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家百歲遺絕筆

2009年10月20日中午,從科學網上驚悉婁成后院士逝世噩耗,不勝悲痛。老先生是10月16日凌晨1時在北京逝世的,享年98歲。

近幾個月里,我還一直通過婁院士的秘書張蜀秋老師,與老先生多次電子郵件交往聯系。8月28日,《科技導報》2009年第16期“卷首語”欄目,專門發表了婁成后院士的大作《持續改善農業的水資源利用》,不料此文竟成先生絕筆。

婁成后院士是中國科學院的資深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學家、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他祖籍浙江紹興,1911年12月7日生于天津,193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系,1934年在嶺南大學獲碩士學位,隨后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系并獲哲學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后被聘為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46年至1948年受聘英國倫敦大學生物物理研究室客座教授,1948年出任清華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前身)任教,歷任生物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大學副校長,兼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副理事長、《植物學報》主編等職。

2009年6月初,婁院士致函我社,將他多年來對我國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考整理成文發至我的電子信箱,惠賜《科技導報》。老先生在信中寫道:“在全球面臨諸多困難的形勢下,我國的農業也面臨巨大挑戰。國家將‘三農’問題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我國農業用水嚴重匱乏,作為長期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工作者,我雖然年事已高,不能更多地參與具體事務,但愿意從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角度,根據中國傳統農業的優勢,提出農業生產方面關于農業用水的建議,供貴刊討論與參考。”

婁院士長期從事植物生理學研究,在植物的感應性與信息的電波傳遞、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植物細胞間的交通與細胞內含物的再分配再利用、植物根冠間信息傳遞的研究、生物調節物質作用機制與農業應用的研究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老先生惠賜《科技導報》的大作洋洋13000余字,從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視角,探討了高等植物對現代人類的特殊貢獻、中國領域內水的時空分布、農業現代化的初建、現代農業用水的開源節流、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等重要問題,內容十分豐富。讀罷掩卷,一代科學宗師拳拳愛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由于《科技導報》沒有合適的欄目刊登老先生的大作,我遂抽取了這篇文章的精華部分,打算刪減加工后放在最重要的“卷首語”欄目發表。婁院士非常隨和,很快回復同意了我的意見,并認為我提煉得很好,同時認真審核、修訂了經我編輯加工后的稿件。婁老還按要求發給我了他的生活近照和簽名手跡。老先生的簽名剛勁有力,瀟灑飄逸,你沒法想象這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所書寫。

這一年的9月23日,在收到刊有自己那篇文章的《科技導報》樣刊后,婁老又委托張蜀秋秘書專門給我復函致謝。張老師信中還說:“婁先生近來身體不太好,正住院治療,他讓我轉達對貴刊的致敬和謝意!”我當時沒有太在意,只是簡單回復張老師,請她代我向婁先生問好。沒想到,婁先生的問候竟成遺言。

就我所知,婁成后院士是《科技導報》自創刊以來至今發表的全部文章作者中年齡最長者,經與張蜀秋老師核實,這也是婁成后院士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10月21日早晨,張蜀秋老師在接到我頭一天發出的唁函后隨即給我回信。信中寫道:“收到《科技導報》樣刊時,婁先生已住進醫院,他一邊高興地翻看樣刊,一邊說自己還有一些想法和建議,等出院后再給《科技導報》寫文章。”張老師還告訴我,婁先生對我們刊物評價很高,并希望其他農業專家學者多給我們提供高質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

我想,我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負婁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殷切期望。

謹填《桃源憶故人·專家百歲遺絕筆》詞一首,沉痛哀悼、深切緬懷婁成后院士。

人文科技相融契,瀝膽書文獻計。水利農民心系,字字情深意。

專家百歲遺絕筆,期望殷殷綿細。仰止高山瑰麗,一曲哀懷憶。

注:本文刊載于2009年10月30日《科學時報》,原文標題為《婁成后院士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收錄時有修改、補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平度市| 孙吴县| 库车县| 边坝县| 北票市| 竹北市| 秦安县| 贵德县| 金沙县| 和田市| 元朗区| 雅江县| 宝应县| 策勒县| 固阳县| 罗城| 会宁县| 泰和县| 隆安县| 南京市| 内江市| 米脂县| 吉水县| 临洮县| 外汇| 手游| 南木林县| 边坝县| 洛扎县| 习水县| 秀山| 衡山县| 老河口市| 灵山县| 北安市| 迁安市| 东明县| 赣州市| 武安市| 青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