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宋記
- 初邱 涯涯
- 1045字
- 2025-04-01 15:12:22
序二
初邱大概是在2019年開始做宋菜的,當時她的技藝還不像如今這么嫻熟,對照著不同版本的文獻一個字一個字地琢磨材料和做法,一道菜要做上好幾天。
有一次我去拜訪她的時候,她正在做一道叫“蓮房魚包”的菜,桌上散落著不少蓮子,應是做廢了好幾個蓮蓬。這道菜是要把鱖魚做成蓮子的形狀放進蓮蓬,遠遠看去蓮蓬像新摘的一般完好無損,但內里卻已是鮮嫩魚肉。
初邱邀我和她一起去補一些食材。于是在梅雨季偶有陽光的下午,我們來到西湖邊孤山前的小橋旁,在接天蓮葉、映日荷花中尋找食材。
與其說我們是為了找食材,不如說是來找這道菜的來由。
幾乎每一位到過西湖的詩人都為身處這蓮花美景吟唱過。“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說的正是這個時候。
湖邊佇立的我們不用“誤入藕花深處”,只用在橋頭定睛片刻,就能收獲“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體驗。當然這里要特別說明,西湖的蓮蓬、荷花是禁止采摘的,但湖邊賣蓮蓬的大娘定是有不少新鮮好貨的。
詩人的話道出意境,畫家的筆溢出韻味,本該“遠庖廚”的宋代士人們說且慢,心靈意緒既是我追求的,五感欲望與生活末節緊密相連,美食自當非常重要,與詩詞歌賦一樣,可寄情,可格物,可表明心跡。
宋人像作詩一樣做菜,身處這美景時忍不住贊美,于是便巧奪天工般把繞蓮葉嬉戲的鱖魚化進蓮蓬,取其蓮形予其“魚化成龍”之美意,“以酒、醬、香料和魚塊實其內,以底坐甑內蒸熟,再輔以‘漁父三鮮’(蓮、菊、菱湯)”,以此法烹制出的魚味鮮肉嫩,少有腥膻,唇齒伴有蓮香,美之至也。如此精致又有雅興,如我之凡人竟也能嘗上一口“魚戲蓮葉化成龍”。本是帶著要好好感受內涵意境的心態品味這道菜,卻被味覺搶了先。也不知人們的味覺千年來有何進化之處,古人遵“自然之法”“和味之道”調出的菜肴,依然能得到味蕾快樂的回應。
比起宏大的理想和外部的功業,宋代士人更關注自我,更關注精神生活,這倒是與當下人們的理想契合不已,無怪乎近年人們都愛極了宋代。
但更為直接的原因是,當人回歸到生活主題,留下的文化便變得鮮活又觸手可及。
人的需求與千年前的相比,有多大的變化呢?吃、穿、住、行、健康、愛人而已。
在七月西湖橋頭尋蓮蓬,或是初春去臨安山頭挖筍蕨,又或是趕花朝節煮上一壺百花香茶……說是復刻宋代美食,倒不如說是借著對美食的贊譽,來窺得四季、自然、世間與自己的關系。
一位學者的話和初邱一樣打動我,他說,讀歷史是“生命與生命之照面”的過程:古人以真實生命來表現,我以真實生命來契合,則一切是活的,是親切的,是不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