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或“不生”:二孩政策下的生育響應
- 薛君
- 1080字
- 2025-04-08 17:41:58
第二章 低生育率理論與生育抑制因素
在過去的100年間,世界人口的增長率經歷了兩次巨大的變化——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急劇下降。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是十幾萬年的歷史中,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但從18世紀中期開始,人口增長率慢慢變得越來越快,到20世紀后半葉,人口增長率快速增長,全世界每年的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06%,這種人口增長速度被稱為“人口爆炸”;進入21世紀,世界人口增長率又開始急劇下降,50年間人口增長率下降到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為1.16%;結合聯合國對未來的世界人口增長率的預測,21世紀末全世界的人口增長率將可能為0,甚至接近-1%;從人口總數來看,世界人口經歷1950年到2000年左右20億到70億的快速增長階段和2000年之后80億到頂峰100億再開始減少的階段。
對比1970年以來,不同國家總和生育率變動趨勢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什么文化背景、什么經濟發展水平、什么宗教信仰,生育率下降都是一個全球的趨勢。如韓國1980年后的生育率一路往下走,現在差不多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泰國1990年后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保持繼續下降的趨勢;伊朗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育率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總和生育率相繼低于更替水平,伊朗的生育率1990~2000年下降的速度快于中國的70年代。因此,低生育趨勢是個全球現象。[1]
低生育率是個動態標準,國際上有兩種關于低生育率的劃分口徑:一種是極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指總和生育率在1.3以下;另一種是很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指總和生育率在1.5以下。陳友華認為低生育率應以更替水平為標準[2],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也稱生育水平在更替水平以下為低生育水平[3]。胡鞍鋼[4]認為,總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很窄的范圍內才能保持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總和生育率小于1.8或者大于2.1都是不可持續的,當總和生育率小于1.8時,會出現少子化;小于1.5時,會出現嚴重少子化;小于1.35時,會出現超少子化[5]。根據聯合國人口數據庫,1995~200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不足2,為1.80;2000~2005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降為1.77,其中城鎮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低于1.3,農村低于1.8[6]。
如果對低生育率的探討以低于更替水平為標準的話,從1992年起中國就已經進入低生育水平[7]。陳友華認為,中國未來將面臨低生育率帶來的各種結果,如人口老齡化加速、家庭功能的急劇弱化、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抗風險能力的弱化、社會缺乏生機與活力、經濟因人口負債而陷入結構性衰退等[8]。因此,對于低生育率現象的探討,解釋背后的原因和變化的動力機制更有利于理解中國當下的生育形勢,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分析生育政策調整下的生育行為。下文著重梳理低生育率的相關理論,由此分析生育行為的抑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