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順勢而動,跨界造車

“我覺得聰明的人、勤奮的人,這個世界上多了去了,這是成功的前置條件。有這些不保證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順勢而為,你要找到那個臺風口。”

小米造車的緣起

2024年3月28日,小米集團和雷軍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正式發布了。SU7汽車共有三款配置,分別為小米SU7標準版、小米SU7 Pro版和小米SU7 Max版。不僅如此,三款配置的汽車也全面開啟預定。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小米SU7的鎖單量便達到了7萬多臺。

小米汽車作為小米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一經發布,便備受業內矚目,也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了強烈的沖擊。這是小米正式進軍汽車市場的重要一步,也是消費者見證小米品牌實力的重要時刻。

這樣的成績,應該是雷軍很樂意看到的,畢竟這是小米全體技術人員歷經1000多個日夜研發出來的首款汽車,承載了雷軍和小米人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夢想之車的期望。

早在2013年,雷軍就曾兩次拜會過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試駕了當時還沒有進入中國、智能化尚且處于初級階段的特斯拉汽車。隨后,他立即訂購兩臺,一臺給自己,另一臺送給了一位朋友。后來,他還對十多家有關電動車產業的公司進行投資。但說到自己造車,那時雷軍還沒想過,因為他覺得造車是一件很難的事。

一直以來,造車都是一個很時髦的話題。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快速擴大的態勢,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的出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不斷增加。與此同時,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突破,智能網聯汽車也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雷軍對這一切可謂了如指掌。

作為一家以智能手機為核心業務的科技公司,小米近年來持續拓展其生態鏈系統,涉及智能硬件、家電等領域。從公司戰略來看,小米如果造車成功,不僅可以順應市場需求,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小米的生態鏈布局,提升公司的整體競爭力。

因此,在小米的高管會上,大家陸續討論過幾次關于造車的問題。直到2021年初,應董事會要求,小米集團才開始認真研究電動汽車行業,并對電動汽車市場展開調研。

一開始,雷軍對造車這件事并沒什么信心,畢竟那時小米的手機業務在經歷低谷后剛剛好轉,重新回到手機行業世界前三的位置。這一仗打得很艱難,業績能保持多久還不清楚。此時,小米如果再研究造車,會不會力不從心?所以,在進行市場調研時,雷軍是抱著“小米不做汽車”的心態去調研的。

然而,調研結果卻呈現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小米如果不做汽車,那么未來不但手機賣不動,就連小米這家企業都可能泯然眾人。雷軍很清楚,這是時勢所趨的一個戰略選擇,也是那么多同行都想造車的根本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小米如果不做,很可能就會落伍。但造車又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不僅試錯機會越來越少,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結果也是完全未知的。

那段時間,雷軍很糾結。白天上班時,他會想出很多個必須造車的理由;等晚上冷靜下來,他又會找出很多個不能造車的理由。

后來,雷軍逐漸想明白了,自己在創建小米公司,進軍手機行業時,幾乎一無所有,而競爭對手個個都是巨頭,小米不是照樣創造了奇跡嗎?如今,小米已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起汽車研發。如果涉足汽車行業,自己到底在顧慮什么呢?

最大的顧慮,就是自己不敢干,在困難面前不敢“亮劍”。這也讓雷軍開始反復地問自己:“我是否還有十年前的勇氣,是否還有十年前一樣的決心?”

在這個過程中,“米粉”給了雷軍很大的鼓舞。在小米2020年底的新年許愿活動中,一位“米粉”的愿望特別酷,他的愿望是開著裝有全套小米智能家居產品的房車環游中國,感受一下“行走的智能生活”是什么樣的。還有的“米粉”把自己在小米商城的購物單據裝訂成冊,作為禮物寄給雷軍,并且表示,自己始終相信和支持小米,這些單據就是自己與小米相伴多年、一起長大的見證;如果小米造車,他也一定會購買。這一切都讓雷軍深受觸動。

在決定造車之前,雷軍還拜訪了汽車行業內的多位資深人士,與他們進行深度交流,同時小米管理層也多次召開內部研討會和董事會,積極探討這一戰略的可能性。

2021年3月30日,經過75天詳細的調研、探討、評估,小米終于做出了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那天晚上,小米召開發布會,雷軍在會上演講,宣布了小米的這一重大決策。他還表示,小米集團做好了全力沖刺5~10年的準備,只要“米粉”愿意等待,小米就一定全力以赴,不負眾望。

那幾天,雷軍感冒嚴重,說話嗓音都是沙啞的,演講狀態不是很好,但他清楚地記得,現場的“米粉”非常激動,情緒高漲,給了他很大的鼓舞。他甚至激動地脫口而出,說出了那句誓言:“我決定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積累的所有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演講結束,走下舞臺的雷軍,雖然內心的信念很堅定,但是心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么多前車之鑒,讓他看到了造車的難度之大。現在自己親自上場,展望將來,一切都是未知與不確定的。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過去的知識、經驗、聲望、榮譽,大部分都將歸零,自己所能依靠的,只有一顆一往無前的心。

組建最強造車團隊

雷軍在接受公開采訪時表示,汽車制造雖然是一項傳統且復雜的工藝流程,但新能源汽車因為不需要內燃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造車的難度。但造車要重構供應鏈和生產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雷軍宣布小米將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之后,小米團隊馬上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

欲干大事,先搞定人事。小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造車團隊。對于一直以手機和智能家居為主要領域的小米來說,汽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不論是對小米造車團隊的組建,還是對小米文化的融合,都是極大的挑戰。小米從汽車制造領域內迅速引入大量優秀的企業人才,包括全球知名汽車品牌保時捷、寶馬等工廠,同時又從小米集團內部借調了多名精兵強將,共同組建一支具有全球化背景的設計團隊。小米官方微博還發布了雷軍與其他16位汽車團隊骨干的合照,除了雷軍和前寶馬集團IX設計師李田原外,其余均為小米內部骨干,洪峰、盧偉冰、劉德三位小米合伙人擔任小米汽車的高管和監事。

加上雷軍本人,小米汽車初創團隊共17人,這17人的優勢和短板都非常明顯。

在17位核心成員中,有14人加入小米超過10年,彼此之間工作協調基本不需要再磨合,并且這些核心元老對小米有著極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家相互配合,可以發揮巨大的戰斗力。對于掌舵人雷軍來說,這樣的團隊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這個團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這些人在消費電子產業具有全面且豐富的經驗,并且嗅覺敏銳,可以快速了解行業動向。這17個人曾以軟件和生態鏈為主導,成功打造MIUI、Mix、米聊、小米盒子等。如果將這些能力轉嫁到座艙操作系統的研發方面,定能水到渠成。

但是,他們的短板也很明顯,那就是缺乏造車的實戰經驗。在這些人中,只有李田原有在汽車行業工作的經驗。同時,關于汽車制造、電池電機等領域方面的技術,這些人的經驗也存在不足。

為了彌補團隊人才的短板,小米開放了研發、制造、供應鏈、智能化等汽車相關領域的人才入口,以“股權+薪資”的方式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原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原吉利汽車研究院總院長胡崢楠、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仇臻、前寶馬高級內飾設計師Shin Muto、前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黃振宇等,都先后加入了小米的造車團隊。

2017年7月,小米又在官方招聘界面上放出了500個自動駕駛相關的招聘崗位,應聘者紛至沓來。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結束,小米汽車相關研發人員數量已接近3000人。雷軍也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第一輛車整體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研發投入超過100億。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行業人才共同集結在小米汽車的旗幟下,遵循小米方法論的指導,馬上開始熱烈的討論與推演,迅速碰撞出了許多令人驚艷的想法。

除了積極招攬人才之外,雷軍自己也沒閑著。他表示,自從小米決定造車的那一刻起,他就要重新成為一個“小學生”,從頭學習一個極為復雜的行業,從頭去面對一條漫漫的百年征程。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一定要親自開夠100輛車。因為要想造車,自己必須愛車、懂車,如果不懂,就不可能做出一輛好車。他通過試駕各種車,認真學習每輛車的優點,學習它們的出色長板,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這個目標。

小米的造車團隊堪稱世界上最強的造車團隊之一,小米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雷軍甚至說:“我們有什么?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小米決定10倍投入,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并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斗!”

在雷軍看來,小米汽車是小米集團從手機行業到汽車行業的重大跨越,更是“人車家全生態”完整閉環的關鍵跨越。

“首戰即決戰”

按照小米的規劃,小米汽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有媒體報道稱,在量產之后的3年,小米計劃每年推出一款新車,3年總銷量要達到90萬輛。對于這樣的報道,小米并沒有做出回應。但如果雷軍真有這樣的目標,那不得不說,小米頗有野心。

雷軍曾說過,汽車與手機有很多技術方面的相通之處,小米現有的手機研發團隊就是造車的基礎。除此之外,小米造車還有很多其他優勢,如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態會讓乘客乘坐汽車的體驗感更好;同時,不靠硬件賺錢的“小米模式”也可以遷移到汽車上面。

然而,造車畢竟不同于造手機,復雜程度更不可等量齊觀。對于進軍造車行業,雷軍曾坦言,“首戰即決戰”,第一輛車一定要代表那個時間點的尖端技術。這句話表達了小米造車的緊迫感,如果第一輛車造得不好,后續很可能會失去機會。這句話雖然體現了雷軍的決心,但也不可避免地讓人體會到他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自從宣布小米要進軍汽車領域后,雖然官方沒有公布小米會造什么樣的車,但業內普遍認為,小米所造的應該是A級車。汽車級別一般由前后輪的軸距來區分,A級車軸距通常在2.35米~2.79米之間,這也是家用主流車型,價格在10萬元~20萬元。小米手機一直主打高性價比,造車也應該會繼續沿用這種風格。并且雷軍曾在微博上發起過用戶投票,大多數用戶也希望小米汽車售價在20萬元以下。

但是,小米宣布造車后的幾年,也是A級車市場增長的黃金階段,很多車企紛紛進入A級車賽道,導致該賽道競爭日益激烈。如果小米汽車3年后不能成功上市,那么幾乎就沒有了試錯機會,造車成功的難度系數將直線上升。

同時,造車不像造手機,手機模型設計成功后,可以找代工廠加工,造車不行。究其原因,一方面,國內尚未有成熟的汽車代工廠能滿足小米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力也是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小米不會選擇不可控的代工廠為自己加工汽車。但是,建造工廠需要有一個系統的結構性周期,這個周期由現有的生產條件所決定。小米曾宣布要在北京亦莊搭建自己的汽車超級工廠,但是要想成功搭建一座包含智慧體系的工廠,至少也要一兩年的時間。

此外,小米還需要不斷打磨工藝,控制成本。小米手機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可以將硬件綜合利潤率控制在5%,然后才能以更低的價位贏得用戶的青睞和忠誠度。汽車行業控制成本同樣很重要,要造一輛高價的車相對容易,但要造一輛便宜好用、性價比高的車反而很難。

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之所以能做到不斷降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不斷改進工藝。比如,特斯拉通過整體壓鑄,將Model Y車廂后部原來的70多個零件壓縮為1個零件,既減輕了重量,又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但特斯拉研究這套工藝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而小米只有3年時間,其緊迫程度可想而知。

在決定造汽車后,小米汽車便未發先火,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米自身的品牌效應,以及雷軍在背后為其賦予的超高話題度和巨大流量。盡管如此,雷軍也面臨著外界諸多的質疑。

“當我環視四周,發現無法找到自己的夢想之車時,我決定親自造一輛出來。”這是保時捷創始人費力·保時捷曾經說過的話。小米汽車同樣也承載著雷軍的所有向往,就像雷軍多次強調的小米汽車的目標那樣:“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做好看、好開、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

小米SU7:人車合一,我心澎湃

自從雷軍宣布小米進軍汽車領域后,關于小米汽車項目因各種原因被叫停的猜測和聲音一直沒有斷過。外界更是紛紛質疑:小米造車怎么這么慢?是不是根本沒成功?

對于外界的這些質疑,2022年底,小米集團總裁王翔明確表示,小米關于2024年上半年實現智能電動汽車量產的目標進展順利。而雷軍對此也給出了解釋:“小米汽車團隊剛組建時,我們一起開了三天三夜的會,只討論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加入小米,你想造一輛什么樣的車?就在這個會上,我們全員達成共識:造車,百年賽道無捷徑。我們堅持正向出發,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

2023年12月27日,小米汽車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張向中國新能源汽車先行者致敬的海報,上面寫道:“我們深知汽車工業之復雜,我們深知開拓之不易,誠摯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等先行者致敬。”

海報發布的第二天,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這是小米近幾年來最重要的一場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雷軍主要介紹了小米汽車的五大核心自研技術,即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同時,還包括小米汽車工廠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電池電芯,以及配備了先進智能制造設備的自動化生產線。

在這次技術發布會上,雷軍對小米汽車首款產品——小米SU7也進行了“預發布”,其外觀設計、產品性能、續航情況、安全性等細節都首次公開亮相。這款汽車的定位是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具有高性能、生態科技與智能空間的極致表現。

雷軍介紹說,這款小米SU7汽車擁有全球量產最低風阻,風阻系數僅為0.195,零百加速2.78秒,最高時速可達265千米/小時,性能全面碾壓保時捷Taycan Turbo。與此同時,小米SU7的續航可達到800千米,并立志成為電動汽車冬季續航之王。雷軍還在發布會上分享了小米汽車的目標:“我們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車,我們要造的是一輛媲美保時捷、特斯拉的夢想之車。”

技術發布會結束后,人們對小米的這款電動汽車充滿了想象和期待。在大眾的殷殷期待中,2024年3月28日,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終于驚喜亮相了。

小米SU7汽車的廣告詞是“人車合一,我心澎湃”,在駕駛體驗上,追求的就是人車合一,車能懂人所想、如人所愿,隨心而動。無論是駕駛還是乘坐,小米汽車都希望能真正做到人車合一。

從外觀來看,小米SU7汽車采取了流線型車身設計,搭配獨特的前臉造型和炫酷的LED大燈組,整體讓人感覺科技感十足。SU7汽車的內飾也不甘示弱,采用了高品質材料和精致的做工,營造出一種豪華舒適的駕乘環境。同時,它搭載了小米澎湃OS全生態操作系統的智能座艙,可以實現手機與車機的跨端無縫互聯體驗。智能座艙融合搭載小米應用生態、硬件生態以及面向第三方開放的小米CarIoT生態,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空間體驗。

應該說,作為一款新能源汽車,小米SU7在性能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因此自發布以來一直熱度不斷,銷量十分火爆。但雷軍對這種情勢卻保持著十分冷靜的態度,他在一次直播中說:“現在談小米汽車是否成功還為時尚早,但第一階段算是成功了。”

小米澎湃OS,打造“人車家全生態”

2023年10月17日,雷軍在自己的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稱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統“小米澎湃OS”(Xiaomi HyperOS)正式版已經完成封包。作為第一款搭載嶄新系統的手機,小米14系列已經交付工廠開始生產。從這時起,小米澎湃OS將逐漸取代MIUI。對此,雷軍說:“對于小米來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是邁向‘人車家全生態’的關鍵跨越。”

實際上,MIUI是小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產品,誕生于2010年8月,是小米公司旗下基于Android系統深度優化開發的第三方手機操作系統。在澎湃OS出現以前,小米手機搭載的都是MIUI系統。

從2014年起,小米開始研發澎湃OS系統,原因是小米不僅擁有手機這一款產品,還擁有跨200多個品類的巨大智能生態。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各種設備涉及的操作系統分支復雜,數量繁多,不同系統及協議之間容易造成生態連接隔閡。因此,小米急需一套可以連接整個軟件、硬件生態的融合系統,來統一支撐小米全生態的設備和應用。這個生態系統除了小米、Redmi、PC、平板等產品,還包括各種大家電、智能硬件以及米家生態系統的所有產品。而這套系統之所以選擇叫“澎湃”,雷軍解釋說,就是希望它自由奔流,匯聚每一個人的力量,連接廣闊的智能世界。

2017年,小米自研的Vela OS系統正式發布。為了彈性適應各類智能硬件產品,Vela OS系統實現了可伸縮、可裁切,支持從簡單到復雜的各類智能設備,并開始逐步統一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即IoT)設備生態。2019年,小米又開始并行研發純自研通用系統Mina OS,還在部分產品上進行了小規模量產驗證,部分技術成果已逐漸融入小米澎湃OS系統之中。

2021年底,小米手機部軟件部門進行了一場組織架構的調整,先是Vela OS項目團隊并進了MIUI團隊,接著Mina OS團隊也加入進來。雷軍與Vela、Mina、MIUI三條業務線的負責人和核心骨干多次開會討論,最終決定,這三個系統與剛剛啟動的車機OS項目“合四為一”,共同搭建一個可以覆蓋人、車、家全場景的操作系統。自此,小米的操作系統底層合并完成。

2023年10月26日,小米澎湃OS系統正式發布。次日,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召開,小米澎湃OS系統宣布啟動新標識。這套系統是一款以人為中心、打造“人車家全生態”的操作系統,除了覆蓋手機、平板、電視、手表、音箱、攝像機等品類之外,還是為即將推出的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所準備的。對于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下場造車的手機廠商來說,智能流暢的跨終端、跨場景體驗,理應成為小米汽車未來的競爭力之一。

澎湃OS系統是小米整個“人車家全生態”布局中的一個基本環節。這也表明,澎湃OS系統要面對的不僅是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還包括汽車等智能工具,未來它還可能賦能到更多的設備和生態中。雖然澎湃OS系統和小米汽車都剛剛亮相不久,但它讓每一個設備都成為用戶的感知觸角,從而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物聯網,真正打通“人車家全生態”系統。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未來用手機來控制車載功能已經是一種“標配”,車內影音可以和室內影音實現無縫聯結,在車上沒聽完的音樂、沒看完的電影,回家后可以繼續聽、繼續看。不僅如此,在開車時候,我們還可以直接控制家中的電器,如打開空調、空氣凈化器等。

如果能夠完整地實現“人車家”系統的閉環,小米可能會成為全球首批真正做到這一點的車企,這不僅可以彌補小米汽車因入局較晚而受到的質疑和限制,還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對于小米科技來說,MIUI系統的出現是小米走出的第一步,澎湃OS系統則是小米未來十年整個生態體系的一塊重要拼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年辖:市辖区| 临泉县| 东阿县| 墨竹工卡县| 大连市| 巫山县| 嘉峪关市| 鞍山市| 常熟市| 株洲市| 黎川县| 于都县| 南靖县| 闸北区| 眉山市| 成武县| 将乐县| 辽阳市| 呼图壁县| 西安市| 漳浦县| 镇沅| 榆中县| 通城县| 舟山市| 湟源县| 马鞍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灵台县| 溆浦县| 旌德县| 铁力市| 蓝山县| 新闻| 巴彦县| 大埔县| 泽普县| 永春县| 湘乡市|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