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對于普通人來講,“軟件工程師”顯得既熟悉又陌生。

在平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數字電子產品,需要打開手機使用各種應用軟件,完成社交、購物、交通出行、金融交易甚至辦公等各種事務。人們也知道,所有這些數字技術應用所帶來的便利,都離不開軟件工程師,是他們將技術與社會連接起來。與此同時,通過文字、影像作品,人們可能形成了關于“程序猿”的特定刻板印象:不修邊幅,戴黑框眼鏡,多穿格子襯衫、卡其褲子、運動球鞋,背雙肩背包等,可能還知道他們的作息習慣是喜歡熬夜、晚睡晚起、不吃早飯等,甚至還可能認定他們木訥內向、專攻技術而不善其他等。但在另一方面,沉下心來仔細想想,我們對于他們具體的技術使用、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所思所想、觀念立場、談論話題和未來理想等,可能算不上了解,更談不上熟悉。

數字社會的來臨

當前,數字技術的革命性創新正帶領著人類社會以堅實的步伐走進數字時代。這樣的社會變遷,是一種與200多年以來的工業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現代社會的割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樣態,即數字社會。

數字技術改變了人與人之間聯結方式、重構社會結構的進程,完全可以媲美當初工業技術革命解構傳統農業社會并建立工業社會的進程。與現代工業社會相比,正在形塑的數字社會呈現根本性的不同特征與屬性。這是因為,身處其中的人們相互之間的聯結方式與互動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會行為模式與社會結構形態,當然數字社會的社會運轉邏輯與機制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社會的到來是如此之迅猛,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其中將其視為當然。然而,我們對這樣的社會變遷的動力機制還需進一步深究,其中出現的眾多社會問題召喚應對方案。事實上,這些根本性的社會變遷對認識與理解社會的整個知識體系提出了挑戰,也再一次提供了兩個世紀以來難得的機遇。面對全新的社會樣態,數字時代的社會研究所面對的是研究對象的改變,因此也面臨著研究議題方向性的改變。

軟件工程師的特殊地位

在這一次數字技術革命中,軟件算法成為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主導力量。相伴而生的,軟件工程師作為一個新社會職業和社會群體,規模日益壯大,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2021年,我國的軟件業從業人數已經達到809萬。事實上,軟件工程師特別重要。他們是人類社會掌握數字技術的先鋒,是構建未來數字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工作關乎數字技術在社會上的直接應用,關乎數字技術引領的世界到底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數字技術全方面影響和滲透日常生活。但是,我們日益感受到的卻是社會大眾對于技術的認識和想象已經無法跟上技術的發展腳步。技術與社會分離得越來越遠,技術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壟斷性技術權力能夠把社會大眾排除于社會發展體系之外。軟件工程師一方面作為數字技術的主要實現力量,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成員,具有社會和個體的屬性。因此,軟件工程師無疑是連接人與技術的重要橋梁。

數字技術事實上也是一種現代性和理性思維對于社會生活的改造。以編程語言為代表的形式邏輯,往往與倫理道德、與社會情境推動的社會生活過程發生沖突與矛盾。而軟件工程師正好是處于這些交叉地帶的群體。他們的所思所想與所作所為,毫無疑問地對于認識、理解、協調與解決上述沖突與矛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他們可能也是解決矛盾的實際操作者。

研究軟件工程師意義重大

技術的“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以人為目的,不僅僅是將人作為一個“神圣人”進行“服侍”,而是要讓人發揮出自己的能動價值。因此,要讓社會具有參與到數字技術的路徑。軟件工程師無疑是人與技術連接的重要橋梁。因此,動員這一群體,不僅在于激發技術創新的活力,也在于引領他們站在社會的立場,幫助社會認識技術,讓技術親近社會,實現技術與社會的同步發展。

人類社會已經離不開數字技術的作用。一方面,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細微的數字故障就會對社會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軟件工程師作為其中的算法生產者,直接參與到了這一進程中。因此,關心和保障軟件工程師群體的工作生活條件,優化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有助于促進我國在數字時代的社會穩定和發展。

以編程語言為代表的形式邏輯是科學發展的源頭和市場經濟的文化基礎,而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辯證邏輯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倫理邏輯則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在社會發展邁入數字時代的當下,不同文化之間也必須實現對接調和。因此,了解和引領軟件工程師的價值觀念,建設適應數字時代的社會文化,有助于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結合與升級,實現文化創新。

數字技術的從業者是數字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社會治理需要借助于數字技術,在人文性中增添數字性,即需要有技術的社會主體參與。引導和激發軟件工程師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可以增進社會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面臨當前出現的“技術作惡”“信息繭房”等問題,軟件算法本身也需要進行治理,需要在數字性中注入人文性。調查軟件工程師,動員軟件工程師,進而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增進社會穩定和諧。

調查研究軟件工程師

通過調查研究中國軟件工程師,我們希冀能夠總結他們當下的人口特征和工作狀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理解他們在當前社會轉型中的想法觀念。

從2023年初夏開始,“清華社會調查”團隊選擇中國軟件工程師開展了一次社會調查。本次“2023年中國軟件工程師調查”得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大力支持。具體方法上,我們采用了線上問卷調查與線下深度訪談兩種收集數據與資料的方式。其中,線上問卷調查采用了判別抽樣與配額抽樣的方法。首先,通過軟件行業研究報告與企業數據庫中的軟件企業名錄整理了企業抽樣框;然后,根據地區分布、企業規模、資產屬性、所屬領域、業務類型、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等因素,選取147家企業;更進一步,依據企業規模大小,確定每家企業被抽取最終進入調查的樣本數。線上調查毫無疑問要面對問卷回收率并不高的問題。本次問卷調查最終獲得了14511份有效問卷,其實也殊為不易。

在線下深度訪談過程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等軟件行業較為集中并領先的城市里,調查組成員訪談了40多位軟件工程師。事實上,訪談還在繼續進行,訪談人數也還在增長中,訪談的資料將為后續的分析提供素材。

本書是在此項調查的基礎上的第一本專著,旨在給出關于中國軟件工程師在工作、生活與觀念上的全景掃描,并總結歸納他們在這些領域的基本特征與屬性。后續更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將帶來關于中國軟件工程師的更多著作。

參與本次調查、數據與資料整理分析、書籍撰寫的人員包括王天夫、羅婧、王歐、閆澤華、許弘智、孫百承、孫靜含、吳英發、才旦珍滿、李正新、劉憲本等,游睿山、訾新宇與余鴻飛提供了網絡服務支持并參與一些輔助事項。在整個調查過程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人事部的同志們給予我們大力支持,沒有他們的鼎力相助,我們不可能完成這次大規模的線上調查。

最后,感謝軟件工程師這樣一個在數字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重要社會群體。沒有他們,無法想象身處數字社會中的我們該如何生活。沒有這些接受我們調查與訪談的軟件工程師們,本次調查的開展與本書的寫作也就沒有任何可能實現。

作者謹記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保德县| 龙里县| 丘北县| 禹城市| 宽甸| 太和县| 中阳县| 宣恩县| 桐梓县| 咸阳市| 阿荣旗| 额济纳旗| 原阳县| 建阳市| 陆河县| 普宁市| 北海市| 大悟县| 夏邑县| 抚远县| 苏州市| 汉沽区| 康乐县| 松滋市| 甘谷县| 云安县| 东宁县| 珠海市| 同江市| 龙州县| 鸡泽县| 德钦县| 阿鲁科尔沁旗| 揭西县| 桦南县| 鄂温| 莱芜市| 肥乡县| 奈曼旗|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