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進成長:如何成就高效人生
- 張加一編著
- 974字
- 2025-04-22 12:58:59
不良的“習慣回路”是低效的本質
在我看來,所有的低效都可以歸結于不良的習慣。作為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來講,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以往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教導往往只是一味地強調習慣,很少有關于習慣背后深層邏輯的分析。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提出了習慣的本質便是“習慣回路”。
示例:“習慣回路”

如示例,在“習慣回路”中,一個習慣被分解成三部分:提示(Cue)、慣性行為(Routine)、獎勵(Reward)。這幾個概念都有些抽象,我們來逐一理解。提示可以是我們潛意識里的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個外部因素,這個提示會觸發我們通過某種行為得到一個心理上的獎勵,而這種行為就是慣性行為。我們日常所謂的習慣,其實就是我們在整個“習慣回路”中表現出來的慣性行為,而提示與獎勵則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導致低效的不良“習慣回路”,就是在潛意識得到提示后,通過一個不良的慣性行為獲得獎勵的回路。
比如說,我曾經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啃指甲。后來經過我對自己的不斷觀察,發現每當我感到忙碌、焦慮的時候,就會想要啃指甲,然后一邊啃指甲一邊工作,似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我的焦慮,讓我能控制焦慮,持續工作。忙碌、焦慮的感受就是回路中的提示,慣性行為是啃指甲,獎勵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焦慮。
示例:不良“習慣回路”

那么如何改變不良的“習慣回路”呢?人們通常會說改變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是在獲悉這一回路之后,我改變這一壞習慣卻來得比想象中的簡單很多。提示與獎勵都是我們潛意識中的動作,難以改變,但是替換慣性行為則會相對容易。于是,在我每次因工作感到焦慮的時候,我都會改為吃薄荷糖。最開始的兩天,當然不能“藥到病除”,我就會有的時候吃薄荷糖,有的時候繼續啃指甲。但經過差不多一個月的努力,我焦慮時吃薄荷糖的頻率逐漸超過了啃指甲的頻率,以至于到后來啃指甲這一慣性行為被吃薄荷糖完全替代了,形成了新的“習慣回路”。當然,后來因為總吃薄荷糖容易長胖,我換成了無糖薄荷糖。
示例:改變后的“習慣回路”

由此可見,改變一個習慣,只需要掌握該習慣的“習慣回路”,并加以技巧,即可成功。這個過程的主要難點在于及時發現潛意識的提示并采取行動。要知道,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焦慮,我也是經過不斷的自我觀察才逐漸做到。反復練習、反復思考,如果掌握了“習慣回路”調控法,我們就距離高效成長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