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林黛玉·可憐詠絮才(2)多愁多病身

  • 紅樓密碼
  • 洪思
  • 1478字
  • 2025-04-05 08:34:17

即便林黛玉的結局是病逝,與林黛玉影射崇禎皇帝也并不違和。

林黛玉自幼便是多愁多病身,病不離身、常年服藥,病情越來越重。

朱由檢登基之時,大明王朝已經內憂外患、病入膏肓。執政之后各種內政外交的矛盾開始大爆發。如果林黛玉多病之身是比喻崇禎朝內政外交的困局,那么崇禎確實亡于內外交困。

天啟時期,陜西連年大旱導致嚴重饑荒,草木盡、人相食。天啟七年(1626)七月,白水農民王二聚集數百災民,揭竿而起,誅殺知縣、開倉濟民,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此時,距離朱由檢登基還有一個月。

陜西地方官員,唯恐朝廷追責禍及自身,又寄希望于夏收之后起義的農民會自行解散,于是禁止州府向朝廷奏報變亂的消息,導致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崇禎元年(1627)陜西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這一年,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在安塞揭竿起事,登上了歷史舞臺。

崇禎二年,皇太極帶兵闖入京畿,各地軍隊赴京勤王,導致陜西、山西等地防守空虛,起義軍越發壯大。加之北京官員推諉卸責,使得赴京勤王軍隊得不到糧餉補給,勤王部隊嘩變,紛紛加入農民起義,大大增強了起義軍的軍事力量。這些嘩變的軍人中就有一個人名字叫:李自成。

林黛玉三歲時來了個癩頭和尚,說:“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崇禎三年是明王朝開始加速迅速崩潰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若干大事。

首先是一場開始于崇禎二年十月、結束于崇禎三年五月的禍亂,撤底澆滅了少年天子的中興之夢。清軍(當時還稱后金,為敘事方便,后面皆稱清軍)突破長城關隘,直逼北京城下,重創各地勤王的明軍,又在北京周邊大肆劫掠一番,攻占了河北數個城池,一直到崇禎三年五月才在明軍奮力抵抗下,出關而去。這場禍亂稱為“己巳之變”,這是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后180年,北方游牧民族再次陳兵北京城下,舉國振動。

“己巳之變”產生了幾個極壞的結果:

崇禎皇帝認為清軍能深入京畿,是薊遼督師袁崇煥縱敵深入的結果,并且袁崇煥勤王時頓兵不戰,還要求駐兵城內,有通敵謀叛的嫌疑,遂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袁崇煥欺皇帝年幼無知,夸下“五年平遼”的海口,讓天子將舉國之力投入遼東戰場,用兵兩年不但沒有成效,竟還讓清軍闖到天子腳下,固然有重大責任。但袁崇煥之死無異于自毀長城,一方面失去了熟悉北方戰局的得力戰將,另一方面袁崇煥慘死讓朝臣噤若寒蟬,推諉卸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風日盛。

“己巳之變”的另一個結果是朝廷開始追加“遼餉”,農民的稅賦負擔愈發沉重,進一步激起民變。

這一年,還有一個重要人物登上了歷史舞臺:張獻忠在陜西聚眾起事。

自此以后,崇禎朝廷便被農民起義和清軍入塞兩件事情耗得精疲力竭,每次都是鎮壓農民起義剛見成效,清軍便闖入關內大鬧一番,等清軍揚長而去,農民起義又死灰復燃。

長期處于戰爭狀態需要巨額財政支持,為此又增加了剿餉、練餉,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加之崇禎一朝極為腐敗,增加的稅賦多被各級官吏貪墨,行政系統效率低下,長期欠餉導致軍隊缺乏戰斗力,于是農民起義越剿越烈,最終李自成闖入北京城,崇禎朝滅亡。

林黛玉有一句判詞是“可憐詠絮才”。

“詠絮才”形容女子有詩詞歌賦才華,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說的是東晉才女謝道韞與父兄談詩,正好天上飄雪,父親問:“如何形容這飛雪呢?”,哥哥說:“就像飄散的鹽”,謝道韞說:“不如比作被風吹起的柳絮”。

《紅樓夢》引這個典故還有別的用意。謝道韞嫁給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晚年時東晉爆發了五斗米教起義,起義軍沖進會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殺。謝道韞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

“詠絮才”是一聲二歌之法,形容林黛玉善于作詩,又是隱喻崇禎一朝始終為農民起義軍困擾,最后亡于農民起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河县| 余江县| 金门县| 和田县| 东乌珠穆沁旗| 稻城县| 外汇| 托克托县| 太和县| 夏邑县| 龙门县| 新余市| 年辖:市辖区| 手游| 成安县| 克山县| 榆社县| 乌兰察布市| 辽阳县| 信丰县| 碌曲县| 陆川县| 克什克腾旗| 长治县| 阿图什市| 新平| 沙湾县| 自贡市| 伊春市| 斗六市| 公安县| 叶城县| 汝州市| 墨玉县| 都江堰市| 青冈县| 汉源县| 德惠市| 甘谷县| 扎鲁特旗|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