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力量:商業溝通的核心法則
- 饒鋼 趙金星
- 8935字
- 2025-03-31 11:23:47
第二節 好故事的四個特質
什么是好故事?高琳老師在《故事力》一書中提出,好故事需要滿足三個標準:清晰、好奇、共鳴。一個好的故事,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就把聽眾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好奇),然后潤物細無聲(共鳴)地傳達想要表達的觀點(清晰)。高琳老師的好故事三標準是從講故事人的角度出發的,而好的商業故事,還要加上一個標準:可信。也就是說,好的商業故事有以下四個特質:
●清晰:目標清晰,邏輯清晰,表達清晰。
●好奇:有料、有趣。吸引注意力,創造沖突,讓人意外,令人好奇。
●共鳴:有情有義。有情緒才能有共鳴,有情感才能有代入感,人們總是在追尋正面價值,你的故事應當滿足人們的意義需求。
●可信:商業故事必須讓人感到真實可信。有理有據有細節,邏輯順暢能自洽,只有這樣,商業故事才有價值。目的只有一個:讓人信服。
清晰
好商業故事的第一個特質是清晰。清晰有三個層次:目標清晰,邏輯清晰,表達清晰。
高琳老師認為,講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要傳達什么,要簡單明了,沒有歧義。故事再好,聽眾沒聽懂都是白搭。
商業故事的目的性很強,一定要先要搞清楚要達到什么目的,不然只能是雞同鴨講,不知所云。首先,要明確想要傳遞什么樣的信息,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故事里面的任何情節及細節描寫,都是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的。其次,故事的內部邏輯要清楚,不能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要有理有據、有細節。最后,表達要清晰,要用精練的語言和修辭來表達核心意圖。
舉個例子。我曾作為老校友被邀請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專業研究生的開學典禮上做演講。我打算分享一些經驗給學弟學妹。下面是我的演講稿,其中包括了我的會計職業生涯的三個小故事。
好奇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現代人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也很難持續,因而好故事必須能抓住人的注意力。聽眾沒聽,再好的故事也是白費力氣。抓住注意力的方法是:引發好奇、制造意外和反轉。
高琳老師認為,“因為—所以”不是故事,“因為—但是—所以”才是故事。好故事能抓住注意力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引發聽眾的好奇。產生好奇的基礎是有情節,有沖突。好故事需要情節起伏、沖突不斷,緊緊抓住聽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一直問“后來呢”“為什么”。俗話說,“無沖突不故事”,沒有沖突,敘事就變成了流水賬。
一個故事怎樣才能激發觀眾興趣,使他們始終保持注意力?編劇羅伯特·麥基指出,這項任務是困難的,除非故事設計能夠同時吸引人性的兩個方面:智慧和情感。麥基的解決方案是抓住人性,理解人性。大腦雙系統理論是理解理智與情感的關系的一把金鑰匙。好奇心是理性的需要,因為理性需要知道“為什么”,也就是需要了解因果。故事正是利用人類這一普遍的欲望,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問題并開放情境。每一個轉折點都會鉤住好奇心,觀眾會好奇:“下面將會發生什么?”“然后呢?”重要的是“結果將會如何”。通常,答案一直要等到最后故事高潮時才會揭曉,過程中,觀眾被好奇心控制,會持續關注。
因此,故事開始的背景信息鋪墊非常重要。舉個例子,我在介紹凌志軟件的時候,通常在一開始就制造懸念,激發聽眾的好奇心。
讀到這里,你的好奇心是不是被我激發出來了?你是不是會不由自主地問:后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這個原因,IPO審核老師“買單”了嗎?
吸引注意力的第二個方法是制造意外。人腦是一部不知疲倦的自動預測機器,聽故事的時候,聽眾的大腦一直在自動預測后來會發生什么。如果故事發展與預測一致,乏味和疲倦就會產生,聽眾的注意力就不在故事上了。此時,將注意力拉回來的辦法是打破他們的預期,出人意料,也就是制造意外。
電影情節中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印象深刻。在電影《正義聯盟》中,閃電俠剛剛施展完特異功能,坐進車里問初次見面的蝙蝠俠:“你有什么超能力?”蝙蝠俠看看他,平靜地說:“我有‘鈔’能力(I am rich)。”
再講個用意外打動人的故事。我曾經在一家公司當CFO,公司老板是我在復旦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班的同學。有一次他突然告訴我,他邀請了一位名人來做我們的外部董事。當時這位名人如日中天,而我們只是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老板和這位名人也并無交集。我對此很驚訝,老板嘿嘿一笑:“我給他講了個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復旦大學邀請這位名人演講,老板去做聽眾。演講中,這位名人半開玩笑地說,他早年在日本時,日本經濟很好,后來他離開日本,日本經濟就不行了;他在美國,美國經濟原本也很好,后來他離開,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就破滅了;他回到中國后,中國經濟這幾年騰飛了……全場哄笑,全當是開玩笑。演講結束,一大群粉絲圍著名人,老板也湊上去和他講:“你剛才說你到一個地方,那里經濟就好,而你離開就不行了,對此我有個解釋。”名人一聽就丟下其他人說:“你說說。”老板說:“這是一種‘候鳥現象’。候鳥會提前感知氣候的變化,開始遷徙,你也一樣,冥冥之中感知了經濟氣候的變遷,所以……”名人聽了大喜,馬上拿出電話說:“我們留個電話,周末一起喝個咖啡。”后來,名人就變成了我們的外部董事,再后來,他的名氣在關鍵時刻還真幫了我們大忙。
吸引注意力的第三個方法是情節反轉。除了引發好奇和制造意外,好故事最好還能包括一些情節反轉,它是更高層次的意外。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關于內控的故事。
共鳴
好故事都是有情有義的。有情緒才能有共鳴,有情感才能有代入感。人們總是追尋正面價值,你的故事應當滿足人的意義需求。好故事一定要能夠引發聽眾的共鳴,讓他們從心底認同“你講的就是我想聽的”。如果聽眾覺得故事和自己沒關系,自然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也就不集中了。
我曾經請教葉檀老師:為什么你的文章閱讀量能到10多萬,而我的文章讀者寥寥?葉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我:“你給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答:“我是個專業人士、財經專家。”葉老師笑了:“我們不當專家。專家要教別人,好為人師。我們是媒體,只說人們心里想說而又沒說出來的話。”葉老師一語中的。讀者要的是體驗,是感受,是心里想說而沒說出來的話。也許讀者已經有同樣的感受很久了,但不知道怎樣表達,這時他們或許會突然被故事中的一句話打動。故事表達的想法并不是新的,但是突然看上去更強烈、更真實。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幫助我們更真切地理解我們所了解的,感知我們所感受的,相信我們所信任的。
高琳老師指出,一個好故事一定是能讓聽眾感同身受的。當故事中的人物是聽眾所關心的,當聽眾邊聽邊想“嗯,就是這樣”或者“遇到這種事,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做”,這個故事才有沖擊力,才有意義,否則就是講故事者的“自嗨”。
聽眾通常更愿意和他們喜歡的角色建立聯結,也更容易對主人公所經歷的苦難產生深深的認同感和代入感,畢竟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不完美的。所以示弱、展示失敗、自嘲這些方法都很有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建立共鳴的一種好辦法是放棄完美的自己,通過故事回溯自己曾經的苦難和脆弱。網飛創始人里德·哈斯廷斯說:“如果一個人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人們會覺得他更加值得信任,這是人的本性。”[11]總的來說,自嘲有助于建立情感聯結。自嘲的主體也可以是你代表的企業。根據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的互惠原理,展示自身弱點是一種善意的表現,往往會刺激他人自動產生回報的意愿。在傳播中,這種回報經常表現為信任,原因是虧欠感讓人覺得不舒服,人們認為表達善意理應得到善意的回復。
主人公從平凡走向不平凡,才是對聽眾來說有用和有吸引力的。如果故事講得太深奧,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聽眾就很難被吸引。現實中,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往往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這是我從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德峰教授的課堂上學來的技巧。王教授能把哲學講得生動易懂,后來我琢磨其中技巧,發現他很喜歡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拋出一個難懂的哲學概念后,立即講一個精彩故事,枯燥的哲學便生動有趣起來。
大眾通常誤以為“共鳴”只與生活故事有關,商業敘事就是板起面孔說事實,其實不然。聽商業故事的還是人,沒有情緒,沒有共鳴,就很難達到傳播效果。當然,商業敘事以事實、邏輯和數字為主,怎樣把情感共鳴帶進去呢?我有個技巧供你參考,那就是代入自己。
商業敘事是一種非虛構的事實描述,我們容易從一種超然的客觀角度去描述,這就會讓聽眾感到冷冰冰的。如果我的身份是董秘這類企業內部人員,我就會用我個人的視角和體驗來描述這些客觀事件,例如前面講的凌志軟件盈利的故事,我就是從個人疑惑的角度出發,把自己帶入,自然也就把聽眾帶入了我講述的場景中,他們感同身受,就會產生共鳴。又或者我是個研究者,在講我的研究成果時,我可以描述研究過程中自己的心路歷程,把事實與自己的感受一并呈現——我當時的興趣點或疑問在哪里,我怎樣論證,遇到了什么困難,后來覺察到了什么。這樣就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主觀感受視角,相當于帶著他們一起做研究,而非冰冷地呈現研究成果。通過代入自己,你就可以將觀眾帶進故事,讓他們與你的情緒同步,與你的感受共鳴。除了代入自己,在商業故事中加入人物也是代入情感的一種辦法。商業敘事容易只講事情不講人物,缺點就是會讓人感到冷冰冰的,無法產生情緒共鳴。解決方法是把人物放進去,從人物的視角來說明事情經過,特別是用對話,場景感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隨之而來。
你的故事有情,能讓人產生共鳴;你的故事有義,也能讓人產生共鳴。讓人產生共鳴的另外一種方式是讓你的故事包含人類普遍追求的正面價值。羅伯特·麥基指出,人們對生活中的正面價值有一種情感需要,這些正面價值包括正義、力量、生存、愛、真理、勇氣等,人對自己認知的負面價值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而對正面價值卻會強烈趨從。隨著故事的開始,受眾會自覺或本能地考察負載著價值的世界和人物的全貌,力求分清善惡、是非,以及有價值的事物和無價值的事物。他們會力圖找尋善之中心。一旦找到了這一中心,情感便會傾向它。之所以會去找尋善之中心,是因為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善良的或正確的,并想要認同這些正面價值。從內心深處而言,我們知道自己有錯,也許錯得很嚴重,甚至還有罪,但是我們還是會覺得,即使如此,我們的心還是歸屬于正確的一方。甚至最壞的人都會相信自己是善良的,例如電影《教父》中的黑手黨都是作惡多端的罪犯,但是,柯里昂家族卻有一個正面素質——忠誠。其他幫派都在背后捅刀子,這使他們成為壞人中的壞人;而忠誠使柯里昂們成為壞人中的好人。當我們發現這一正面素質時,我們的情感就會傾向他們,并移情于那些壞蛋。[12]
董宇輝的直播“爆紅”,也是正面價值和共情的完美結合。他在直播間里對人物故事、山水田園的詩和遠方娓娓道來,真情實意的美好感悟打動了人們的心,對遠方稻田產生美好想象的人們買下了一年的大米,對過往的溫情回憶產生共鳴的人們買下了冰淇淋。正能量的激勵讓無數人有了重新開啟生活的勇氣,誰都想在柴米油鹽的壓力中找到瞬間的溫暖,這也恰好證明了共情和正面價值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可信
商業敘事是非虛構故事,所以可信是其關鍵特質。建立可信度,需要有理有據、邏輯順暢。后文我們會用很多篇幅來討論如何讓你的商業故事可信。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讓商業故事可信的關鍵技巧之一是展示細節。真實可信取決于“細節”。當我們使用少量精選的細節后,觀眾的想象會自然而然地補充其余部分,形成一個可信的整體。
舉個例子。我曾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讀工商管理博士,第一次上課,同學之間還不太熟悉。早飯的時候,我和一位同學坐在一起聊了起來。我問他是做什么的,他說他所在的是光伏行業下的一個細分行業——硅片切割。我對這個行業不熟,他就向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光伏行業產品的最終形態是太陽能發電組件。這些組件的生產過程是:先由硅料生產硅棒,再把硅棒切成硅片,接著把硅片制作成電池片,最后組裝。”他所在的就是切片環節,即將硅棒切割成硅片。他所在的企業既生產切割設備,也生產切割耗材金剛線。切割的方法是在鎢鋼絲上電鍍金剛石,讓金剛線與硅棒高速摩擦,進行切割。我在這方面一點概念都沒有,就隨口問道:“這個技術含量高嗎?”通常向外行解答這類問題的難度很大,我也就是隨口一問,并沒真的期望得到什么答復。不過這位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硅片比一張A4紙還薄,尺寸也不小,大約210毫米見方。我們一次切3000片以上,也就是一根硅棒有3000把刀一起切下去。哪怕有一點點偏差或抖動,硅片就報廢了。所以這一行對機器的穩定性和運轉效率要求很高。”我一下子就懂了。這位同學在短短的解釋中提供了足夠多的細節,讓人理解和信服。
本章小結
●人們通過故事來理解這個世界,講故事的能力與聽故事的渴望存在于我們的基因里。
●好的商業敘事=理性要素+精彩故事。
●在商業傳播中,理性分析和邏輯推斷非常重要,但是并不足夠,聽眾要做出選擇,還需要獲得情緒感知。根據大腦雙系統理論,情緒產生是直覺系統(S1)的自動反應,而S1的自動反應是場景驅動的,只要我們營造場景,就能直接觸動S1。講故事是溝通中營造場景的好方法,因而在理順邏輯的同時,如果能夠講個小故事,就可以直接觸動S1,引導聽眾產生情緒,輔助他們感知并做出選擇。
●好商業故事的四個特質是清晰、好奇、共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