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新發展
- 白重恩 蔡昉 樊綱 江小涓 隆國強 楊偉民 易綱主編
- 2745字
- 2025-03-26 17:23:23
一、重新認識風險
我們對風險這個概念并不陌生,金融尤其是微觀金融要談風險,企業管理也要談風險?,F在需要重新認識風險,這對于我們構建自身所需的確定性來對沖風險是非常必要的。
(一)風險與不確定性
世界的本質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但是量子力學讓我們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擲骰子的”。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大家認識到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性,而非原來認為的確定性。風險與不確定性是直接關聯的,如果這個世界都是確定性的,那就沒有風險可言?,F實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風險處處存在。弗蘭克·H.奈特在其代表作《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從企業視角對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區分,這是微觀視角。從宏觀角度來看,風險既是研究對象,也是研究方法。風險是未來世界在當今世界的投影,研究風險意味著從未來看今天,未來的風險決定今天的行動。當今社會關于風險的討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資決策,未來賺不賺錢決定了今天投不投資,如果預期悲觀就不會投資,反之就會投資。
風險講的是一種可能性,不能通過物理學方法證偽。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是一個“實體現實”,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風險屬于“虛擬現實”,區分于“實體現實”,不是“有”或“無”,而是二者的疊加態,要用新的概念去描述它,那就是概率思維、量子思維。概率思維和量子思維顯然不同于傳統的確定性思維、機械化思維。風險具有三個特征。首先是不確定性。按照一般的定義,風險就是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是0.2,也可能是0.9,但這只是概率大小的差別,只有到了事后,才能知道是不是已經實際發生。其次是隱蔽性?!把Χㄖ@的貓”是量子力學的經典實驗,貓處于生和死的疊加態,到底是生還是死,只有打開盒子觀察才知道,如果不觀察就永遠處于疊加態。風險也處于一種疊加態,比如現在進行投資,未來賺或賠是不確定的,實際上處于賺和賠的疊加態。最后是傳染性。由于風險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所以容易傳染。風險的這三個特征,跟我們在現實中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二)個體風險與公共風險
個體風險即微觀風險,是個體可能受到的損害。個體是什么呢?企業、居民、政府、國家等都屬于個體,因為從全球來看,一個國家也是“個體”。個體風險可以轉移,也可以分散。個體之間依據契約來分配風險,比如經濟契約,做生意要簽合同,表面上是在做交易,實際是在分配風險,如果沒有風險,做生意就沒有必要簽合同。再比如社會契約,自愿組成的家庭和婚姻就是一種社會契約,受到法律的保護。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公共風險,即宏觀風險,是集體或共同體可能受到的損害。一個集體或共同體面臨的共同風險,顯然不可轉移,覆巢之下無完卵,只能靠集體行動來化解,而集體行動要靠政府來組織。比如新冠疫情就是一種公共風險,要靠政府進行社會動員來防范和化解。公共風險不可轉移,意味著這個集體的成員受損害的概率是一樣的。再比如空氣質量惡化,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要呼吸空氣,空氣質量惡化對他們健康的損害是一樣的。從歷史角度來看,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就是公共風險導致的。如果每一個個體都很強大,不會受到其他的傷害,那么人類也不會構成一個社會。正是因為個體很弱小,只有以“類”的方式組織和團結起來,人才能生存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風險是組成“社會”的原動力。按照這個邏輯不難發現,公共風險也是組織、規則、道德、秩序和權力形成的原動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指出:“為了……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國家?!庇枷爰一舨妓拐J為,建立公共權力,即國家,是人們尋找和平、保護自身安全的要求和愿望,否則自然法不能實施,人們的安全根本沒有保障。二戰后之所以產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就是因為面臨世界大戰等公共風險。
從個體風險和公共風險之間的關系來看,個體風險是公共風險的源頭,公共風險是由相互依存的個體風險轉化變異而來的。在分工高度發達、相互依存的社會,任何主體的行為都會產生外部性,每一個個體都是潛在的“風險人”,個體的風險不斷向公共風險轉化,即風險的公共化、宏觀化。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間,如果發現一個病例但沒有馬上采取隔離措施,這個人就會成為風險人,一傳十、十傳百,導致更多人被傳染。在經濟活動中,風險的分配通過私人契約來約定,但是私人契約也有不完備的時候,會出現違約。如果債券違約不能償還,會對債券市場產生影響,如果大企業或大量企業出現違約,這種影響就不可小覷。個體風險向公共風險的轉化隨時可能發生,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二者形成風險循環累積,即“個體風險—公共風險”不斷循環累積擴散,這時就需要公共契約來解決問題。公共契約是共同體、個體之間分配風險的工具。
(三)人類文明進入“風險社會”新紀元
風險無處不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對自然風險的防控能力比過去大大增強,但是人類活動自身產生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日漸大于自然風險。全球充滿了風險,而且這些風險很難預測,當前的形勢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德國社會學者貝克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引起廣泛關注。他認為風險社會是現代性的產物,越是文明進步,大家越是相互依賴,于是地球變成“地球村”,人類的風險社會到來。人類原來構建的規則不斷失效,秩序被打破,不確定性風險增加。而且新規則的建立慢于舊規則的失效,因為風險的沖擊加劇了不確定性,風險頻發,應急手段多于對規則的考慮和構建。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呈現“加速度”態勢。農耕社會是慢變社會,變化是勻速的,可能一千年都不會有大的變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差不多。工業化之后,變化開始加速,進入快變社會,一百年一大變。三次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信息社會之后,數字化、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速度更快,可以說是十年一變。在社會加速變化的背景下,風險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
風險與參照系有關,同樣的風險事件在不同的參照系中,造成的損害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在一個低速度的參照系里,兩輛汽車剮蹭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如果在高速度的參照系里,兩架飛機相撞就會機毀人亡。再舉個例子,過去說到某種食品有問題,由于慢變社會的信息傳播速度有限,對產業和企業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如果現在網絡上出現“香蕉有問題”的謠言,信息就會迅速傳播,大家不再買香蕉,就會對香蕉產業造成巨大影響。
風險公共化的后果取決于風險的廣度、強度和烈度。以病毒的傳播率、致病率和致死率為例,有的病毒傳播快、致病率高,但是致死率低,比如病毒性感冒;有的病毒傳播率高,致死率也很高,那就是重大風險。隨著社會發展的加速,風險越來越多,后果也越來越嚴重,一個不經意的事件就可能產生巨大風險,引發“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