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妙玉·金玉終陷淖泥中(2)王孫公子嘆無緣
- 紅樓密碼
- 洪思
- 1724字
- 2025-03-29 09:04:11
潞王朱常淓是萬歷皇帝的侄子、崇禎皇帝的堂叔。
甲申之難后,留都南京仍然具備完整的行政系統,當務之急便是推立一位新君。選立新君的首要標準,自然是與崇禎皇帝血緣上的親疏關系。
南京官員考慮的新君人選有五,按照親疏順序分別為:崇禎的叔叔朱常浩、朱常潤和朱常瀛,堂兄朱由崧、堂叔朱常淓。雖然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和惠王朱常潤與崇禎血緣最近,但都遠在廣西或四川,遠水救不了近渴。
于是福王朱由崧就成為首選之人,本不該有異議。
但節外生枝,遠在數十年前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斗爭陰魂不散,在南明剛剛開局時,就引發了一場影響深刻的政治斗爭。
福王朱由崧的奶奶鄭貴妃是萬歷皇帝的寵妃,萬歷后期的歷史,便是一部東林黨與鄭貴妃之間昏天黑地的斗爭史,號稱明末三大案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便是東林黨與鄭貴妃的激烈交鋒。
這場斗爭以鄭貴妃失敗告終,但余波未盡。
南京政權擁立新君問題上,掌握話語權的是史可法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東林黨擔心與福王的奶奶鄭貴妃結怨太深,福王稱帝后東林黨會遭到清算,便竭力貶低福王,稱其有“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立之事,極力抵制福王。
他們推出的新君人選便是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有“賢王”之譽,東林黨提出應當“立賢不立親”。南京朝廷話事權掌握在東林黨手中,擁立潞王本不是難事。
此時阮大鋮的密友,時任鳳陽總督的馬士英,看到了政治投機機會。他聯合江北四鎮總兵在鳳陽皇陵前立誓擁立福王,帶領兵馬護送朱由崧赴南京,依靠軍事集團平息了迎立之爭。馬士英也就成了擁立弘光皇帝的首功之臣,入閣成為首席大學士。
于是潞王與皇權第一次擦肩而過。
這場迎立之爭對弘光政權影響極壞。江北四鎮軍閥依仗定策之功,驕橫跋扈,對朝廷頒布的詔書不合己意便棄之不理,朝廷沒有能力控制軍隊,軍隊反而時常干預朝廷的決策。另一方面馬士英掌握朝權后,東林黨的死敵阮大鋮得以復出,便又掀起了昏天黑地的黨爭之禍。這兩條便是弘光朝迅速覆滅的根由。
一年后南京淪陷,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又擁立身在杭州的朱常淓監國,黃道周更是建議朱常淓盡快登基稱帝。但是朱常淓在已經暗中投靠清廷的陳洪范慫恿之下,決意開城投降。
這是潞王第二次與皇權擦肩而過。
南明的君王可以概況為四帝、十一監國,簡單說“監國”就是臨時皇帝、代理皇帝,這四帝十一監國中,大多繼承了老朱家“君王死社稷”的傳統,要么是政權崩潰后被俘,要么是以身殉國,像潞王這樣主動投降清軍的反倒屬于另類。
朱常淓投降后來到北京,對清廷極盡諂媚,上書清廷“幸際王師南下救民水火”,要“結草銜環”“舉家焚頂”以頌清廷“圣壽無疆”。但這種諂媚的態度毫無用處,清廷終以“謀不軌”為由將朱常淓同福王(弘光帝)、晉王、秦王等九個藩王一同斬殺,時年39歲。
了解潞王的人生經歷后,我們再來看妙玉的判詞、判曲,與潞王的際遇頗為相符: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這是說潞王慕仙好佛,欲出世,終不能出世。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可憐貴為宗室,還是投降了滿清,極盡諂媚最后還是落得個身首異處。
再看《紅樓夢組曲·世難容》中的詞句: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朱由淓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造詣極深。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這都是在形容潞王做王爺時期,潛心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文玩收藏,又一心慕仙好佛的經歷。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一次說他投靠滿清,極盡諂媚還落得個身首異處。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與公子(賈寶玉,喻皇權)兩次失之交臂。
再看妙玉的圖讖是“一塊美玉,落在泥污之中”,這固然是在表達“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但“潞”字讀作“路”也讀作“落”,在訓估學中,路、潞、落三字屬于“音近義通”的典型案例,即古書中三個字沒有明顯區別,常相互替用,所以這個圖讖實際是以“落”扣“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妙玉送劉姥姥的成窯杯,明末時一只已價值數百兩白銀,絕不可能輕易送人。潞王喜歡收藏古玩,但他經常上當受騙,高價買來贗品,他自己也喜歡仿制古玩。送成窯杯這個情節,應該是妙玉明知這個杯子為贗品,才送給劉姥姥,作者以此戲謔潞王收藏多為贗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