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7775字
- 2025-04-21 22:18:53
第一講 生活的科學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偉大哲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過:“只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睋Q句話說,在一門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里,理論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一門以人生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正是因為以生活的動態(tài)發(fā)展為研究基礎而成為一門生活的科學。這些分析對個體心理學尤其適用。個體心理學試圖把個體生命視為一個整體,個體的每一個反應、行為和沖動都被視為個體的人生態(tài)度鏈條上的其中一環(huán)。這樣的學科必然是以實踐為導向的,借助于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可以改變、修正我們的態(tài)度。因此,個體心理學在預見性方面具有雙重意義:它不僅能預測即將發(fā)生什么,還能像先知約拿一樣給我們警示,以便我們能采取措施,避免某些事情發(fā)生。
努力去了解生命的神秘創(chuàng)造力是個體心理學發(fā)展的緣由。這股生命力表現(xiàn)在個體發(fā)展、奮斗、實現(xiàn)目標的欲望上,甚至是通過在某方面努力獲得成功來補償在另一方面的挫敗而表現(xiàn)出來。這股力量是有目的引導的,它奮力追求一個目標,在奮斗過程中,肉體和心靈的每個活動都是協(xié)同工作的。因此,抽象地觀察身體動作和精神狀態(tài)、而不把個體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這樣的研究方法是荒唐的。比如,在犯罪心理學中,把關注重點放在犯罪行為而非犯人上面,這就是荒謬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犯人而不是犯罪行為。不論我們花費多少精力來琢磨犯罪行為,如果不把犯罪這件事看作是個人生命整體中的一個章節(jié),我們就無法理解犯罪的實質(zhì)。同樣一個行為,在某種情形下是犯罪,在另外一種情形下卻不是。關鍵是要理解個體的實際情況,即一個人的生活目標,這個目標是他所有行為活動的指導線。把握了這個目標,我們就能明了每個單獨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含義。也就是說,我們把個體行為當作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來看待。反之,我們對部分進行研究之時—只要把它們看作整體中的部分,那么我們對整體的認識就會提升。
筆者本人對心理學研究的興趣源自從醫(yī)的經(jīng)歷,在此經(jīng)歷中建立起了目的論的觀念,這種思維對于理解心理學現(xiàn)象是必要的。醫(yī)學發(fā)現(xiàn),所有身體器官都是朝著確定的目標生長的,發(fā)育成熟的器官都有確定的形狀。當器官有缺陷時,自然力總會設法克服這個缺陷,或者長出新的器官來替代有缺陷的器官。生命總是力求延續(xù)下去,并且當遇到外部障礙時,不經(jīng)過一番掙扎,生命力是絕不會就此屈服的。
人的心理活動與身體器官的活動相似。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有一個超越現(xiàn)狀的目標或理想,并設定一個具體的未來目標以克服現(xiàn)有的困難。具體的目的或目標能讓一個人認為和感到自己脫離了現(xiàn)有的困境,因為他預期自己會在未來獲得成功。如果沒有目標感,個體的活動就不再有任何意義。
所有研究的證據(jù)均指向一個事實:這種目標的確立賦予了它一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而這一定是在人生的早期階段發(fā)生的,即童年這個人格形成期。在這個時期,人格原型(prototype)—成熟個性的模型開始形成。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過程是如何發(fā)生的:一個孩子,因為弱小而感到自卑,覺得不能承受他所處的環(huán)境。于是他努力成長,并為自己選擇一個目標,沿著這個目標所確定的方向線一路發(fā)展。在這個階段,成長的物質(zhì)條件不如目標更重要,因為是目標決定了個體發(fā)展的方向線。很難解釋這個目標是如何確立的,但這樣的目標顯然存在,并支配著孩子的每一個行動。關于人生早期的種種力量、沖動、動機、能力和失能,目前所知甚少,至今還未找到探知的關鍵所在。只有在孩子選定了目標之后,才能確立其發(fā)展方向。只有看到個體生命的導向,我們才能猜測未來的行動。
人格原型是體現(xiàn)目標的早期個性模型,一旦形成,其發(fā)展的方向線就被確定下來了,個體就有了明確的導向。正是這個事實使我們能夠預測到個體在后來的人生中會發(fā)生什么。從此以后,個體的統(tǒng)覺(apperception)必定會落入由這條方向線劃定的范圍內(nèi)。面對一些給定的情境,孩子不會感知到實際存在的情況,而是會根據(jù)個人的統(tǒng)覺體系來判斷,也就是說,他是帶著自身利益的偏見來感知的。
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事實: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孩子往往會把個人所有的經(jīng)歷跟該缺陷器官的功能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胃有毛病的孩子會對吃東西顯示出異常的興趣,而視力不好的孩子會更關注可見的事物。這種關注是跟個人的統(tǒng)覺體系相一致的。我們已經(jīng)說過,統(tǒng)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特質(zhì)。于是有人也許會提議:要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的興趣所在,我們只需確定他的哪個器官有缺陷即可。但是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孩子對器官缺陷的體驗方式并非外部觀察者所看到的那樣,而是會受到個人統(tǒng)覺體系的干預。因此,盡管器官缺陷是孩子統(tǒng)覺體系中的一個要素,但從外部來觀察器官缺陷不一定能了解孩子的統(tǒng)覺體系。
孩子的認知是相對的,在這點上,他跟所有其他人都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幸運地獲得絕對真理,甚至連科學研究也沒有這個福氣。孩子的認知是建立于常識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認識總是在變化的,大錯誤逐步被小一些的錯誤取代。任何人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我們能改正。在人格原型形成期,修正錯誤相對容易;假如在這個時期錯誤沒有得到糾正,到后期我們也許能通過回憶那時的整體情況來改正。因此,在治療神經(jīng)癥患者的時候,我們要去發(fā)掘的是他在早年人格原型形成時期所犯的根本性錯誤,而非后來犯的普通錯誤。發(fā)現(xiàn)了這些錯誤,就有可能通過適當?shù)闹委焷砑m正。
在個體心理學看來,遺傳不是那么關鍵。一個人的遺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年如何對待自己的遺傳特征。也就是說,人格原型是在童年的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天生的器官缺陷當然跟遺傳有關,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如何使孩子從某個特定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置身于有利的環(huán)境中。事實上,遺傳缺陷反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大的便利,當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缺陷,就會知道該如何去做相應的處理。因為營養(yǎng)不良,或者因為養(yǎng)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錯誤,沒有任何遺傳缺陷的健康孩子也許會比有缺陷的孩子過得更差。
對于生下來就有器官缺陷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狀況是至關重要的。由于面臨較困難的處境,這些孩子會明顯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卑。在人格原型的形成期,他們就已經(jīng)關注自身甚于關注他人,在往后的生活中還會繼續(xù)如此。導致人格原型期出現(xiàn)差錯的不僅僅是器官缺陷,其他情形也可能導致同樣的差錯,比如被寵壞或者被嫌惡。后面,我們會詳細地描述這些情況,通過實際案例來說明對孩子尤其不利的三種情況:器官缺陷、被溺愛和被嫌惡。在這里只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孩子的成長遇到了障礙,他們總是害怕被打擊,因為他們在成長的環(huán)境中一直沒有學會獨立。
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了解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因為它是教育和心理治療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勇敢、自信、從容的人才能同時從逆境和順境中獲益。他們從不害怕、膽怯;他們知道會遇到困難,但也知道自己能夠克服困難;他們準備好應對生活中所有的問題,而生活問題無一不是社會生存問題。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要準備好參與社會行為。我們前面提到的三類兒童,他們的人格原型中的社會興趣程度較低。他們的思維方式不能指導他們?nèi)ネ瓿缮钪斜仨氁瓿傻娜蝿眨膊粫椭麄內(nèi)タ朔щy。體驗挫敗之后,他們的個性原型會對生活問題產(chǎn)生不正確的態(tài)度,個性會朝著消極無效的方向發(fā)展。我們治療這類患者的任務是幫助他們培養(yǎng)積極有益的行為方式,使他們建立對人生和社會有價值的生活態(tài)度。
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朝無價值的生活方面發(fā)展。問題兒童、罪犯、精神病患者、酗酒者往往都是缺乏社會興趣的人。對于這些情況,我們的任務是找到影響他們的途徑,使之回歸到積極的人生軌道上,建立起對他人的興趣。由此可以說,我們所說的個體心理學事實上是一種社會心理學。
說完社會興趣,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發(fā)現(xiàn)個體在成長中面臨的困難。這個任務乍看起來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實際上并不是很復雜。我們都知道,所有被溺愛的孩子都會變成被討厭的孩子。在我們的文化里,無論社會還是家庭都不會無限地寵愛孩子,被嬌慣的孩子很快就會碰到難題。在學校,他們發(fā)覺自己到了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面臨新的社會問題。他們不想跟同學一起寫字、玩耍,因為他們之前的生活經(jīng)歷沒有培養(yǎng)他們參與學校的集體生活。事實上,人格原型形成期的經(jīng)歷使他們害怕面對新環(huán)境,想繼續(xù)得到呵護。這樣的個體性格特點不是遺傳的—遠遠不是,而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人格原型的特點和生活目標中推斷出來。既然他們表現(xiàn)出朝某個生活目標發(fā)展的特點,那么他們就不會具有朝另外一個目標發(fā)展的特點。
作為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還要研究人的感受。由目標確定的發(fā)展方向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肢體動作、表情和整體的外部特征,還會支配他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總是用感受來證明態(tài)度。假如一個人想做好工作,這個態(tài)度會被強化,進而主宰他全部的感情。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感受總是與一個人對工作任務的看法相一致,它會強化個體的偏好。即使沒有情緒左右,愿意做的事我們總是會去做,感受只不過是伴隨行動而已。
這一點在人的夢境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揭示夢的目的可能是個體心理學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每一個夢顯然都有一個目的,盡管這個事實直到最近才被認識清楚。大體上來說,一個夢可以促進情緒或情感的流動,而情感的流動反過來會推進夢的發(fā)展。這一點,為夢即欺騙的舊觀點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注解。我們在夢里做的是清醒時想做的事。夢是我們清醒時的行為計劃和態(tài)度的一次情感預演,而真實的“演出”可能永遠不會發(fā)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夢是騙人的,它不過是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讓我們體驗了做一件事的興奮刺激,而實際上并無行動。
在我們清醒時的生活中,也能看到夢的情感欺騙性這一特點。人們總有強烈的感情自欺的傾向,即我們總是想說服自己朝人格原型所界定的方向發(fā)展,人格原型在一個人4~5歲時就形成了。
個體心理學的下一個研究領域是人格原型。人在4~5歲的時候,個性的基本模型就已經(jīng)建立了,我們要觀察這個時期以及更早之前的時期給孩子留下的印象。這些印象繽紛多彩,從一個正常成年人角度來看,這些印象之豐富,超出我們的想象。影響孩子思維的最常見的情況,是父親或母親對他們的過度懲罰或虐待所造成的壓抑感。這種壓抑可能會使孩子努力尋求解脫,又或者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排斥。有些女孩的父親脾氣暴躁,她們的人格原型就會排斥脾氣暴躁的男性;而有些男孩的母親嚴厲苛刻,他們就可能排斥女性。當然,排斥心理還有其他的表現(xiàn)形式:孩子可能會變得羞怯,或者性關系方面變得很隨便(排斥女性的另一種表現(xiàn))。這些不正常表現(xiàn)并非來自基因遺傳,完全是孩子在那個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所致。
孩子在童年時犯下錯誤的代價是昂貴的。盡管如此,孩子能獲得的輔導也寥寥無幾。父母要么不了解,要么不愿意承認是他們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帶來了今天的苦果,于是孩子只能沿著自己的軌道發(fā)展下去。
有意思的是,沒有任何兩個孩子是在一模一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即使他們生在同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身處的氛圍也都是特別的。最大的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明顯有別于其他孩子。老大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全家注意力的中心,但隨著老二的降生,老大發(fā)現(xiàn)自己失寵了,而他不喜歡這種改變。對他的人生來說,這是挺悲劇的一件事:被專寵的局面永遠失去了。這種悲劇感會滲透進他的人格原型中,并會在成年后的個性特征中顯露出來。種種案例顯示,這些孩子日后屢屢碰壁。
同在一個家庭而成長環(huán)境相異的另一種情形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別對待。男孩常常被高估,而女孩則被認為不會有什么成就。被這樣對待的女孩長大后一般優(yōu)柔寡斷、疑慮重重,一輩子都舉棋不定,時刻帶著“只有男人才真正有能力成就大事”的觀念。
排行第二的孩子的處境也是特別的。老二與老大的境況完全不同,因為他的前面總有一個人(老大)在領跑,和他一同前行,而且老二經(jīng)常會超過老大。原因很簡單,年長的孩子厭煩身邊總有個競爭者(即弟弟或妹妹),而這種煩惱情緒最終影響了他在家里的地位,他被競爭嚇怕,表現(xiàn)欠佳,父母對他的評價越來越低,轉(zhuǎn)而稱贊老二。而老二呢,總有一個人跑在自己前面,自己永遠都要跟人賽跑。在家庭中的特殊位置會反映在老二的個性特點上,老二往往桀驁叛逆,藐視權力或權威。
排行最小、本領卻大的孩子的故事在歷史和傳說中比比皆是,《圣經(jīng)·舊約》中的約瑟就是其中一個。約瑟是家里的老幺,但他卻想征服所有人(他雖然有個弟弟,但是在他離家數(shù)年之后才出生的,對他影響不大)。童話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描述:年齡最小的孩子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些性格特點形成于童年早期,除非對個體的認識有所加深,否則這些特點將保持不變。若要改變一個孩子,必須要讓他了解自己在童年初期經(jīng)歷過什么事,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人格原型在錯誤地影響著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認識人格原型進而洞察個體本性的一個有效手段是分析個體的童年記憶。根據(jù)目前所有的認識和觀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童年記憶是人格原型的組成部分。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有器官缺陷的孩子,假設某個孩子的胃不好,他要是回憶自己曾見過或聽過某事物,那這個事物多少跟吃有關。再比如左撇子的小孩,習慣用左手對他的思維也會產(chǎn)生影響。有人可能會回憶媽媽曾如何寵愛自己,或者回憶弟弟妹妹的出生;如果爸爸脾氣暴躁,他可能會想起自己曾經(jīng)被打,又或者會想起他在學校不受歡迎,被人欺負。如果我們掌握解讀的方法,這些闡述是非常有用的。
解讀童年記憶需要很強的同理心,即能設身處地地想象孩子童年的狀況。只有運用同理心的力量,我們才能理解弟弟妹妹的降生對一個孩子的生活產(chǎn)生的微妙意義,才能體會脾氣暴躁的爸爸的虐待會給孩子留下怎樣的印象。
說到虐待,一個無須再強調(diào)的事實是:懲罰、訓斥、說教是徒勞無益的。如果孩子和大人都不知道該在哪個方面做出改變,情況不會有所進展。如果孩子自己不明白該如何改變時,懲罰只會讓他變得更狡詐,或者更懦弱。懲罰和說教不能改變他的人格原型,單純的生活經(jīng)歷也不能改變,因為生活經(jīng)歷已經(jīng)跟他的統(tǒng)覺體系相一致。只有觸及基本人格,改變才有可能發(fā)生。
假如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發(fā)展狀況欠佳,他們可能看起來都很聰明(這里說的“聰明”是指孩子能正確回答問題),但當我們留心觀察他們的種種表現(xiàn)和狀況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有強烈的自卑感。當然,聰明不一定說明他們具備常識。這些孩子有一種完全個人化的思維,或者可以說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私人獨有的”。這種思維常見于神經(jīng)癥患者。比如,有的強迫癥患者總是忍不住數(shù)窗戶,盡管他也知道這毫無意義。一個喜歡關注有意義的事情的人是不會有這種行為的。完全個人化的理解方式和語言也是精神失常者的特征,他們不使用常識性語言。而常識恰恰代表了一個人社會興趣的程度。
用常識的判斷跟純粹個人化的判斷來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常識一般都是對的。我們憑借常識來區(qū)分好與壞,盡管遇到復雜的情況時我們經(jīng)常出錯,而錯誤往往會隨著常識的提高而自動修正。那些僅關注個人興趣的人非但不能像一般人那樣自然地分辨對錯,還暴露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缺失,他們的一舉一動全都清晰地展現(xiàn)在別人面前。
以犯罪行為為例。在我們研究罪犯的智力、認知和動機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既機智又英勇。他們認為自己實現(xiàn)了超越別人的目標,不僅比警察聰明,還勝過其他人。他們自以為是英雄,看不到自己的行為,其實并不是這么回事,他們的行為遠不是英雄所為。由于缺乏社會興趣,他們的生活趨于消極,導致他們?nèi)狈τ職狻⑴橙跄懶?,可是他們本人意識不到。那些生活在消極負面中的人往往怕黑、怕孤獨,渴望跟別人在一起。這些都是確信無疑的懦弱表現(xiàn)。阻止犯罪的最好辦法是讓人們意識到犯罪不過是懦夫的表現(xiàn)。
我們知道,有些犯過罪的人快30歲的時候才會去找工作、結(jié)婚,后來成為好公民。這是怎么回事?想想看,一個入室盜竊的小偷,到了30歲,還怎么能跟20歲的小偷競爭呢?年輕的小偷更機靈、更有本事。而且,到了30歲,一個罪犯要被迫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靠犯罪這個職業(yè)已經(jīng)不能謀生了,到了該轉(zhuǎn)行的時候。
關于犯罪分子,還有一點我們得牢記:加重刑罰遠遠不能阻嚇他本人,只會讓他愈加認定自己是英雄。不要忘記,罪犯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在那里沒有真正的勇氣、自信和公共意識,也沒有對共同價值觀的認識,這樣的人無法參與社會。神經(jīng)癥患者很少與人聚會,對患有陌生環(huán)境恐懼癥的人和精神失常的人來說,聚會是他們不可能實現(xiàn)的壯舉。問題兒童和有自殺傾向的人從來不與人交朋友,確切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童年時,他們就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人格原型被導向錯誤的目標,之后,他們就沿著一條消極無用的生活軌跡發(fā)展。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個體心理學提供了什么辦法來教育和訓練神經(jīng)癥患者。這個群體包括問題兒童、罪犯和那些借酒精逃避消極生活的酗酒者。
為了簡單快速地找出問題所在,我們一開始會詢問患者的困擾開始于什么時候?;颊咭话愣紩褑栴}歸咎于新出現(xiàn)的情況,這是不正確的。經(jīng)過詢問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新情況出現(xiàn)之前,他們并沒有為之做好準備。處境有利的時候是看不出人格原型中的缺陷的。每一個新情況實質(zhì)上都是一次試驗,而個人依據(jù)自身的人格原型所確立的統(tǒng)覺體系來做出回應,這種回應不是簡單的反射,而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且與支配個人整個生活的目標相一致。個體心理學研究很早就告訴我們,遺傳的重要性可以排除,單獨研究某個部分也不是重點。由于個體原型是依據(jù)自身的統(tǒng)覺體系來對生活經(jīng)歷做出回應,我們必須調(diào)整統(tǒng)覺系統(tǒng)才能取得實際效果。
以上總結(jié)了個體心理學在過去25年里[注]探索出來的研究方法??梢钥吹剑瑐€體心理學在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流派眾多,心理學家各有各的研究方向,互不認同。也許讀者不應該篤信某一派,而應該自己比較。讀者可以看到,個體心理學不贊同所謂的“內(nèi)驅(qū)力”心理學(美國的威廉·麥克道格爾是典型代表),因為在他們所說的“內(nèi)驅(qū)力”中,遺傳因素被過分強調(diào)。我們也不接受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條件作用”和“反應”。用“內(nèi)驅(qū)力”和“反應”來構(gòu)建個體的命運和性格是徒勞無益的,除非我們認識到這些因素都導向一個人生目標。這兩類心理學都不從個人的目標來考慮問題。
的確,說到“目標”這個詞,讀者可能會產(chǎn)生一個模糊的印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具體解釋一下這個概念。說到底,一個人有目標亦即希望像上帝那樣去行事,效仿上帝當然是終極目標,也可說是目標中的目標。教育者在教導自己和孩子效仿上帝時應該十分謹慎。事實上,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一個更具體、更可企及的目標。孩子會看看周圍誰最強,然后把他當榜樣或奮斗的目標,這個人可能是爸爸或媽媽。男孩可能會受母親的影響而去模仿她,因為媽媽似乎是最強的人。長大一點兒以后,他們可能會覺得馬車夫是最強的人,因而想當馬車夫。一旦有了這個目標,孩子的動作、打扮和自我感覺都會像一個車夫,他們會模仿這個目標對象的所有特征??墒?,只要警察稍稍豎起一根手指,車夫即刻就不神氣了,孩子就會另尋目標。再長大一些,孩子的理想可能會是醫(yī)生或老師,老師能懲罰學生,孩子會尊之為強者。
孩子在選擇目標時會挑一個具體的象征性人物。選擇什么目標能反映出孩子的社會興趣取向。有個男孩,在回答長大以后想做什么時說:“我想當絞刑官?!笨梢姡@男孩缺乏社會興趣,他想做主宰生死的人,而這個角色只屬于上帝。由于他想比整個社會都強大,所以他的人生會導向消極負面的方向。雖然一個人想當醫(yī)生也是希望能像上帝一樣掌控生死,但與前者不同的是,這個理想目標是通過提供社會服務來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