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病健康常識專家科普紅寶書
- 葛善飛 李明 黃愛紅主編
- 3279字
- 2025-04-22 14:00:41
第一篇 肝病常識
第一章 初識肝病
第一節 肝膽的組織結構
一、肝臟概述

肝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具有復雜多樣的生物化學功能,被稱為機體的化工廠。比如肝產生的膽汁作為消化液參與脂類食物的消化;肝參與合成多種蛋白質等多類物質,直接分泌入血;肝還參與糖、脂類激素和藥物的代謝。
肝表面覆以致密結締組織被膜,除在肝下面各溝、窩處以及在右葉上面后部為纖維膜外,其余均被覆漿膜。肝門部的結締組織隨門靜脈、肝動脈、肝靜脈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實質,將肝實質分成許多肝小葉,肝小葉之間各種管道密集的部位為門管區。
二、什么是肝小葉
肝小葉是肝臟的基本結構單位,呈多角棱柱體,長約2mm,寬約1mm。成人肝有50萬~100萬個肝小葉,人肝小葉間結締組織少,相鄰肝小葉常連成一片,分界不清,肝小葉中央有一條沿其長軸走形的中央靜脈,周圍是大致呈放射狀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竇。
三、膽囊概述
膽囊是一個位于肝臟下方的梨形囊袋,類似橫臥的梨,長5~8cm,寬3~5cm,容量40~60mL。分為底部、體部和頸部,頸部延續為膽囊管。膽囊的功能包括儲存和濃縮膽汁、分泌黏液、調節膽道內壓力。
如果膽囊被摘除,膽汁仍可以直接從肝臟流入小腸。然而,膽囊在正常情況下對于儲存和調節膽汁的波動起著重要作用。
(葛善飛)
第二節 肝膽的功能
一、肝臟功能
肝臟具有分泌膽汁、參與物質代謝、解毒、防御和免疫功能、參與制造凝血因子等多種功能。
1.肝臟分泌膽汁,促進消化
肝細胞能不斷生成和分泌膽汁,膽汁在消化過程中可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
2.肝臟在物質代謝中的功能
肝臟參與糖代謝、蛋白質代謝、維生素代謝、激素代謝等,肝臟出現異常病變時常會導致代謝異常。
3.肝臟的解毒功能
肝臟具有解毒功能,血液將毒性物質帶入肝臟后,會把它降解為無毒或者低毒物質排出體外。
4.肝臟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能夠產生多種免疫因子,吞噬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從而保護機體。
5.肝臟是多種凝血因子合成的場所
肝臟出現異常病變,比如肝硬化時,凝血酶原的合成功能下降,容易導致出血傾向,如出現皮下瘀點、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等。
二、膽囊功能
主要負責儲存和濃縮由肝臟分泌的膽汁,并在進食時釋放這些濃縮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和吸收脂肪以及脂溶性維生素。此外,膽囊還能分泌黏液以保護其黏膜,并在必要時調節膽道內的壓力,確保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1.儲存、濃縮膽汁
膽囊能夠儲存由肝臟分泌的膽汁。膽囊黏膜具有很強的吸水作用,有助于提高膽汁中有效成分的濃度。在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時,再由膽囊排出。
2.分泌黏液、保護黏膜
膽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約20mL的黏液,這些黏液起到潤滑和保護膽囊及膽道黏膜的作用,防止濃縮膽汁對黏膜的侵蝕和溶解。
3.調節膽道壓力
膽囊通過吸收液體和減少膽汁容量來維持膽道內壓力的平衡。當膽道下方如膽總管發生梗阻時,膽囊能代償性擴張來降低膽道壓力,防止膽管內壓力上升過快。
4.排放膽汁、參與消化
進食時,尤其是高脂肪食物,會刺激膽囊收縮,促使膽汁從膽囊內排出,沿著膽囊管、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與胰液、小腸液一起參與消化食物。
5.排出細菌
在排出膽汁的同時,膽囊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有助于維持膽道的清潔和健康。
(李 明)
第三節 常見的肝膽病有哪些
一、肝病
肝病是指發生在肝臟的病變。從致病因素分類,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遺傳性肝病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等多種肝病。從嚴重程度分類,包括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
(一)根據病因分類
1.病毒性肝炎
病毒型肝炎是指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臟感染性疾病,病理學上以急性肝細胞壞死、變性炎癥反應為特點。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至少有五種。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通過糞-口途徑由不潔食物、飲水等傳播,潛伏期2~6周,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經血液、母嬰及性接觸等途徑傳播,潛伏期1~6個月,各組人群均可見。全球約有2.57億慢性HBV感染者,目前我國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5%~6%,慢性HBV感染者約7000萬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友2000萬~3000萬例。
(3)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經血液傳播,性接觸和母嬰途徑有較高的感染風險,潛伏期1~6個月,易變異,是慢性化最高的肝炎病毒。
(4)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為缺陷病毒,不能單獨感染致病,必須在HBV-DNA病毒的輔助下才能復制增殖,即HDV的感染需同時或先有HBV-DNA病毒感染的基礎。主要通過血源傳播,潛伏期1~6個月,各組人群均可見。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經糞-口途徑由不潔食物、飲水等傳播,潛伏期2~8周,兒童和成人易感。
2.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FLD)是以肝細胞脂肪過度貯積和脂肪變性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肥胖、飲酒、糖尿病、營養不良、部分藥物、妊娠以及感染等是FLD發生的危險因素。
根據組織學特征,將FLD分為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根據有無長期過量飲酒的病因,又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3.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s)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及這三種疾病中任何兩者兼有的重疊綜合征,其共同特點是,在肝臟出現病理性炎癥損傷的同時,血清中可發現與肝臟有關的自身抗體。
4.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DILI)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誘發的肝損傷。
隨著新的藥物種類增多,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年發病率為(1~10)/10萬人。臨床可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肝損傷,可進展為肝硬化,嚴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5.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HLD),又稱Wilson病(WD),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銅代謝障礙引起,表現為肝臟和神經系統病變。本病以兒童、青少年多見,5~35歲多發,發病年齡<10歲的患友多以肝病癥狀首發。
(二)根據嚴重程度分類
1.肝炎
多種致病因素造成的肝細胞炎癥損傷,引起轉氨酶等指標異常,統稱為肝炎。
2.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進展至以肝臟慢性炎癥、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再生結節和肝內外血管增殖為特征的病理階段,代償期無明顯癥狀,失代償期以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減退為臨床特征,患者常因并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感染、肝腎綜合征、門靜脈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導致肝硬化的病因有10余種,我國目前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
3.肝衰竭
肝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嚴重肝病癥候群,多由藥物、肝毒性物質、病毒、酒精等因素誘發,病死率極高。基于病史、起病特點及病情進展速度,肝衰竭可分為四類: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4.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指起源于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其中HCC約占90%,日常所稱的“肝癌”指HCC。
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新發病例占全球的42%~50%。常見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黃曲霉毒素、肝硬化、血吸蟲感染以及長期接觸有毒化學物質等。
二、膽道疾病
膽道疾病是涉及膽道系統的一系列病理狀態,膽道系統包括肝內膽管、肝外膽管、膽囊和膽總管。膽道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運輸膽汁,膽汁由肝臟產生,幫助消化和吸收脂肪以及清除廢物。膽道疾病可以根據其特點和病因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① 膽石癥:是膽道系統的常見疾病,包括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可導致膽道阻塞和炎癥。
② 膽囊炎:膽囊發炎,可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常與膽石癥有關。
③ 膽管炎:膽管發炎,特別是急性膽管炎,可能由膽石、感染或腫瘤引起。
④ 膽道腫瘤:包括膽囊癌和膽管癌,通常預后較差,需要手術治療。
⑤ 膽道狹窄:可能由于手術、炎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引起。
⑥ 膽道先天性異常:如膽道閉鎖,需要外科手術進行糾正。
⑦ 寄生蟲感染:如肝吸蟲病,可影響膽道系統。
⑧ 膽道功能性障礙:如膽道運動功能障礙,可能導致膽道疼痛或消化不良。
⑨ 膽管擴張:可能由于膽道阻塞或壓力增高引起。
⑩ 其他疾病:如膽道出血、膽道瘺等。
(黃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