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雖然出身寒微,但只要能擁有“雖是麻雀,也要有鴻鵠之志”的雄心,并與重情重義重實力的市井生存之道完美結合,也能做出一番不俗的成就。
提起劉邦,人們都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草根一躍成為開國皇帝的英雄。實際上劉邦的出身并非純粹的平民百姓,他的祖上也曾有過輝煌的經歷。據歷史記載,他的曾祖父曾擔任大夫一職,他的祖父擔任過楚國豐邑令一職。在戰亂頻繁的戰國末期,他的家族和無數貴族一樣,在風云變幻的時局下落魄潦倒。到了劉邦的父親劉煓那一代,劉家已經和尋常百姓家庭毫無兩樣。
劉煓有三個兒子,劉邦是其中的老三,因此也被稱為“劉季”。他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沛縣豐邑中陽里(今屬江蘇豐縣)。雖然劉家家道中落,但劉邦在父母及兄長的呵護下,在生活中并沒有遭受多大苦難。他與勤懇勞作、為人樸實的哥哥們不同,從小就有著飛揚灑脫的個性,尤其崇拜英雄豪杰。青少年時期的他效仿游俠,在魏楚各地游歷,還受到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張耳的欣賞,兩人結為忘年之交。這段經歷豐富了劉邦的見識,也在他的心靈中埋下了做英雄豪杰的種子。但是,在秦國逐漸吞并六國的時代背景下,身為平民的劉邦能得以茍活已然不易,即使心中懷有遠大抱負,也沒有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明晰的實施步驟,以致在年近三十歲時仍然一事無成。
那時的劉邦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他出眾的交際能力。他朋友眾多,雖然他經常帶著一幫小弟在沛豐之地尋歡作樂,但他們從來不做欺良壓善之事,贏得了不少贊譽。長期與各路豪杰和縣城小吏交往,使劉邦對社會有著遠超常人的了解,也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把握,因此他成為當地“社會人”的帶頭大哥。很快,他憑著自己較廣的人脈,謀得泗水亭亭長一職,主要負責轄區內的治安和民事事務,是當時最低級的官吏。劉邦并沒有輕視這份工作,反而將其作為施展才華的平臺。他利用這個職位與縣城中的大小官員打成一片,成為當地富豪鄉紳們的座上賓。他還將轄區內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受到百姓和上級的一致認同。這足以彰顯他不俗的基層治理能力。
有一年,劉邦帶領鄉親前往咸陽服徭役,在那里他有幸觀看到秦始皇出行時的盛況。威嚴的秦始皇、華麗的儀仗和精銳的衛士散發出的氣勢深深地震撼了劉邦。他目送儀仗遠去,心中不由得發出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句體現了劉邦內心真實想法的感嘆,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勵志名言之一。在無數向秦始皇跪拜的人中,能以卑微的身份發出如此豪言壯語的人寥寥無幾。這也體現了劉邦不羈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夢想的胸懷與格局。
秦始皇駕崩后,各地紛紛起兵反抗秦朝的統治,重新燃起了烽火。劉邦也趁機揭竿而起,帶領家鄉民眾組成了義軍。他昔日的好友們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如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他們在逐鹿中原的戰爭中忠心耿耿,追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與其他義軍相比,劉邦的核心團隊大多出身布衣、小官吏及落魄貴族。劉邦并沒有因他們的出身而輕慢,反而依據其才華放手使用,給這些人才以廣闊的發揮空間。
蕭何是劉邦早年的好友,一直擔任沛縣的主吏掾。他雖未擔任過高級職位,但仍被劉邦委以重任,負責軍隊的后勤物資及后方管理工作。蕭何展現出驚人的才華,為劉邦打造了一個穩固的后方團隊,解決了軍隊的給養問題。這也成為劉邦最終奪得天下的關鍵因素之一。
劉邦對其他前來投靠的人才也給予豐厚的財富和得當的職位。他任用人才有一個根本的原則,即凡是對他發展勢力有用的人,他均真誠相待、尊重有加。且劉邦善于納諫,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他與韓信之間的故事。韓信曾在項羽麾下擔任郎中,卻一直沒有受到重用。他滿腹才學無處施展,無奈之下投奔了聲望卓著的漢王劉邦。但起初他只擔任一些不重要的軍職,即使在夏侯嬰、張良向劉邦舉薦之后仍沒有得到重用,于是韓信便打算離開漢軍。蕭何得知后連夜追趕,上演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之后,蕭何再次鄭重向劉邦舉薦韓信,并批評劉邦說:“如果大王想征服天下,那么就離不開韓信這位軍事天才。但如果您只想偏安一地,那么韓信就沒什么作用了?!?
劉邦聽后說:“那就任命他為將軍吧?!?
蕭何又反對說:“將軍的職位仍然留不住他?!?
這引起了劉邦的重視,他與韓信長談之后,便在軍中設立祭壇,公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劉邦并沒有因為韓信的離開而惱怒,也沒有因蕭何的批評而生氣,而是在確認韓信的才華后,大膽任命他為軍中重要統帥。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蕭何的眼光和劉邦的決定是正確的。
韓信以無人可比的天才指揮能力幫助劉邦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十面埋伏的計策逼得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使得劉邦徹底掌握了爭霸天下的主動權。劉邦對韓信的放手使用也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程度,甚至在韓信來信請求任命自己為王以安撫百姓時,劉邦也慷慨允諾。劉邦的這等氣魄和果斷在各路英雄爭奪天下的局勢中顯得分外珍貴,也彰顯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令大批將領愿為他所驅使。
在秦末亂世的各路義軍領袖之中,劉邦有一個獨特的優點,那就是“不在乎面子只看中里子”。他在尋求賢才時,不看出身只重才華,更不在意被人才批評和“打臉”,在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時同樣能拋下臉面忍辱負重。這種來自市井的生存之道成為他在亂世發展自己的有力臂助,特別是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相爭中,原本實力并不強的劉邦在屢敗屢戰中不斷積累經驗,增長了自身實力。
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即發生在二人相爭的關鍵時期。在各路義軍之中,劉邦率軍首先攻進了咸陽城,項羽隨后也進入關中地區,不僅有意攻打劉邦軍隊,且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想趁機誅殺之。當時,劉邦的軍力遠遠不如項羽,雖然迫不得已前去赴宴,但是他事先用大量珍寶及財物賄賂了項羽身邊的謀士。宴席上,劉邦言辭懇切,并以特別恭順的態度向項羽請罪。出身貴族的項羽一時心軟放走了他,給自己埋下了滅亡的禍根。這二人在關鍵時刻的不同思維和做法也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命運。
縱觀劉邦的一生,在放蕩不羈、知人善任、為人寬厚這些性格特點的背后,是他那顆“雖是麻雀,也要有鴻鵠之志”的雄心和重情重義重實力的市井生存之道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