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的花簽是杏花。杏花寓意來自花簽上“日邊紅杏倚云栽”這句詩。
探春影射隆武帝、魯王兩人,隆武政權建立于福州,魯王政權建立于紹興,二者都毗鄰東海,東海是朝日升起的地方,故借紅杏在日邊倚云而栽這個意境,喻兩個建立在東海之濱的朱明政權。
第五十八回有一段清明節寶玉哭杏花的文字,他看見杏樹上花已全落,結了許多小杏,便覺辜負了杏花,想起詩句“綠葉成蔭子滿枝”,又想起邢岫煙將要嫁人,“不免傷心,只管對杏流淚嘆息”。
這段文字有何寓意呢?“綠葉成蔭子滿枝”來自杜牧的《嘆花》,這一句詩本身意義不大,用它不過是為了引出前面一句:“狂風落盡深紅色”,這句詩出現了《紅樓夢》中兩個典型符號:風喻滿清,紅喻朱明??耧L讓依在“日邊”的紅杏落盡,就是說滿清連續攻破浙東、福建,朱以海流亡,朱聿鍵身死。寶玉清明節哭杏花,就是在紀念這段歷史。
那為什么又要為邢岫煙感傷呢?因為邢岫煙影射人物正是隆武朝的忠骨。
邢岫煙是邢夫人的侄女,與薛寶琴、李紋、李綺稱為“四美”,他們四人同時來到賈府,邢岫煙與賈迎春一同住在紫菱洲。
解析邢岫煙隱喻的人物,我們先從小說中兩個極不合理的細節說起。
第五十八回,寶玉感傷錯過杏花時,自言:“再幾年,岫煙也未免烏發如銀、紅顏似槁”,第六十三回,作者竟用“顫顫巍巍”來描寫邢岫煙走路的姿勢,脂硯齋在此還特別加一筆:“四個俗字寫出一個活跳美人”。
這兩個細節都完全說不通,此時邢岫煙不過十六七歲,烏發如銀、紅顏似槁至少還需三四十年,何言“再幾年”?即便“幾年”理解為三四十年,屆時大觀園群芳又何人不是烏發如銀,何以獨哀邢岫煙一人?再則,“顫顫巍巍”分明是老人行步不穩、搖搖晃晃的樣子,怎么能說是“活跳美人”?脂硯齋的點評分明是玩笑之語。
這兩個細節,說明邢岫煙影射的人物在歷史上綻放光彩時,已是年邁老者了。
“她”便是隆武朝的首席大學士黃道周,他出任首輔、募兵出征時已經六十歲,在南京就義時六十一歲。他五十六歲時曾被杖責八十、下獄一年,身上必然留有殘疾,故用“顫顫巍巍”形容其龍鐘之態。
黃道周字幼元,現代字典中“岫”字發音為“袖”,但這個字在古代韻書中有“由”“袖”兩個發音,《廣韻》《集韻》《類篇》為“由”,“岫煙”便是諧“幼元”。
黃道周是福建莆田人,其祖父、父親都是飽學但不善經營的窮儒,家中頗有藏書,雖家境貧寒,但自幼就浸潤在儒學教育中。邢岫煙說“我家原寒素”,說的便是黃道周幼年的狀況。
黃道周少年時頗有魏晉風流氣質,鐘愛詩賦聲律,又慕黃老神仙之術,喜四方游學,多次赴羅浮山尋仙訪道,曾作《羅浮山賦》,被時人贊為少年軼才。學者陳來評價少年時的黃道周:“經意詩文,長騷賦,善鼓琴,游心于山水之際,吟嘯于松石之間,在氣質上更接近于賈誼、嵇康,而與宋明理學家們不同”。這正如寶玉對邢岫煙的評價:
竟知姐姐不是我們一流的俗人。
怪道姐姐舉止言談,超然如野鶴閑云。
黃道周多次參加科考都落第之后,二十八歲開始收徒講學,講學內容并不以科舉功課為主,而是探究諸子百家學問,尤其精研易學象數之理。
天啟二年(1622)三十八歲的黃道周考中進士,后授翰林院編修,并給皇帝講授經典。
崇禎五年(1632)四十八歲的黃道周因多次直言進諫觸怒崇禎皇帝,被削籍為民。四年后被召回,官復原職。后在朝堂上力阻與清廷議和之事,再次觸怒龍顏被貶至江西,后又被下獄、杖責八十、充軍廣西。崇禎十四年(1641)崇禎皇帝又將他召回,但黃道周看國運已盡,遂告病辭官。
幾番去官期間,黃道周四處講學、著書立說,成為名滿天下的學者,更是明末首屈一指的書法大家。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后,黃道周再次被召回任禮部尚書、吏部侍郎,但多次上疏諫言均不被采用,深感絕望,借赴紹興祭祀禹陵之機脫離朝政。大概因為黃道周與弘光朝廷有這一層牽連,故作者將邢岫煙安排到迎春(迎春影射弘光帝朱由崧)的紫菱洲居住。
不久弘光政權覆滅,身在杭州的黃道周擁護潞王朱常淓監國。
黃道周精通詩賦聲律,書法造詣更是名滿天下,潞王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高手,二人相見自然惺惺相惜。潞王得知是黃道周后便說:“先生是一代忠良,幸得與先生共事”,又對馬士英說:“以后遇事當與先生商量”。潞王監國后,黃道周上疏諫言七事,又諫言潞王盡快稱帝,均未被采納。
《紅樓夢》中邢岫煙自言幼年時與妙玉是鄰居,寶玉說“原來他(妙玉)推重姐姐”,應當就是影射這段歷史。作者應該還借用了妙玉似佛似道、非僧非俗的形象,隱喻黃道周少年時訪仙問道,四處求慕隱士高人的經歷,故邢岫煙說:“我和他(妙玉)又是貧賤之交,又有半師之分”。
潞王朱常淓投降清廷后,黃道周見身在杭州的唐王朱聿鍵慷慨有恢復之志,便與朱聿鍵一同隨鄭鴻逵來到福建,與鄭芝龍、鄭鴻逵等人擁立朱聿鍵為帝,黃道周以定策之功,任隆武朝首席大學士。
隆武政權成立后,驕橫跋扈的鄭氏家族,自然與言必稱祖制的文官們矛盾重重,黃道周為朝堂上站立次序問題,與鄭芝龍爭得不可開交;戶部尚書參劾鄭氏兄弟在朝堂上扇扇子,無人臣之禮,被鄭芝龍暗中派人割掉一只耳朵。
眼看鄭氏家族挾制朝廷、毫無北伐之意,黃道周憤慨之余,自告奮勇出兵北伐,欲圖為隆武帝打開局面。隆武政權成立不到一個月,黃道周便帶領自己的門生,募集了一只三千余人的義軍踏上征途。
鄭芝龍既不撥兵,也只給了一月糧餉。出師不久,黃道周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聲望募集糧餉,或出賣字畫、發放委任狀換取銀錢,以應付義軍開支。小說中邢岫煙需要典當衣服來維持她在大觀園的開支,應當就是影射此事。
黃道周博古通今,精通天文歷算,又是易學大師,注釋過兵書將譜,故自視甚高。他給隆武的奏疏中甚至說:“不屑為孔明”,但畢竟是在象牙塔中呆了一輩子的人,所研之術不過是紙上談,毫無實戰經驗的他面對強大的清軍,哪里有招架之力?與清軍一接觸便被打得暈頭轉向,最后被一個已經降清的門生誘捕,押送南京后誓不肯降,就戮于鐘山腳下。
邢岫煙所作《詠紅梅花》有一句“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羅浮山是黃道周少年時在游歷嶺南、求慕神仙之術的地方,大庾嶺有一座重要關隘——贛州,這是黃道周就戮前明清雙方爭奪最激烈的戰場,為贛州解圍也是他出兵的戰略目標之一。這句詩或許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庾嶺是南京通往嶺南的必經之地,黃道周仙風道骨,他的忠魂從南京越過庾嶺來到羅浮,實現少年時求仙的愿望。又或:他的忠魂仍記掛贛州戰事,又惦念著少年時求仙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