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管理的七堂必修課
- 陳寧
- 1389字
- 2025-03-26 17:25:35
二、保險發展的阻力
保險本質是一種風險管理模式,中國傳統家庭一直也有規避風險的方式,最初的家庭風險管理方式是儲蓄和親屬支持,這是歷史沉淀下來的習慣。《生老病死的生意》一書中提到,現代保險基于概率論的邏輯,試圖讓不可控的風險變得可計算、可管理,假定人的壽命或身體的損失可以通過金錢來進行經濟補償。從這方面來看,保險銷售不僅是銷售一種商品,更像是傳播一種理念,一種借助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理念。
理念很難在短期內改變,所以保險遭遇了很多來自文化的抵抗。《道德與市場》一書記錄了美國市場發展初期遇到的最大障礙是整個社會的文化觀和人壽保險的理念針鋒相對,當時盛行的社會觀念認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無價之寶,這種看法與人壽保險為生命定價的邏輯相互排斥,人們很難接受用經濟價值來衡量人類生命。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愿談論不幸的事情,認為不吉利,認為凡事要往好處想,不要往壞處想,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沒有那么倒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觀造就了避談死亡的文化禁忌,尤其關于意外死亡的話題,人們既不想去談論它,也不愿想到它,突然死亡令人畏懼,這種文化禁忌與人壽保險“對死亡投保”的概念背道而馳,形成了一股文化抗拒力,讓人們拒絕選擇那些在死后才理賠和受益的產品。
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死觀里“善始善終”的含義也和人壽保險的邏輯有所不同,很多人認為自己能夠善終,并不會遭遇意外,這種觀念使他們對致命風險選擇性關注,對重大風險選擇性忽視。“善始”是指衣食無憂地生活到生命終結,“善終”意味著度過圓滿的一生后死去。“善始善終”的觀念傳遞了不同代的家庭成員之間撫養和贍養的經濟義務,導致很多人對于養老,第一時間考慮的是社會和子孫養老。
《生老病死的生意》一書中提到,受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地區,買保險的人口比例越低,家族宗族的發達也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對外部金融工具依賴性低一些。隨著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由村鎮到樓層小區,鄰里關系不斷減弱,很多年輕人結婚后往往離開父母,獨自居住,數代同堂的家庭也越來越少見,每個家庭都變成了一個小的“孤島”,家庭變得相對獨立,自己有困難時,很難指望得到鄰居或親戚的支持和幫助,核心家庭現在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人們開始承擔越來越高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生病、養老等大額支出更多靠自己。疾病支出之外,人們逐漸意識到死亡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從而接受人壽保險,將它視為一種人身風險管理模式,也逐漸意識到死亡承載的家庭經濟責任,購買商業壽險可以從中得到保障,支持其他家人繼續生活。由此可見,人們轉嫁風險的意識在增強,從最傳統的人身管理方式如親友協助、子女贍養等,慢慢地轉為個人儲蓄或借助金融工具轉移風險,由依賴轉為獨立。
源于文化理念的影響,具有理財性質的保險在國內更接地氣,老一輩很多人將儲蓄作為風險管理的首選,現在也是如此。很多人愿意接受購買人壽保險不是為了應對意外事故,而是為了儲蓄和投資,把保險當成投資理財產品,淡化和“死”掛鉤的壽險屬性,因此,人壽保險和理財產品的組合在國內更受歡迎。如果人們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很少有人會把人壽保險視為生活的必需品,人壽保險的發展需要堅實的經濟增長和人們購買力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購買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適應環境變化,借助保險這個金融工具轉移大額醫療風險、給老年的自己存養老金,以此來應對未來生活的變數和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