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向上突圍的要素

引言

頓悟時刻

“弟弟,快,”媽媽說,“我們很快就能遠離戰亂,到達安全的地方。”

安全。大家總用這個詞來解釋各種行為。我的狗維拉也想跟著,我只得狠心拒絕。但它壓根兒聽不進去,因為它知道我們要離開了。我還記得最后一次見到它的場景:它低垂著尾巴,蜷成一團,發出嗚咽聲。由于我不忍心,因此媽媽親自把門關上了。

“弟弟,如果他跟著,那我們就沒法確保安全了。”媽媽邊擦著我的眼淚邊說。

祖母與我擁抱,在我耳邊輕聲說:“這是我的家、我的祖國,那些愚蠢的發動戰爭的兒子、侄子和孫子們,絕不能把我從這里趕走。記住這一點。”

“我不會戰斗的,絕不。”我對她用了“孫子”這個詞感到驚訝,掙脫了她的懷抱。

她笑了,捏了捏我的臉頰,但沒有下重手。“你不必去戰斗,你得去安全的地方。”

又是安全這個詞。我們得趁夜色離開家,才能確保安全。我們得穿過刺鼻的淤泥灘,前往更安全的房子。我們得離開城鎮,甚至可能離開祖國,去安全的地方。爸爸會先行一步以確保安全。我們得把維拉留下,這樣才能安全。

只有成年人才知道,要確保安全就要遵守許多規則,而且他們在不斷改變這些規則。確保安全是一個緩慢和無聊的過程,意味著要等待很長時間。然而就在一瞬間,安全到來了,迅速得讓人感覺那么痛苦和可怕。然后,我們周而復始,重新回到確保安全這個緩慢和無聊的過程中。

我們身后,有個年輕人跳起來喊道:“船來了!”

我和其他等待的人轉向潟湖,看著駁船從遠處駛來,每個人都興奮地站起來。只見駁船噴著煙霧逐漸駛近。當它靠近碼頭時,空氣中彌漫著蒸汽和汽油混合的氣味。對我來說,那是迷人而自由的味道。隨后,碼頭工人開始拉出登船板。

“站在原地別動!”有人通過擴音器用英語急促喊道。只見四名士兵坐著吉普車,尖聲嚷著停在碼頭旁,兩名士兵手持步槍從車上下來,開始搜查人群。

士兵們經過我們身旁,搜查了我們的包。我能聞到他們身上的香煙味,那種味道令人厭惡。我想要大喊一聲,或者重拳出擊,或者跳起來,或者逃跑。一切總是發生得如此之快,我想更快一步。在士兵們經過我們時,媽媽摟著我輕聲說:“安靜點兒,弟弟。低下頭。記住我們現在的處境。不要讓他們找到任何理由(對我們不利)。”

我在學校的最后幾天聽說了當時的情況。許多人在潟湖上被槍殺,船上滿是男人、女人和兒童的尸體,士兵們用腳將他們踢入水中。我看著水面,想象尸體仰望著我的模樣。

駁船隨著潟湖水的涌動緩緩地上下搖晃,如同動物在喘氣。我模仿它的呼吸,就像我以前對維拉做的那樣,這能讓我感到平靜。

我們排隊上船,士兵們站在那里,手持步槍,看著我們登船。我沒有回頭看無法登船的人,也不去想他們。

最后一個人上了船,士兵們也上來了。所有乘客,包括我的家人,就像被趕著的羊群一樣挪動:想要盡量遠離士兵們和他們的武器。駁船啟動時,兩名士兵站在我們對面,占據了船上整整一半的空間。其他人全擠在另一半的空間,就像維拉一樣蜷縮著。

那些士兵開始抽煙。就連他們的打火機看起來都很嚇人。我聽過一些士兵用打火機來干壞事的傳聞。在他們抽煙時,我盯著晃動的煙。突然,我發現他們的手在顫抖。他們居然也害怕。原來即使有槍,他們也會害怕。

我豁然開朗,心想:“媽媽很害怕,和我們在一起的人都很害怕,士兵們也害怕,但我不必害怕。如果我不害怕,其他人也不應該害怕。我們都可以感到安全。”

我甩開母親的手臂,穿過擁擠的人群向士兵們走去。母親發出了一聲奇怪而驚恐的低聲尖叫,其他人也讓我回去,但我沒有回頭。我一步一步地繼續向前。那些士兵突然抬起頭,為我離他們如此之近而感到驚訝。

“能看看你們的槍嗎?”

他們盯著我。我指著槍又問了一次。他們笑了起來。

“我侄子跟你年紀差不多。”一位士兵說道。

“我8歲了。”我說。

“我侄子現在9歲了,”他回應,“好久沒見他了……”他停頓了一下,沖我微笑。

“我比你侄子高嗎?”我問。

“是的,”他說,“你很高。”

另一位較年輕的士兵正要點燃下一支香煙,跟我對話的那個人說:“別在孩子面前抽煙。”

他們相互看了看,笑了起來。其中一名士兵伸手撫摸我的頭發。我們繼續交談。我聽到身后越來越多的談笑聲,轉過頭去,卻只看到母親在一旁哭笑不得的樣子。

看我和士兵們玩得很開心,大家頓時都放松下來。乘客開始四處走動,彼此交談。駁船變得更加熱鬧、舒適。在所有人下船時,士兵們向我和家人揮手告別,我們繼續踏上尋找安全之所的旅程。

我很清楚,這段經歷的走向原本絕不是這樣的。許多有關斯里蘭卡殘酷內戰的報道,描述了在那段時間、那個地方、那些船上發生的事情,足以證明我們當時有多么幸運。我也從不認為我在改變事情走向方面做了多大的貢獻。在沖突地區的經歷教會我,片刻的惻隱之心并不足以改變交戰雙方的命令或意圖,因為他們執著于用暴力解決問題。

但我的童年經歷指引著我去思考幾個問題,正如本書接下來所述,這些問題最終都引向我在人生中以不同方式探討的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掙脫母親“安全的”臂彎?為什么無視母親讓我回去的懇求?是什么驅使我走向手持槍械的士兵,并請求看看他的槍?

在那個頓悟時刻,到底發生了什么?

倒U形曲線

我所經歷的那種頓悟時刻會在各種情境中上演——從飛行員完成著陸到通勤者應對突發事件,再到兒童間的打架游戲,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頓悟時刻。

以工作為例,如果讓你想一想在工作中經歷的壓力時刻,你可能會嘆口氣,想到以下某些或全部場景:專橫的老板、苛刻的客戶、效率低下或麻木的同事、冷漠的初級員工、抱怨不斷的合作伙伴,以及行動慢到難以忍受的供應商。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我問,工作中的壓力在什么時候是有益的呢?我敢肯定,大家或多或少都會記得一些亮點。也許你曾被迫熬夜解決棘手的問題,卻突然間有了突破性的想法,能用在整個項目上。也許你曾遇到同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你一開始感到受挫和憤怒,但后來,你通過一些意想不到的溝通方式,讓所有人相互尊重,建立了令人難忘的伙伴關系。一旦開始思考,你必定能在職業生涯中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表明壓力能夠產生積極作用,并促使你獲得頓悟時刻。

實際上,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是關于壓力何時能促進表現的。[2]這樣的例子涵蓋人類經驗的方方面面:從中國的體操運動員到德國的室內設計師;從加納的機場工作人員到美國的士兵;從烏干達的市場交易員到英國的臨床醫生。其中,很多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管理學學者帶頭對真實世界進行了觀察性研究,并得到了大量的實驗性評估的證明。“壓力在什么情況下是有益的?”這是近年來個體和群體心理學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個問題在很多場合被反復提及。在尋求嚴謹、可靠的答案的過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涵蓋了全球成千上萬的個體和團隊。

現在,再回想一下那些無效的工作壓力。你大概率會回想到受威脅的感覺,你想躲避風險,只遵循老一套的思考方式,整個人失去了動力和目標。壓力越大,這些問題就會變得越糟糕。許多人都親身經歷過,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壓力不僅會影響工作,還會影響健康。即使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之前,職場壓力也被視為接近流行病所帶來的壓力。2018年,僅英國就有超過1 500萬個工作日是由于壓力而被浪費的。[3]

這還只是故事的冰山一角。我們同樣認識到,如果壓力太小,我們會缺乏參與感,失去動力,沒有成就感。美國中年調查是從1995年起持續開展的一項全國抽樣研究,它衡量了影響健康的心理和社會因素。[4]其中一個與工作場所有關的有趣發現是,工作中缺乏刺激會對員工的長期認知能力產生影響。這可能不符合直覺,因為我們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減少對自己的挑戰。許多人為了保護精神狀態和總體健康,會自然而然地尋求更簡單、更輕松的任務和職業。但情況恰恰相反:缺乏刺激和有益的壓力,實際上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并降低峰值表現。

一百多年來,很多心理學家研究了壓力太大和太小的影響。190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和約翰·多德森設計了一項實驗,測試了壓力對表現的積極和消極影響。[5]如今,他們的研究結果被稱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可以用倒U形曲線表示(見圖1)。

美國中年調查發現,該曲線適用于所有受試者:如果不斷學習新技能和接受新挑戰,則能夠提升受試者的認知表現,這在其步入老年時尤為明顯。成千上萬的有關“超級老年人”的神經科學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這類人在智力和身體上的表現相當于年齡比他們小一半的人:秘訣在于定期邁出身體和思維的舒適區。

圖1 倒U形曲線

這明顯證明了壓力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同樣的現象也存在于多個職業中,如戰斗機飛行員、工程師、醫護人員、警察等;還存在于許多日常活動中,如體育鍛煉、發表公共演講,甚至參與體重管理計劃,等等。

這種現象無處不在,因此倒U形曲線開始在神經科學、心理學和醫學中得到普遍認可,并得以不斷發展、強化和廣泛應用。

該曲線的右側表示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承受過多壓力時,我們會負荷過重,感到難以組織想法和掌控局勢,還可能想要屏蔽并逃離壓力源。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反應。這個過程被腦科學家稱為“向下降格”:面對威脅,大腦會采取保護性的神經抑制機制,將思維從認知、反思和創造性的區域轉移到以生存為導向的原始區域。

相反,該曲線的左側表示處在無聊、麻木和缺乏動力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的人并非屏蔽一切,而是完全松懈了,停止了學習和成長。如果我們在嬰兒時期經歷過多“負荷過輕”的情況,未來的認知表現就會受到影響。

我們在兩者之間會感受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即心理學家所稱的“良性壓力”。[6]

從將壓力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從左側或右側的低水平表現區間進入中間的峰值表現區間,即經歷頓悟時刻后進入向上突圍的狀態。

心態、創新、目標

在經歷頓悟時刻時,大腦會進入更高層次的認知過程,推動我們提出新想法,找到新的關聯和解決方案。

你可能會說:“啊,需求才是發明之母!”雖然這確實是向上突圍的一部分,但并不全面且常常具有誤導性。有很多證據和經驗都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迫切需求引發的壓力,反而會導致我們循規蹈矩,而不是大膽創新。面對壓力,大多數人傾向于選擇安全的、經過驗證的方法。更準確(也不那么文縐縐)的說法可能是:“需求可以推動發明創造,但必須滿足一些特定條件和基本要素。”

通過《向上突圍》,我們可以了解如何變壓力為挑戰,化危機為創新。本書將帶著各位讀者環游世界,了解各行各業人士如何到達并利用向上突圍的最佳平衡點。

我們將了解到這些人將需求轉化為發明創造的底層模式:他們是如何處理和利用壓力的?他們是如何通過創新應對危機的?

需求可以刺激我們采取行動,是頓悟的催化劑。但我發現,充分利用需求要滿足三個要素。只有具備這些要素,才能完成向上突圍。

這三個要素同樣適用于家長管理每周預算,辦公室員工應對職場壓力,以及救災人員應對戰區工作的情境。我甚至還借助它們來深入理解自己8歲那年在駁船上的行為。

回想一下你在工作中經歷的有益壓力,你可能會記得,突然有那么一瞬間,你感到或許可以利用這些壓力,把它們當作挑戰,而不是威脅。

在我的記憶中,士兵手里晃動的香煙讓我意識到,盡管我們截然不同(他們意味著士兵、武裝、控制),但也有相似之處——他們也會害怕。

那晃動的香煙讓我靈光一閃,轉變了心態,將令人痛苦的威脅轉變為令人振奮的挑戰。正如我們將看到的,當威脅被重新評估為挑戰時,我們會重新評估整個形勢及其局限性,以及會出現的可能性。

這樣的頓悟時刻能打開向上突圍的認知和情感之門。但我們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克服更多挑戰,也就是要利用在壓力下產生的創新想法和方法。

當年,與我聊天的士兵在上船時根本不會想到會與流離失所的孩子有任何互動。就某種程度而言,那是戰前時代一次純粹的交流。在聊天中的某個時刻,我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各自的處境,看到了同為人類、同處一個空間、同在安全之所的處境。因此,整個事情發生了意外的轉變。

此外,要實現向上突圍,變壓力為挑戰,化危機為創新,還需要有共同的目標。

我和士兵完全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他們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必須服從軍令,在內戰的前線沖鋒陷陣。我還是個小孩,天真無邪,來自對立的種族。士兵的侄子讓我們建立了聯系:我們的年齡和身高接近,或許也同樣頑皮。

回首當年,他阻止同伴在我面前抽煙,就是共同目標的第一步:都認識到要保護我的安全。然后,我們一起談笑風生,建立了共同的安全感,接著又將這種安全感傳遞給駁船上的每個人。

以上就是向上突圍的三大要素:心態、創新和目標。[7]

我相信自己在兒童時期就經歷了幾次向上突圍,這些時刻是我成長過程中刻骨銘心的記憶。其中大多數都是尋常的情況,比如家里沒人,我自學了騎自行車;打敗哥哥們在學校遇到的霸凌者。在這些事跡中,那艘駁船上的經歷是如此鮮明,是我在孩童時為數不多的能夠記得當時的想法和感受的時刻。我并非在迷霧中想起這段久遠的經歷,而是能夠清晰地捕捉和描繪這段記憶。

在斯里蘭卡的沖突中求生和逃難的童年經歷一直籠罩著我,還影響了我的一些重要人生決策。20歲出頭時,我曾與最好的朋友一起穿越印度,在路途中,我碰到了來自斯里蘭卡的難民,他們和我的家族在20年前幾乎同時離開了斯里蘭卡,但他們依舊生活在金奈市郊貧民窟的錫皮屋里。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全家盡管經歷了逃離戰爭、背井離鄉的苦難,但又是多么幸運。

我陷入了極度的沮喪,但最終,我意識到我們盡管在逃離中受到了傷害,但仍有必要努力去幫助那些與我們家當年的處境相似的人。自那時起的三年間,我重新進行了職業規劃,投身到沖突解決和災害應對中。

現在,我與紅十字會、聯合國和無國界醫生等組織合作,為這些組織提供咨詢建議已經有20年之久。我致力于在極端事件的國際響應中注入創新和創造力。

在此期間,我前往全球多個發生了災難的地方,包括:發生海嘯的印度洋和日本;遭受地震的巴基斯坦、海地和尼泊爾;被颶風攻擊的孟加拉國和緬甸;受到洪水襲擊的印度尼西亞;受沖突影響的加沙地帶、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阿富汗、敘利亞和烏克蘭;流行病蔓延的海地和西非,以及受冠狀病毒影響的其他地區。

與許多危機應對領域的從業者一樣,我從中學習到:極端事件拓寬了可能性的界限。這些事件固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和不可名狀的心碎,但在破壞和毀滅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不同類型的人展現出的心態、創新和目標,這推動他們去做更多的事情,拯救更多的生命,讓更多地區得以重建。在撰寫本書時,我超越了危機應對的范圍,考察了各種不同的背景。從軍事到航空航天,從體育運動到藝術,在人類奮斗的每一個領域,我都看到了深刻轉變所需的相同要素和頓悟時刻。

以下是近年來最有名的向上突圍的事例之一。

薩利機長的頓悟時刻

2009年1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15點24分,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的塔臺調度員批準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4號跑道起飛。[8]這架由切斯利·薩倫伯格(薩利)機長駕駛的空中客車A320在起飛后朝東北方向飛行。大約2分鐘后,在3 200英尺[9]左右的高度,副機長杰夫·斯基爾斯注意到右側的天空中飛來了一大群鳥。

在15點27分,雷達顯示飛機被撞擊(事后發現是一群大雁)。在駕駛艙內,擋風玻璃染上了深褐色的血,整個機艙內回蕩著巨大的撞擊聲。

以下是從駕駛艙記錄儀的轉錄文稿中摘錄的內容,描述了撞擊后60秒內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對薩利機長出現頓悟時刻的解釋。[10]飛機的呼號是Cactus 1549(對話中提到的1529或1539是口誤)。

塔臺調度員#1:Cactus 1549,左轉270度。

切斯利·薩倫伯格:啊,這是,嗯,這里是Cactus 1539。我們被鳥撞了。兩臺引擎都失去了推力。我們正在轉回拉瓜迪亞。

塔臺調度員#1:好的。是的,你需要返回拉瓜迪亞。左轉220度。

切斯利·薩倫伯格:220度。

塔臺調度員#1:塔臺,停止起飛操作。我們有緊急折返的飛機。

塔臺調度員#2:是誰?

塔臺調度員#1:1529,他——啊——被鳥撞了。所有引擎都失去了推力。他在緊急返回。

塔臺調度員#2:Cactus 1529,哪臺引擎?

塔臺調度員#1:他說兩臺引擎都失去了推力。

塔臺調度員#2:明白了。

塔臺調度員#1:Cactus 1529,如果可以,你能否嘗試在13號跑道降落?

切斯利·薩倫伯格:做不到。

塔臺調度員#1:好吧,Cactus 1549,左轉到31號跑道。

切斯利·薩倫伯格:做不到。

塔臺調度員#1:你想試試去泰特伯勒(機場)嗎?

切斯利·薩倫伯格:好的。

塔臺調度員#1:Cactus 1529,右轉280度。你可以在泰特伯勒1號跑道降落。

切斯利·薩倫伯格:我們做不到。

塔臺調度員#1:好吧,你想在泰特伯勒的哪條跑道降落?

頓悟時刻來了!

切斯利·薩倫伯格:我們要在哈得孫河上降落。

塔臺調度員#1:抱歉,再說一遍,Cactus……Cactus 1549的雷達失聯……

塔臺調度員#3:我不太確定。但我想他說的是要在哈得孫河上降落。

在雷達失聯后,薩倫伯格和塔臺調度員之間沒有進一步的通信。15點30分,1549號航班在哈得孫河降落,這被譽為航空史上最成功的水上迫降。在進行所有交叉檢查,以及迅速疏散乘客到飛機機翼上后,薩倫伯格機長在機艙內來回檢查了兩次,確保沒有人留在機艙里。

關于薩倫伯格和那大約三分半里發生的事情,我們看到了很多報道和他本人的描述。在獲救后,他接受了無數次采訪,有一次,他提到了“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三個因素。[11]

在遇到驚人的意外時,我的身體做出了強烈的初始生理反應。我在頭幾秒內就意識到了意外的發生。我的血壓和脈搏飆升。壓力讓我的感知視野變得狹窄,這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干擾了我的思維過程。

首先,薩倫伯格機長馬上采取行動讓自己平靜下來,進入了迎接挑戰的心態,全然不顧身體發出的“這是威脅!”的尖叫聲。

(我必須)迫使自己冷靜下來。我們學會從內心某處喚出一種專業的冷靜,與其說這是冷靜,不如說是自律,它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清晰,專注于手頭的任務……這很難做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另一次采訪中[12],他談到了當時的自信心:

我知道自己能找到辦法。盡管這個意外事件從未在具體的訓練中出現過,但是我相信可以從職業生涯的培訓和經驗中迅速找到方法,然后進行調整。

其次,他做的是尋找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

我們突然面臨著人生中的大挑戰……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我們遭到鳥擊到失去引擎推力,再到迫降,我們只有208秒,不到三分半的時間去解決從未遇到的問題……

盡管我們從未專門受過這方面的培訓,但基于所受過的培訓和經驗,我(必須)迅速提取現有知識,并以一種新的方式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再次,他必須絕對專注于目標:

我必須讓工作量可控。我只選擇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要做得非常好。然后,我迫使自己忽略沒時間做的其他事情,否則我可能會分散注意力。

他在另一次采訪中做了詳細說明[13]

我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永不放棄,始終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努力解決問題,以某種方式改善局面。總會有其他行動方案可能會稍微增加成功的概率。所以,在閱讀駕駛艙語音記錄儀的轉錄文本時,你可能會發現,在著陸之前,我對杰夫說:“有什么想法嗎?”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輕率的行為——當然不是。杰夫在那種情況下完全理解我在問什么,那就是:“我已經絞盡腦汁思考了所有可能有用的方法。你有沒有想到我們可以做的能稍微增加成功概率的其他事?”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盡管他的回答看似非常隨意,但是他并非接受了可能的命運。我們一直在竭盡所能地拯救每一條生命,一直到最后。他之所以那樣回答,是因為在那個時候,他明白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薩倫伯格認為以上三點對迫降事件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他的描述完整而有力地證實了向上突圍的三個基本要素。

《向上突圍》的內容和撰寫本書的緣由

我基于自身的直接經驗和廣泛研究寫下本書,目的在于向大家展示如何能發現和理解向上突圍并學會駕馭它。

我見證了人們如何實現向上突圍,我與這些人共事,為他們做到向上突圍而感到振奮。我也曾是向上突圍團隊的一員,還幫助和指導過其他人。

本書接下來將提到各種完成向上突圍的人,對其中的很多人而言,本書中的向上突圍時刻也是他們人生中的巔峰時刻。他們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取得的成功塑造了其思考自我、人生和工作的方式,同時也對周圍的人產生了連帶影響。有些人甚至嘗試將這個過程變成可重復進行的實踐。

我想要通過本書來記錄我的所見所聞,分享我有幸了解到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跡,包括處于全世界最艱難境況中的那些人。

我描繪他們如何進行向上突圍的事跡,不僅是為了向他們的成就致敬,還希望并相信了解他們的經歷,有助于你踏上自己的向上突圍之路。我學到的有關如何重復向上突圍的過程的內容,全都記錄在本書中,希望能從此將偶然發生的事件轉變為大家都能學習和發展的技能。

這就是本書的內容。我撰寫本書是因為越來越確信,這些想法和原則與生活中面臨各種挑戰、各行各業的人息息相關。在這個危機重重的時代,我們不僅要生存,還要不斷成長,這就需要在個體和集體層面實現向上突圍,擁抱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亞伯拉罕·林肯有一句名言:“過去的靜態教條并不足以應對風雨飄搖的當下。現狀困難重重,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面對新局勢,我們必須轉變想法和行動,我們必須解放自我。”[14]這段話十分接近《向上突圍》所闡述的核心奧義。

創意學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其有關幸福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敏銳地觀察到:“在我們可以學到的所有美德中,最有用、對生存最重要、最可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就是將逆境轉化為愉悅的挑戰的能力。我們如果能夠欣賞這個品質,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注意到擁有這個能力的人,從而有機會在需要時效仿他們。”[15]

在探討和記錄壓力與表現、危機與創新的相互關系的過程中,我希望本書能夠作為一份實踐指南,供大家探索米哈里提到的基本美德、特質和能力,并認真思考和關注展現出這些品質的杰出人物。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詳細描述了向上突圍的三大要素——心態、創新和目標;第二部分描述了我發現的六種向上突圍的人格,將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人格。

有人認為壓力會對表現和創新產生負面影響,而我在本書中的基本目標是對這種假設發起挑戰,展示最極端的條件下實則存在著更多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我會提出有必要做出的兩個改變。

首先,我想普及一個觀點:將壓力轉化為挑戰是我們都擁有的能力,我們都可以學習并不斷改進該能力。

其次,我希望讓大家了解可以運用該能力的更多情境和環境。

為了達到以上兩個目的,我想從一架損壞的鋼琴談起。


[2]Francesco Montani et al., “Examining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load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The Role of Work Engagement and Mindfulness,”Human Relations 73, no. 1 (2020): 59-93;Carmen Sandi,“Stress and Cognition,”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gnitive Science 4, no. 3 (2013): 245-61; Adrian Hase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llenge and Threat States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8, no. 2 (2019): 123; and Jenny J. W. Liu et al., “The Efficacy of Stress Reappraisal Interventions on Stress Responsivity: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Evidence,”PLoS One 14,no.2(2019):e0212854.

[3]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Summary Statistics for Great Britain 2018,October 2018,https://www.hse.gov.uk/statistics/overall/hssh1718.pdf.

[4]Joseph G. Grzywacz, Dikla Segel-Karpas, and Margie E. Lachman, “Workplace Expos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National Survey of Midlife Development and the O*NE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American College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8,no.6(2016):535.

[5]Robert Mearns Yerkes and John D. Dodson,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8(1908):459-82.

[6]Hans Selye,“Stress Without Distress,”in Psychopathology of Human Adaptation,ed.George Serben(Boston:Springer,1976),137-46;and G.Brulé and R. Morgan, “Working with Stress: Can We Turn Distress into Eustress,”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Stress Management 3,no.4(2018):1-3.

[7]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討論了這三個方面,相關引用出處將在相應章節進行說明。

[8]關于“哈得孫河奇跡”的文章、書籍和論文有很多,最可靠的來源是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撰寫的報告:D. A. Hersman, C. A. Hart, and R. L. Sumwalt, Loss of Thrust in Both Engines After Encountering a Flock of Birds and Subsequent Ditching on the Hudson River: Accident Report NTSB/AAR-10/0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10), https://www.ntsb.gov/investigations/accidentreports/reports/aar1003.pdf.

[9]1英尺約為0.3米。——編者注

[10]這些內容摘自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就紐約航站交通指揮員與US1549號航班飛行員之間的互動文字記錄。所有文字均未經編輯,但刪除了一些次要的交流內容,以集中展示薩倫伯格與指揮員之間的交流。這些文字記錄和錄音可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網站上查閱:https://www.faa.gov/data_research/accident_incident/2009-01-15/.

[11]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接下來的所有引文均摘自薩倫伯格機長于2012年10月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大會暨博覽會上接受行業報紙《工業安全與衛生新聞》采訪時的發言:“ISHN Exclusive Interview at NSC with Captain Chesley‘Sully’ Sullenberger III (Part 2),”Industrial Safety and Hygiene News,October 31,2012,https://www.ishn.com/articles/94407-ishn-exclusive-interview-at-nsc-with-captain-chesley-sully-sullenberger-iii-part-2.

[12]“‘Sully’ Sullenberger Remembers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Newsweek Special Edition:Amazing Miracles,September 11,2015,accessed July 4,2022, https://www.newsweek.com/miracle-hudson-343489.

[13]MSNBC.com. “Transcript: Captain ‘Sully’ Sullenberger: My Aircraft,” MSNBC.com, August 5, 2020, accessed July 4, 2022, https://www.msnbc.com/podcast/captain-sully-sullenberger-my-aircraft-n1235862.

[14]Abraham Lincoln, “Annual Message to Congress—Concluding Remarks:Washington, D.C., December 1, 1862,” Abraham Lincoln Online, updated 2020, https://www.abrahamlincolnonline.org/lincoln/speeches/congress.htm.

[15]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RandomHouse, 2013), 2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平县| 林芝县| 邯郸市| 乳山市| 昆山市| 海晏县| 成武县| 且末县| 桓台县| 广水市| 泾川县| 承德市| 扶余县| 上犹县| 祥云县| 平顺县| 南昌市| 吉水县| 克拉玛依市| 余姚市| 宁武县| 崇明县| 尤溪县| 明星| 天水市| 石门县| 达日县| 土默特右旗| 定州市| 电白县| 阜康市| 丰镇市| 讷河市| 武川县| 嫩江县| 公安县| 乐山市| 斗六市| 台湾省| 木里|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