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天攻克小學語文閱讀核心考點
- 劉劍 張雅男編著
- 1611字
- 2025-04-16 13:04:35
第6天 考點6 表現手法
為了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回味無窮,作者在寫作時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表現手法。恰當地使用表現手法,能讓文章增色不少。在解答賞析類題目時,很多時候也需要從表現手法入手來分析句子的含義及其妙處。
題目示例
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
2.文中第×段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用的好處是什么?
3.文中第×段使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用的好處是什么?
答題方法
一、襯托
不直接對主要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與之相關的人物或事物加以描繪,這種手法叫作襯托。很多時候,用次要人物或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襯托主要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是寫A好,B更好,從而突出B的無可比擬。而反襯是寫A壞,從而突顯出B的好。無論是哪一種,其核心的目的都是突出B的好。使用襯托的手法,能從側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現主旨,且表意含蓄委婉,耐人尋味,使得主要形象更加鮮明——畢竟,無論怎么襯,都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
二、對比
將相反的兩個事物或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的表現手法,叫作對比。
與襯托不同,對比可以是自己和自己比較,如把A的過去和A的現在進行比較,也可以將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人物進行比較。同樣,使用對比也是為了襯托出正方,突出其特點,從而突顯主旨。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也將自己的情感寓于其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借景抒情
如果作者自己心情低落,寫出來的景色也是蒼涼肅殺;如果作者自己志得意滿,寫出來的景色也是五彩繽紛。作者在寫作時,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寫的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借景抒情的方式,能使抒情方式更加含蓄,使文章更有畫面感。
四、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寫的是物,實際上寫的是人,多數時候寫的是自己。作者將自己的“志”寄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從而使“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成為作者志趣、理想的化身。從古到今,有很多“物”是文人墨客的偏愛,如迎霜的菊、傲雪的梅、不屈的石、高潔的蓮,頻頻出現于文學作品之中。
托物言志,會使作品更加含蓄,富有哲理,大大增加了文章表達的生動性、形象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先抑后揚
人們往往都喜歡逆襲反轉的劇情,即在逆境中不懈努力奮斗,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反擊。我們之所以喜歡逆襲的劇情,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不服輸的斗志,正能量滿滿。
同樣,很多文章使用先抑后揚(也叫欲揚先抑)的手法,也起到了類似這種逆襲反轉的效果。作者在開始僅對主要的人或物進行抑制、否定或貶低,隨著文章的展開,再充分展示人物或事物,對其進行肯定、贊揚。前面“抑”得有多難受,后面“揚”得就有多暢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寫作中運用這種手法時,一定要“抑”少“揚”多,在“抑”的時候不能抑得太狠,否則一抑到底,再“揚”就沒有說服力了。
文章的抑揚結合,使得前后產生了落差與反轉,使人物、事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同時也使得文章迂回曲折,增加了可讀性。
在解答這一類問題時,我們常常使用“法+事+情+人”的結構,即:
法:運用了……的表現手法
事:寫出了……事件/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情: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人:突出了人物……的特點,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文章的同類題目都會涉及所有項目,在作答時需要區別對待。
強化訓練
魯迅先生在其作品《阿長與〈山海經〉》中,為什么要寫長媽媽的種種令人討厭的行為?
參考答案:
作者運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法使情節多變,波瀾起伏,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寫出了“我”對長媽媽的情感從“不大舒服”,到“空前的敬意”,事再到“敬意逐漸淡薄直至消失”,最后“發生新敬意”的過程
,表達了“我”對長媽媽的感激、懷念之情,情
塑造了長媽媽善良、質樸、真誠的人物形象。人
速記口訣
表現手法合理用,襯托對比印象濃。
突出主要人和事,態度情感寓其中。
借景抒情更委婉,含蓄表意更朦朧。
托物言志有哲理,感染有力也生動。
夸人之前先貶抑,落差反轉求鮮明。
賞析作用答題目,法事情人不落空。
思維導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