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譯本)
- (春秋)孫武等
- 1392字
- 2025-04-17 19:31:04
孫子兵法
第一篇 始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解
孫子說:用兵是一國的大事,關系一國的存亡、人民的死生,所以不能不慎重加以考慮!
先須經緯以下所論五事的次序,再校量我方和敵軍的計謀,以搜索得兩軍的情實。所謂五事: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主將,五是法令。第一道義,指用恩信接待士卒,人民和長官同心合力。所以將帥才能和人民共生死,而人民絕不疑懼退縮。第二天時,指順著陰陽的變化、氣候的寒暑、四時的利宜,不加違逆。第三地利,指通達地勢的遠近、山川的險易、生死的地勢,應當據利避害。第四主將,宜具有這數樣才能,即智略、信實、仁愛、勇敢、威嚴。第五法令,包括部曲的制度、軍吏的職分、運輸的道路,以及軍中一切的用度。凡這五件事,將帥若都能深曉,定可以取勝;若不深曉,必定要失敗的。
所以為將的須仔細校量這五件事,計算我軍和敵軍的優劣,以探索其情況。自問:誰的君主有道義?誰的將帥有才能?誰能得天時?誰能據地利?誰的法令施行?誰的兵士剛強?誰的兵士熟練?誰的賞罰分明?從以上這幾點推測起來,我就可以預知誰勝誰
負了。若聽從我的計劃去用兵,必定可以獲勝,我即留在此地;若不聽從我的計劃去用兵,必定要失敗的,我只得離開此地他去了!
我所計劃的利害之點既見聽用,然后我當在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輔佐之。但是兵勢是不能預先定的,必須視敵人利害的情形,出于權變以制勝。用兵以詭詐為道。所以雖然有本領,故意示敵人無用;雖然將要用兵,故意示敵人不至于用兵;欲襲擊敵軍的近處,反出兵遠處,示敵軍以遠去的模樣;欲進攻敵軍的遠處,反陳兵近處,示敵軍以近迫的模樣。敵兵倘若貪利,我就用財貨去引誘他們;敵軍若因此勢亂,我軍即乘隙加以襲??;敵軍若是兵勢充實,我軍當謹加防備;敵軍的兵力若是堅強,我軍須暫且避開;敵兵若忿怒,我可更加以屈撓,故意顯示我卑弱無用,令敵人驕傲。敵軍倘若閑逸,我當設法令其勞頓;敵軍倘若團結一致,我當設計令其分離。攻擊敵軍空虛沒有設防的地方,掩擊敵軍懈怠不曾留意的去處。以上乃是兵家取勝之策。然而必須因敵制變,是不可以預先言傳的。
未曾開戰,先在廟堂之上計劃時已定有制勝之策,這是因為計謀籌劃得十分完備;未曾開戰,先在廟堂上計劃時就沒得制勝之策,這是因為計謀籌劃得十分稀少?;I劃完密的取勝,籌劃缺少的失敗,何況一無籌劃的呢?(當然要失敗了!)這樣看來,誰勝誰負,我預先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