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樣的平臺上,有的人能創造輝煌無比的成就,有的人卻碌碌無為,二者的差別就在于一個人是否敢于以夢為馬,以大氣魄、大格局去做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趙氏,是秦莊襄王與趙姬之子。他早年經歷坎坷,但胸懷遠大抱負,成年后將歷代先祖的遺愿和自己的雄心結合,接連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成為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的趙國國都邯鄲。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王孫,即后來的秦莊襄王。當時,異人作為質子在趙國不能自由外出,每天過著被監視的生活。在大商人呂不韋的出謀劃策下,異人改認父親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為母親,并改名為子楚。此后,子楚得到了安國君的寵愛,并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歷經千難萬險才得以逃回秦國。
而嬴政母子仍然在趙國過著東躲西藏、朝不保夕的日子,后來終于找到機會脫離險境,彼此相聚。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年幼的嬴政目睹了亂世的悲慘,吃盡了苦頭。幾年之后,安國君和子楚先后成為秦國國王,二人又因暴疾而相繼去世,留下了年僅十三歲的儲君嬴政。倉促登基的少年嬴政并沒有感受到成為國君的快樂,心中深深地思念著百般疼愛他的父親。歷經磨難的他深知自己肩負著秦國歷代國主孜孜以求的目標,即國家富有、軍隊強大,擊敗趙國、楚國等與秦國為敵的老對手,擴大國家的勢力范圍。嬴政主動承擔起這份責任的同時,心中也誕生了自己的夢想,即“橫掃六國,一統宇內”,將數百年來紛爭不已的天下歸于大秦的國旗之下。但他當時年紀尚小,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于是他聽從母后的建議,由相國呂不韋與母后共理朝政,自己則邊奮發學習,邊熟悉政事。
在之后的幾年時間中,年輕的嬴政飛速地成長,也目睹了母后趙姬的種種不法之事,尤其是趙姬與假太監嫪毐之間的秘密情事被逐漸散播出來,坊間議論紛紛。這種丑事令嬴政羞憤難當,但他仍然隱忍了下來,沒有聲張。這是因為當時國家大政的權柄并不在他手中,倘若此時發難,他很容易失去國君之位,理想難以實現。
幾年時間轉瞬即逝,二十一歲的嬴政到了接手國家政權的時候了。他于公元前238年率領文武百官在雍城的蘄年宮正式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冠禮,冠禮結束就代表他正式掌權。隨后,嬴政將造反的嫪毐以及他和趙姬的私生子一同處死,并將趙姬關進深宮中囚禁,稱永不相見。
這時,一位名叫茅焦的客卿卻大膽站出來批評嬴政的做法。他說:“我是來自齊國的茅焦,希望能夠面見大王,談下我對太后之事的看法。”
嬴政命使者告訴茅焦:“那些勸說我的人都被處死了,你不害怕嗎?”
茅焦坦然自若地說:“我不怕死。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現在已有二十七個,我可以做第二十八個?!?
嬴政非常生氣,命下人在大殿之外燒一大鍋熱水,準備烹煮茅焦,然后命茅焦前來覲見。茅焦覲見后,對著嬴政恭敬施禮,說:“忠心的大臣不會講那些拍馬屁的話,明事理的國君也不會做出與世俗規矩相悖的事情?,F在大王的行為很荒唐,我必須講出來,不然就是對大王的不尊重,且有負大王對臣子的厚望?!?
茅焦繼續說道:“現在天下各國遵從秦國,秦國強大,是因為歷代秦王英明有為。大王殺死了兩個弟弟和嫪毐,已經有違傳統倫理;你又將母親關在深宮,這在大眾看來是不孝;你還要殺掉進諫忠言的大臣,這是不明是非。你這樣的行為怎么會令百姓們敬重呢?我真為你和秦國的未來憂心?。∠M笸鹾裨嶂页疾⒔踊啬赣H,這樣才不會有惡名,才能堂堂正正地統一天下!”
茅焦的一番話抓住了嬴政的內心,他沒有因茅焦是客卿而慢待他,而是任命他為太傅,尊其為上卿,并馬上認錯,接回了母后趙姬。
嬴政掌握朝政之后,不拘一格吸納人才為己所用。他不問人才的出身和來歷,只要其才華橫溢并忠心耿耿就敢大膽放手使用。他任命來自楚國上蔡的李斯為廷尉,這一職位位列九卿,是主管秦國最高司法機構的長官。又任命魏國人尉繚擔任國尉(秦國主管軍政的最高官職)一職。在這二人的謀劃下,嬴政采取“離間六國,遠交近攻”的策略,很快就開啟了征戰之路,他一統天下的理想也逐漸變為現實。秦國第一個滅掉的國家是實力弱小的韓國,從此便打開了通向諸國之路。
從公元前230年起,嬴政用十年時間滅掉了六國,結束了數百年戰亂的戰國時代,使天下重歸一統,社會逐漸安定。但嬴政并沒有止步于此,他派遣蒙恬率領大軍北擊匈奴;下令修筑長城,擴展了秦國北疆的領土范圍;又派遣大軍開赴南方,平定百越。
在征服天下之時,嬴政大膽任用了一大批良將,并給予其充分的信任和作戰自由度,開創了一個輝煌的君臣和諧、齊心協力的時代。李信是秦國將領王賁麾下的一名得力助手,在征伐燕國的戰爭中,他作戰勇猛,頗有韜略,率領軍隊追殺燕國君主,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最后,燕王喜不得不將太子丹處死以求自保。嬴政看到李信的戰報后龍顏大悅,對其非常贊賞,屢屢提拔委以重任。后來,在進攻楚國時,嬴政命李信和蒙武二人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李信指揮失當,導致這次進攻大敗而歸,但嬴政并未過多責罰李信,而是認為自己識人用人大意,應負主要責任。嬴政的大度和擔當令李信等將領感動萬分,愈加拼死效忠。
在嬴政眼中,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統一之路本就不會一帆風順,不能苛求每次戰爭都取得勝利,只要能贏得臣子的信任和忠誠,區區一場戰斗的失敗是完全能承擔得起的,這個成本值得他這么去做。
除了行軍作戰之外,嬴政在內政治理上也善于借用他人的智慧、大腦為自己的理想服務。頓弱是魏國大梁人,在游歷至秦國時,其才華為嬴政所欣賞,被給予客卿的地位。當初嬴政得知頓弱來到咸陽之后,派使者前去召見,但頓弱拒絕了,說道:“小臣是在秦國客居,并非秦國人,我和秦王相見時不愿行參拜之禮,不知秦王能否允許?若秦王不同意,那就不必再相見了。”
秦王嬴政得知頓弱的這番話后感到很驚奇,認為他能如此自傲,想必有真才實學,若真如此,那么能得到一位有才干的人的輔佐,可以不拘泥于這些禮數。隨后,頓弱前去覲見嬴政,嬴政向其請教治國安邦之策,頓弱指出:“這數百年來,天下諸國紛爭,采取的不是合縱之策就是連橫之策。在秦國的六大對手之中,唯有韓國和魏國最為重要。這是因為韓國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若兼并韓國則猶如扼住了全天下的致命咽喉部位,而魏國好比是這廣闊天下的腹背要害之處。如果大王愿意拿出巨額資金讓在下前去游說韓國和魏國等國的重臣,使他們心向秦國,那大王一統天下的愿望則可實現?!辟牶蟠鬄橘澩?,拿出萬金任憑頓弱支配。
此后,頓弱在韓國、魏國和齊國之間頻頻奔走,收買了這三個國家的重要將領和官員,為秦軍正面作戰做出了有力的貢獻,大大縮短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
秦始皇嬴政在奔赴理想的征途中不拘泥于人才的國別、出身、地位等外在因素,以類似“掐尖兒”的方式給各國頂級人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任其盡情揮灑才華。即使有的人對他不尊重或提出種種看似過分的要求,他也能大度地予以接納。正是他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極其明確的目標,才吸引了這么多良才猛將甘愿效死。同樣都是國君,齊國、魏國、楚國等國的國君并沒有如嬴政這般的理想和魄力,以至于遠在邊陲苦寒之地的秦國最終結束了戰國亂世,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