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晴雯·連理枝頭花正開(1)芙蓉女兒誄
- 紅樓密碼
- 洪思
- 1820字
- 2025-04-08 07:58:44
南明歷史上除了諸位帝王之外,最重要的人物非南明第一猛將李定國莫屬了。
李定國出生貧苦農民家庭,九歲時被張獻忠收為養(yǎng)子,隨張獻忠轉戰(zhàn)南北,因能征善戰(zhàn)、有勇有謀,人又長得英俊威猛,故有“萬人敵”“小柴王”“小尉遲”等渾號。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時,二十四歲的李定國便因戰(zhàn)功卓著封為安西將軍,是大西軍中僅次于張獻忠、孫可望的第三號人物。
張獻忠戰(zhàn)死后,大西軍施行集體領導制度,孫可望主導,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共治,其中艾能奇不久后戰(zhàn)死。1647年大西軍借云南土司沙定洲發(fā)動叛亂之機,占領了云南全境,并在名義上歸順了明朝,遙奉永歷皇帝。之后又掃平了云南周邊的大小軍閥,將云南、貴州及四川部分地區(qū)連成一片。
在孫可望領導下,歸附明朝的大西軍將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經(jīng)營為物阜民安、兵精糧足的抗清大后方,開始圖謀北伐。
1652年,李定國率軍東征,四個月便以迅雷之勢收復廣西、湖南全境,擊敗清軍數(shù)十萬。
進軍廣西桂林時,李定國以五十頭戰(zhàn)象打前陣,大破清軍,駐守桂林的恭順王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手刃其家室后自焚而死。在湖南截擊增援的滿洲八旗精銳時,李定國以佯敗之策將清軍引入埋伏圈,大敗清軍,手刃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
這便是南明戰(zhàn)史上最輝煌的兩蹶名王之戰(zhàn),孔有德和尼堪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的猛將,尼堪更是清初理政三王之一,兩蹶名王是滿清自從建立政權以來遭遇過的最沉重打擊。輝煌的勝利讓南方軍民歡心鼓舞、眾志成城,一度讓滿清產生放棄西南的想法。
李定國身材高大、眉目修闊、儀表堂堂。他不僅英勇善戰(zhàn)、用兵如神,更是寬仁忠厚、愛民如子。對于永歷朝廷也是一片赤誠,一直陪伴永歷政權戰(zhàn)斗到最后。
作為一部隱寫南明歷史的小說,《紅樓夢》定然要把李定國幻化為賈府中一個重要而完美的女子。但金陵十二釵正冊的人物我們已經(jīng)完全解析清楚了,并沒有看到李定國的身影。
《紅樓夢》里有個女子,她容貌秀美,有西子捧心之遺風,鳳姐評她“若論這些丫頭們,共總比起來,都沒她生得好”。寶玉在太虛幻境中翻閱判冊時,她第一個出現(xiàn);她去世時,寶玉為他作了全書最長的一篇紀念文《芙蓉女兒誄》——她影射的人物,自然也就配得起李定國的地位,這就是晴雯。
晴雯影射李定國,線索來自晴雯死后寶玉為晴雯所作《芙蓉女兒誄》的序言:
維太平不易之元
“不易”為“永”,“元”為紀年之意,也就是“歷”,“不易之元”便是“永歷”,李定國是永歷朝的股肱之臣。
蓉桂競芳之月
“桂”是桂王朱由榔,也就是永歷皇帝,“蓉”代表晴雯,也即影射李定國。“蓉桂競芳之月”便是說朱由榔、李定國君臣相依的歲月。
竊思女兒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六載
李定國死于永歷十六年(1662)。
值得一提的是晴雯死亡的年齡應該是二十歲。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抽花簽時,提示了香菱、晴雯、寶釵、襲人四人同庚,香菱比寶玉大三歲,按小說情節(jié)推算,晴雯死時寶玉已經(jīng)十七歲,此時晴雯就應該是二十歲。誄文與晴雯年齡不一致,說明作者是借晴雯悼李定國,而非真的悼晴雯,“今凡十有六載”是暗示李定國死亡年份。
其先之鄉(xiāng)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者久矣
李定國出身貧苦農民,由張獻忠收養(yǎng)參加了起義軍,故言祖上鄉(xiāng)籍、姓名不可考。
親昵狎褻,相與共處者,僅五年八月有奇
1656年,李定國將朱由榔從安龍府解救出來,于三月二十六日迎至昆明建立滇都,自此李定國開始執(zhí)掌永歷朝政。1661年十二月三日,朱由榔被緬甸人挾持到吳三桂大營,朱由榔被俘標志永歷政權結束。從昆明建都到永歷政權結束,共計五年八月七天。
我們再來看晴雯判詞前的圖讖:
只見這首頁上畫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滿紙烏云濁霧而已。
這是《紅樓夢》出現(xiàn)的第一幅圖讖,畫的是天地未分的氤氳之氣,與《紅樓夢組曲》的第一句“開辟鴻蒙,誰為情種”相照應,《芙蓉誄》中亦有“若夫鴻蒙而居,寂靜以處”。李定國字鴻遠,圖讖是以鴻蒙之氣喻李定國的“鴻”字。
再看晴雯的判詞: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
形容李定國人品高潔,胸懷灑落。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出身貧苦農民,來自農民起義的大西軍,卻懷有匡扶朱明的宏志。
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
李定國的輝煌戰(zhàn)績讓孫可望有功高震主之慮,加之有小人在二人間挑弄是非,使得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北伐行動處處掣肘,導致北伐大業(yè)功敗垂成,以致于二人最后反目成仇,永歷政權由此也一蹶不振。
多情公子空牽念。
多情公子喻指永歷皇帝,李定國成為永歷皇帝最后的依托,但孫李矛盾爆發(fā)后頹勢難挽,李定國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再無力回天。
可見,無論誄文、圖讖、判詞,都與李定國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