他那種風格過時了,不太適合現在的愛樂者。當時朋友們讀到這篇文章后都十分生氣。但父親卻說他批評得有道理,在給李章的信中對李皖相當贊譽,并建議把李皖批評他的文章收到將要出的集子中,讓讀者可以更好地選擇。
父親的另一遺憾,是他覺得難以走進西方現代音樂的門檻:“來信使我為之震動又茫然自失的是那句話:20世紀將逝,而我們對它的音樂知之甚少。我痛感到自己對現代音樂之無知,但要補救似已無及,很有可能我自身也將隨20世紀而去。可能還等不及。即便18、19世紀的,我所知也不多。要爭取補課的話,補哪一頭?我真是兩頭不著實了!”
與遺憾相隨的,是信中無所不在的緊迫感。越積越多的書,越買越多的唱片,越來越抖的手,越來越無力的雙腿,越來越弱的視力,各種來不及完成的寫作心愿……從第一封信到最后一封信,我看到父親的衰老,無奈,和不甘。他不怕死,真的不怕死,但是他怕愚蠢而無知地死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盡量做一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的限度,但一直不放棄求知的努力。
在后期給李章的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
熟悉父親的人都知道,他這個人太好,但命運對他太不公,這輩子過得太苦,磨難冤屈之深重,沒經過那個年代的人難以想象。但是父親說得也對,上蒼另一方面待他也不薄,給了他音樂和書,還有李章這樣的知音摯友,其道不孤,確是苦難人生中的難得的快樂。
還給了他覺悟:“早死晚死我不在乎,不死于動亂,反而茍延殘喘性命至今(81歲了!)真沒想到。可慶幸者,‘若使當年身便死’,我就成了個糊涂鬼。如今則不必為此自慚了。”
對一個劫后余生者,還有比這更好的安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