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自縊,史稱甲申之難。
這是明朝滅亡的標志,南明歷史的起點。
南京朝廷于五月十五日擁立朱由崧為帝,成立了弘光政權。這時淮河以南仍在明朝行政體系控制之下,人口最密集、稅源最充裕的地區盡在弘光政權掌握之中,加之丟掉了北部守邊的重擔,偏安一隅本該不難。
但弘光朝廷自誕生之時便內訌不止、腐敗不堪,在軍事上采取了與虎謀皮的“聯虜平寇”策略,聯合已經入關的清軍剿滅李自成,樂見清軍在北方逐殺大順軍,弘光朝廷上下歌舞升平、紙醉金迷,完全忽視了清軍的威脅。
次年三月發生的一件小事,仿佛點燃弘光政權這塊朽木的一星火焰,瞬間把江南燒得烈焰滔天,剛成立一年的弘光政權被燒得灰飛煙滅。
《紅樓夢》第一回一段詭異文字用詼諧而簡練的方式,把這段歷史概括出來:
不想這日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此方人家多用竹籬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數,于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如何救得下?
這段文字至少有兩個疑點:
1.“炸供”這個詞似為《紅樓夢》作者發明,字面意思是油炸供神的食品,但古代各種辭書都見不著這個詞。作者發明這么個奇怪的詞,定有啞謎在此。
2.脂硯齋在此有一句奇怪的批語:“寫出南直召禍之實病”。
“南直召禍”四字,實際是一個不難猜到的歷史事件。
“南直”就是南直隸,是明代的行政區劃,相當于今天的江蘇、安徽、上海,由于明朝有南京、北京兩個國都,其周邊地區都直接隸屬中央管理,于是就有了“北直隸”、“南直隸”。清朝取消了南京的國都地位,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北直隸改稱直隸省。
從“南直”這個詞就知道,“南直召禍”是一個發生在明朝的事件,因為清朝已經改稱“江南省”了。
“南直”所遭遇的最大禍事,莫過于揚州十日、南京淪陷、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興之屠、常熟之屠等接連發生的慘痛事件。
1645年四月,已經剿滅了大順軍、穩定了北方局勢的清軍開始南下,五天就攻破了揚州城,清軍將這座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劫掠一空,同時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八十萬軍民慘死于清軍屠刀之下,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城破后,清軍再未受到像樣抵抗,直逼南京城下,僅維持了一年的弘光朝廷覆滅。
對于明朝百姓來說,清軍南下不過是改朝換代,換個皇帝而已。但到六月清軍開始強制推行剃發令,觸動了漢民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底線,激起民間最為強烈的反抗。
江陰民眾自發組織守城,全民上陣堅守八十一天,全城殉國,史稱“江陰八十一日”。
嘉定地區義軍與清軍反復拉鋸,每次清軍反撲都進行瘋狂屠殺,牽連二十余萬人,史稱“嘉定三屠”
......
清軍四、五個月時間里在南直隸屠殺數百萬人,人頭滾滾、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用最恐怖血腥的手段牢牢控制了南直隸地區,“南直召禍”就指這一系列事件。
雖然“南直召禍”的含義并不難猜到,但前面那個“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究竟怎么回事?
弘光朝短短一年時間里,弘光元年(1645)三月十五日那一天確實發生了一件牽涉到政權命運的事情,事不算大,但對朝局影響頗深。
據編年體史書《爝火錄》所載:“(三月)十五日,命百官三會審太子于朝......役動刑,即上拶”,這說的是“南太子案”的最后一次會審,這次會審使用了刑訊逼供的手段。
“南太子案”說的是弘光元年(1645)年初有個少年來到南方,自稱崇禎的太子朱慈烺,一時間南京朝野轟動,幾番審查真假難辯。最終官方的審查結論是:此人名字叫王之明,是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孫,受人指使假冒太子。
但民間輿論完全不接受官方審查結論,一時間南京城內流言四起,紛紛指責荒淫無道的弘光皇帝為了保住帝位,故意迫害太子。
后來清軍兵臨城下,朝臣紛紛逃離南京,權力出現真空之時,南京百姓還將這個自稱太子的人從監獄救出來,擁為監國。說明“南太子”是真太子的觀念在民間深入人心,這是后話。
南太子案審理中,朝廷迫害太子的流言傳到身在武昌、手握重兵的寧南侯左良玉那里。
左良玉與東林黨淵源頗深,阮大鋮掌權后大肆清算東林黨,左良玉由此遭到排擠,于是借南太子案之機,宣稱得到崇禎太子的密詔前往救護,要討伐馬士英、阮大鋮。左良玉于三月二十五日發兵,號稱率軍八十萬,乘船東進南京以“清君側”。
此時清軍也已開始南下。
于是弘光朝廷面臨兩難選擇:防御東進的左良玉,還是防御南下的清軍?最后馬士英、阮大鋮決定全力防御左良玉,甚至提出“寧死北,勿死逆”的觀點,就是說寧死于清軍,也不能死于判亂的左軍。這就導致揚州防線空虛,南下的清軍輕而易舉拿下揚州,于是清軍便如小說中所說“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快速占領了整個南直隸。
左良玉借“南太子案”之機發動兵變,便是“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清軍在揚州、嘉定等地幾番血腥屠殺,便是“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這次禍端因左良玉妄稱奉太子密詔而起,“召”字的本意就是君王呼喚臣下,“南直召禍”可能是“詔”寫為了“召”,實際是“南直詔禍”。
“葫蘆廟”指弘光朝廷,“廟”本來就有朝廷之意,如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葫蘆”就是“糊涂”,指弘光朝廷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最關鍵的是,“炸供”這個詞有什么寓意呢?
《爝火錄》《小腆紀年》等多種史料都不約而同的記載了審問“南太子”時,動用木棍夾手指的“拶”刑,“拶”字音“zā”,“炸供”就是諧“拶供”!
“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就是說弘光元年三月十五日,弘光朝廷使用桚刑對“太子”逼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是說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不加小心逼急了軍閥左良玉,左良玉以太子案為借口發動兵變,兵變導致北方防線空虛,清軍南下便“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占領了整個南直隸,“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便是說把南直隸屠殺得血流成河。
《紅樓夢》幾句話就用隱喻手段,簡練而不失詼諧的把一大段極慘痛的血淚史概括出來,真是春秋筆法。
關于“葫蘆廟”,《紅樓夢》一開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葫蘆廟內寄居的一個窮儒”,這個窮儒就是賈雨村。這句話其實點明了賈雨村與弘光朝廷有莫大關聯。下一節中我們將看到,賈雨村其實就是弘光朝廷的權奸:阮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