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步成功的時期,往往也是這個組織矛盾頻發的時刻。創業者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給予追隨者相應的回報,以和平的方式再次凝聚人心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反之,若以“飛鳥盡,良弓藏”的心態處理功臣的需求,則是一個組織敗亡的前奏。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爆發了赤眉、綠林起義。不久之后,沒落皇族子弟劉秀和劉也召集人馬起兵,試圖推翻王莽的統治,恢復劉姓天下。劉秀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代孫,到他父親這一代時已經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劉欽擔任的最高官職是縣令,在劉秀九歲時,劉欽去世。
劉秀和哥哥劉兄弟二人率兵歸順了由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并在起義軍中擔任重要職位。在隨后的戰爭中,劉秀兄弟表現優異,引起了更始帝的猜忌。不久后,更始帝找借口誅殺了劉。劉秀被迫低調求生存,后尋機去往外地發展,壯大實力后與赤眉軍共同攻滅了更始帝政權,為兄報仇。
公元25年,劉秀在眾多部下的推舉下正式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定都為洛陽。公元36年,劉秀率軍平定了綠林軍等各路豪強,重新統一全國。
劉秀年紀輕輕就成為開國皇帝,在這潑天的富貴面前他并沒有得意忘形,而是以同齡人少有的自律和成熟來處理國家朝政,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順利解決了功勛重臣帶來的隱患,避免了歷史上常出現的天下平定后因君臣猜忌而引發的慘案。
劉秀在崛起的過程中籠絡了大批良將,也賞賜給他們諸多重要官職。平定天下后,劉秀對手下的驕兵悍將也有些不放心,但是他沒有直接剝奪他們的官職,也沒有尋機懲罰他們,而是采用了相對溫情的方式處理這類棘手事情。
劉秀論功行賞,向耿弇加賞食邑以示恩寵。深知帝意的耿弇很快就將手中的大將軍印綬主動上交,表示國家已經太平,軍人自當上交兵權任憑皇帝差遣。耿弇的舉動深得劉秀贊賞,劉秀命他照常出席朝會,并經常就疑難問題咨詢他的意見。鄧禹也在這一年被封為高密侯,食邑達到四縣之地,他的弟弟鄧寬也被封為侯爵。不久之后,心領神會的鄧禹也上表請求收回自己的將軍印綬,受到了劉秀的表彰。
這二人的舉動給了其他開國功臣們明確的政治信號,即“國家已太平,我們不要眷戀手中的軍權”。很快,其他將軍也相繼交出手中的軍權。劉秀也沒有讓這些追隨他出生入死的將領們寒心,不僅賜予他們高爵厚祿,還經常將他們從封地召到京城,一同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以表關心和念舊。
劉秀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以“一刀切”的方式全部收繳眾臣的軍權,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他對身處邊境的將領封賞爵位的同時,也給予充分的信任,令他們能安心駐守邊疆,直到合適時機來臨再以恰當的方式擇人替換。劉秀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在國家職權的安排上打破了以往功臣任要職的先例。他給予功臣較高的爵位和大量賞賜,同時禁止他們擔任各種要職,從根源上杜絕了功臣濫用職權或恃寵而驕影響朝政的可能性。
同時,劉秀還鼓勵這些功臣們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研習四書五經,提高儒學修養。這既是他向全國推廣儒學的一種方式,也是用儒學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使他們更樂于遵從皇權的要求。
在朝政安排上,劉秀也展現了他嫻熟的制衡權術。他常常授予不太出名的將領以較高的官職。這樣既能保證開國初期軍隊的戰斗力和指揮系統的順暢,也能避免將領率兵作亂的隱患。同時,劉秀還將地方的實力派領袖竇融等人調入京城,給予大量賞賜并委以重要官職,使各地勢力在朝堂上并存,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此外,劉秀還采取了輪換各地郡守等方式以避免某些家族長期壟斷一地。
年輕的劉秀以凌厲的手段率軍平定四方之后,在朝政治理上深諳“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精髓,采取了不疾不徐的溫和方式,以不帶一絲火氣的高超政治技巧贏得了功臣們的衷心擁護,保證了東漢初期社會的穩定,演繹了一段名垂千古的君臣和諧佳話。
劉秀,堪稱歷史上最成功的草根創業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