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題前先說個題外話。
要論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誰的形象與原著相差最大?非第四十九回才出場的薛寶琴莫屬。
薛寶琴是薛寶釵的堂妹,來到賈府時年齡不到十五歲,按照探春的說法:“連他姐姐并這些人總不及他”,可見顏值要在薛寶釵等人之上。而87版《紅樓夢》中薛寶琴的形象卻頗接近一個中年大嬸,算是這一版電視劇最大憾事。
薛寶琴這樣一個絕世美女,影射歷史上哪位人物呢?這要從她引出的一位真真國美女說起。第五十二回,薛寶琴描述了一個奇異的女子:
我八歲時節,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誰知有個真真國的女孩子,才十五歲,那臉面就和那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也披著黃頭發,打著聯垂,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才十五歲,人說他通中國的詩書,會講五經,能作詩填詞,因此我父親央煩了一位通事官,煩他寫了一張字,就寫的是他作的詩。
這段文字充滿了異域符號。
“西海沿子”應該是南亞沿海的港口,據《大清一統志》記載,西海有榜葛刺、拂菻、古里、柯枝、錫蘭山等國。其中,除了拂菻位于地中海以外,其他國家都在南亞。
“西洋畫上的美人一樣,也披著黃頭發,打著聯垂”,說明這是個歐洲人;
“滿頭帶的都是珊瑚、貓兒眼、祖母綠這些寶石”,滿頭帶寶石,這是印度的風俗。貓眼石是斯里蘭卡獨有的寶石,東南亞盛產珊瑚,巴基斯坦則是祖母綠的重要產地。這些符號都指向了南亞及東南亞。
“帶著倭刀”,指向了日本。
“通中國的詩書,會講五經,能作詩填詞”,但是又不會說中國話,需要“通事官”(翻譯官)居中聯絡,這很有可能是朝鮮、日本、琉球這些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他們的高級知識分子“會講五經,能作詩詞”是常事。其中最大可能是越南,越南的后黎朝最為推崇儒學,將儒教奉為國教,建立了完備的科舉制度,漢文化的普及程度遠超其他東亞國家。
“鎖子甲”“倭刀”又將這個女子的身份指向軍人。
這個真真國女子不可能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一個西洋少女入鄉隨俗改成印度人的裝扮并沒有問題,穿上鎖子甲、配上倭刀也可以接受,但是還要懂得五經、能作漢詩,那就萬萬不能了。
可以肯定這是一個用各種符號堆砌起來的喻象,這個喻象包含了歐洲、南亞、東南亞、日本,也包含了軍隊和財富,這些喻象無疑指向了在東亞、南亞海域進行貿易、劫掠的歐洲殖民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自己的軍隊、貨幣,憑借強大的武裝力量,驅逐及屠殺原住居民,在亞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東南亞、印度等地都建立了大量據點。
明末清初,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打交道最多的莫過于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二人了。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事情了,毋庸贅述。而他的父親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牽連更深。
鄭芝龍是明末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商兼海盜,長期與各種海上勢力打交道,與歐洲殖民者交往密切,處于亦敵亦友的微妙關系中。他會說多種歐洲語言,會彈西班牙吉他,皈依了天主教,教名叫尼古拉,年輕時還曾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雇員。
崇禎元年(1628)擁有龐大船隊和強大海上武裝的鄭芝龍被朝廷招安,任“五虎游擊將軍”,率領自己的水軍戍衛沿海,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發生過多次激烈海戰,尤其1933年的金門海戰痛擊荷蘭人,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驅離東南沿海。
鄭芝龍因軍功一路升至福建總兵,并掌控了亞洲海上貿易,富可敵國。
鄭芝龍在南明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1645年五月弘光政權覆滅后,鄭芝龍憑借其龐大財富,以及在東南沿海地區強大的軍事實力,于六月二十八日,在福建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改元隆武,這就是南明的第二個政權。鄭芝龍架空了隆武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四個月后被清廷誘降,隆武政權也隨之覆滅。
薛寶琴說:“我八歲時節,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于是遇到了影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真真國美女,就是喻指鄭芝龍、鄭成功父子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牽連甚廣。
小說中其實有很多線索將薛寶琴指向鄭成功:
1.看小說中對薛寶琴身世的描述:
他從小兒見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親是好樂的,各處因有買賣,帶著家眷,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幼年隨母親生活在日本,七歲時回到福建泉州生活。鄭芝龍是最大的海商,“父親各處都有買賣、隨父母走遍三山五岳”,這些描述都與鄭成功的幼年經歷吻合。
小說中寶釵開薛寶琴的玩笑說:“我們這里有一個外國美人來了,作的好詩”,這里是用玩笑點明鄭成功的混血身份。
2.賈府將薛寶琴收為干女兒,要配給寶玉而不得。
賈母見到薛寶琴后,喜歡得不得了,要王夫人將薛寶琴收為干女兒,賈母還詳細問了薛寶琴“年庚八字并家內景況”,薛姨媽推測“大約是要與寶玉求配”,紫鵑也說“年里我聽見老太太說,要定下琴姑娘呢”,但寶琴已有婚約就沒成。
歷史上隆武皇帝朱聿鍵見到二十一歲的鄭成功時,看其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對答如流,對鄭成功極為賞識,賜其朱姓,并賜名“成功”,所以鄭成功后來被人稱為“國姓爺”。朱聿鍵還對鄭成功說:“可惜我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你,不然你就更忠于我家了,不要舍棄我家呀”(“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還準許鄭成功照“駙馬體統行事”。
作者顯然在用“賈家干女兒”喻鄭成功獲國姓一事,欲配給寶玉而不得,喻“惜無一女配卿”一語。
3.賈母將極為珍貴的鳧靨裘贈與薛寶琴。
“賜裘”在古代詩詞中總與遠征、戍邊聯系在一起,如明王問《樊司馬草堂雪霽歌》“飛塵一道連清濟,中使西來為賜裘”,明張元凱《塞上二首》“霜冷黃榆乍賜裘”。
《紅樓夢》作者生怕讀者搞不懂賈母贈裘這個情節的喻意,又刻意在第五十回群芳聯詩之時,借薛寶琴之口點明:賜裘憐撫戍——賈母贈裘象征帝王犒勞戍衛邊防的將帥,隱喻隆武皇帝重用鄭成功,命其統領禁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
鄭成功的軍事生涯以海戰為主,統領軍隊以水軍為主,鳧靨裘是野鴨兩頰之毛織成的裘衣,以“鳧”喻水軍。薛寶琴的丫鬟叫“小螺”,亦有以“螺”喻水軍之意。
鳧靨裘是真實存在的奢侈品,據說故宮博物院就有收藏。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出,《紅樓夢》作者一定出生于王公貴胄之家,野鴨頭毛織的衣服普通人聞所未聞,想都不可能想得到,作者卻能信手捻來,并賦予“水軍”的寓意。
4.小說中薛寶琴的父母一死一病,鄭成功的父母則是一死一降。小說中說:
可惜這孩子沒福,前年他父親就沒了......那年在這里,把他許了梅翰林的兒子,偏第二年他父親就辭世了,他母親又是痰癥。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長子,22歲那年(1646年),父親鄭芝龍在同鄉洪承疇勸誘下,不顧鄭成功竭力反對,投降了清廷。
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在清軍進攻其老家閩南南安過程中,被清軍強奸后自縊而亡,鄭成功按照日本習俗將其肚子刨開,清洗內臟、重新縫合后下葬,這應該成為鄭成功此后與滿清誓不兩立、不共戴天的動因。
薛寶琴母親“痰癥”應該就喻指鄭芝龍降清一事。
“痰癥”在《紅樓夢》中有明確寓意,是指神志昏亂。第五十七回,寶玉心志大亂時王太醫說“此亦痰迷之癥”,并象背書一樣講了一大通痰迷的道理。在第六十八回,王熙鳳罵賈蓉:“你痰迷了心,脂油蒙了竅,國孝家孝兩重在身,就把個人送來了”,可見“痰癥”喻指“痰迷心竅”導致神志昏亂,做了糊涂事情。
“他母親又是痰癥”,指鄭芝龍神志混亂,利欲熏心投降清廷,最終上了清廷的當。
鄭芝龍投降前,清廷許給鄭芝龍閩廣總督之職,鄭芝龍本想借此繼續割據東南做土皇帝,孰料清廷并未兌現承諾,還在鄭芝龍投降后將鄭芝龍及鄭成功的幾個弟弟一同挾往北京,將其編入漢軍正紅旗。鄭芝龍后來的下場也頗慘,1654年清廷欲以鄭芝龍招降鄭成功而不得,便將鄭芝龍父子囚禁于寧古塔,1661年,清廷眼看招撫鄭成功無望,便把鄭芝龍和鄭成功的兩個兄弟等十一口人“照謀叛律族誅”。
可見即便不言民族大義,僅從鄭氏家族自身利益來看,鄭芝龍降清也屬利欲熏心、“脂油蒙了竅”的昏聵之舉,以“痰癥”形容鄭芝龍甚為貼切。
鄭芝龍之死或許也與順治皇帝之死有關,在清初歷史中順治的死因一直是個謎,有史料記載清軍在廈門與鄭成功的炮戰中,順治皇帝被轟死,這才導致清廷一怒之下將鄭芝龍滅族。
小說中薛寶琴許給了梅翰林的兒子。梅翰林或許是影射鄭成功的岳丈董飏先。
在明代,“翰林”是科舉中的佼佼者,再經選拔培養進入翰林院任職的官員。翰林在明代官階并不高,但晉升極快,其人必然是飽讀詩書之士、其家必是書香之家。
鄭成功的岳丈董飏先是崇禎六年的進士,殿試二甲第二十名,確實是科場的佼佼者了。
據今天看到的資料,董飏先初授化州知州,后任泰州、通州知州,最后官至禮部侍郎,并沒有翰林的經歷。那為什么《紅樓夢》要給薛寶琴安排一個“翰林”老公公呢?我猜測,《紅樓夢》作者很容易在《國子監歷科進士題名碑》等史料中查到董飏先殿試成績,但董飏先的官場履歷卻難以尋蹤覓跡,所以只以“翰林”點明鄭成功的岳丈是書香之家、飽學之士。
5.薛寶琴的才華不輸大觀園群芳,顏值更在大觀園群芳之上,而鄭成功的武裝是南明后期最強的抗清力量。
我們現在提起鄭成功,都知道他收復了臺灣,但卻很少知道他是南明抗清名將。如果建一個南明名將排行榜的話,鄭成功必居榜眼之位,位置僅次于李定國。
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崩潰之后,鄭氏家族在沿海地區還保持著強大的勢力,鄭鴻奎、鄭彩、鄭聯等各自帥所部割據海島。鄭成功則率鄭芝龍的舊部避走金門,在沿海各地招兵買馬,不斷蓄積力量。
鄭成功早期除了與清軍斗爭外,也在不斷與鄭氏家族的其他勢力、以及沿海割據的軍閥發生摩擦。由于鄭成功馭人有術、練兵有方,也有很好的戰略眼光,逐漸在鄭氏家族中崛起,吞并了沿海各方軍事力量,鄭成功軍隊最多時達到幾十萬人,成為沿海地區最強大的抗清勢力。
之后十多年間,鄭成功一面將鄭氏家族龐大的“海上帝國”治理得井然有序,一面在沿海地區與清軍展開拉鋸,互有得失。最輝煌的一次戰績是1659年,與張煌言合師北入長江之役。
這次戰役鄭成功出動了三千多艘戰艦、十余萬兵力,且裝備精良,先后取得瓜州大捷、鎮江大捷,明軍兵鋒所至,無不望風歸附,共計收復四府、三州、二十二縣城。
此時南京防御力量薄弱,鄭成功、張煌言聯軍完全有能力攻破南京,但鄭成功因輕敵而延誤了戰機,又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導致攻取南京的計劃功虧一簣,鄭成功的錯誤也導致張煌言全軍覆沒。
后來隨著南明的抗清力量逐漸式微,鄭氏集團在東南沿海立足越來越難,鄭成功決定以臺灣為鄭氏集團的根據地。1661年,鄭成功率軍二萬人擊敗荷蘭軍隊,收復臺灣,并在臺灣建立府縣、編制軍隊、屯田墾荒。
筆者認為,小說第五十二回花了大量筆墨描寫一個傳說中的真真國美女,可能是為后面情節埋下伏筆,80回以后可能會有類似薛寶琴與真真國美女發生爭執的情節或閑筆,以喻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一事。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不久,便患急病而亡,鄭成功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抓破臉面而死,享年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