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陸征祥往來書簡
  • 李學通主編
  • 4119字
  • 2025-04-08 18:10:16

陸征祥和他的友朋(代序)

李學通

陸征祥是清末民初時期中國著名外交家。本書收錄的700余通書簡,都是民國時期他與親朋故友往來的手札。

陸征祥,字子欣、子興,1871年6月12日生于上海,1949年1月15日逝世于比利時布魯日圣安德肋(Saint-André)修道院。因為父母都是基督新教公理宗倫敦傳道會的信徒,陸征祥也很早受洗入教,并在1884年13歲時進入清政府在上海辦的外語學校——上海廣方言館學習。1892年陸征祥被選拔至北京,進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辦的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跟隨法國教習華必樂(Charles Vapereau)學習法語。由于成績出眾,陸征祥于1893年初被派往中國駐俄國使館擔任翻譯官。由此直至1906年,他都在駐俄使館任職,并深受駐俄大臣許景澄的教誨和影響,終身視其為師。1906年,陸征祥出任清政府駐荷蘭公使,次年兼任中國出席海牙國際保和會代表。由于他的努力,中國終于實現了在荷屬東印度設立領事館的目標。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時任駐俄公使的陸征祥,在駐外公使中率先致電清廷,敦促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后,陸征祥受袁世凱之邀回國,出任北京臨時政府首任外交總長。此后,他曾兩任國務總理(國務卿),四任外交總長,成為民初政界特別是外交界的最重量級人物之一,特別是在外交體制與規范建設以及外交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政府時期,陸征祥不僅以外交總長身份親歷“二十一條”談判全過程,是中日“民四條約”的簽字人,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在外交努力爭取合法權益不果而又未獲北京政府明確指示的情況下,他仍毅然選擇拒絕在有損中國權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回國后,陸征祥于1920年8月辭去外交總長職,并一度欲脫離外交界。1922年他再度遠赴歐洲,出任駐瑞士公使及中國出席第三屆國聯大會代表。在比利時籍妻子培德夫人(Berthe Bovy)去世后,陸征祥1927年徹底脫離政界、脫離世俗,進入天主教中教規最為嚴格的本篤會,到比利時布魯日市郊的圣安德肋修道院隱修。歷經多年苦修,陸征祥于1935年晉升司鐸。

雖然身處異國、隱身修院,但陸征祥始終關心祖國命運。特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后,陸征祥身在道院,心系祖國,熱心宣傳中國抗戰事跡,加強中國與歐洲國家特別是梵蒂岡的聯系,積極爭取西方世界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并在戰后獲頒抗戰勝利勛章。戰爭中,他也經歷了修道院被德軍占領等顛沛流離的生活,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1946年,獲得羅馬天主教宗座授予比利時剛城(Gand)圣伯多祿修道院(Saint-Berthold Monastere)名譽院長的殊榮。抗戰勝利后,他一度有回國傳教的計劃,終因身體虛弱、世事變遷而未果,1949年初在圣安德肋修道院病逝。

作為外交家的陸征祥,曾長期周旋于歐洲上流社會,洞識國際局勢,熟悉外交禮儀,桂冠華服,給人禮節周全、談吐謙恭、行事低調的印象。“弱國無外交”的名言,更固化了他委曲求全的外交家形象。事實上,在其起伏跌宕的一生中,陸征祥也屢有“出格”之舉,令世人“大跌眼鏡”。1899年,在俄國圣彼得堡,陸征祥迎娶了一位年長他16歲的比利時貴族小姐。身為清朝官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竟毅然剪掉辮子,回國述職晉見攝政王之時也只以假辮子應付。最令世人意外的是,在妻子去世后,他毅然脫去外交官的華服,遁入空門,加入教規最為嚴格的天主教本篤會隱修。

陸征祥是清末民初諸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晚年雖然隱身宗教,但并未斷絕與世俗社會的聯系,仍然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他豐富而傳奇的人生也給世人留下無數的謎團和遐想,自然也吸引著歷史研究者關注的目光。然而,或許是受到史料的局限,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見,甚至有關陸征祥的生平也存在不少以訛傳訛的記述。與友朋往來書簡,是陸征祥的“朋友圈”及社會交往活動的真實記錄,也是其生平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史料。這些與舊友親朋的往來書簡,無疑為我們理解和研究這位清末民初外交家的內心世界,提供了極好的線索乃至可靠的答案。

與郭嵩燾、許景澄等由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轉入外交界不同,陸征祥在清末以同文館學生身份進入外交界,此后連續在駐外使館工作十余年,堪稱近代中國第一批職業外交官。民國初年政權鼎革之際,陸征祥已成為外交界元老級人物,不僅是外交總長的不二人選,甚至一度被委以國務總理的重任。他主持建立了外交官考試制度,招聘、選拔一大批有留學經歷、熟悉國際形勢、了解西方文化的專業人才進入外交界服務,逐漸形成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官群體。因此他于民初外交界影響甚深。民初外交界舊雨也是他“朋友圈”中交往最久、交情最深的人,例如被他視為摯愛密友的顏惠慶、顧維鈞、曹汝霖、劉符誠,均出自民國外交界。現存陸征祥往來書簡中,也以他與清末民初外交界同僚、舊部往來書信數量最多——從陳貽范、劉鏡人、劉式訓、顧維鈞、錢能訓、汪榮寶、魏宸組、王景岐、王廣圻等公使、總長,到瞿宣治、謝維麟等普通外交官均有涉及。退隱修院之后,陸征祥身在修院,心系祖國。特別是晉升司鐸之后,他頗有借宗教身份推動中國與梵蒂岡及西方世界改善關系的意愿,和當時中國駐歐使節錢泰、金問泗、鄭天錫,以及謝壽康、吳經熊等也多有互動。他們之間的往來書簡,涉及當時政情、外交活動及人事關系,為考察民國外交提供了官方檔案以外的另一個視角。

1927年退隱比利時修道院后,陸征祥與國內天主教團體及相關人物自然也增多了聯系,與馬相伯、于斌、田耕莘、羅光、張潤波以及陸伯鴻、陸隱耕父子等更是交往頻繁。不論是1935年的晉鐸儀式,還是1946年被羅馬教皇授予修道院名譽院長的典禮,都得到國內天主教界團體的強烈呼應,各種祝賀程儀、文電紛至沓來。由于篇幅所限,本書未予過多收錄。

陸征祥與清末民初時期政治人物的交往,在往來書簡中留有不少痕跡。除與林森、黃郛、張群等人之間的往來書信,本書中收錄的幾通康有為手札,則記錄了康、陸二人頗有戲劇性的交往。

1912年8月18日(舊歷七月初六)康有為致函新任國務總理的陸征祥,為其“門人伍憲子”請托求職。康有為在信中極力夸贊伍憲子“沉毅忠誠,海內希覯”,“性良慎密,可托腹心”,拜托陸征祥“進而接之”。伍憲子不久后被聘為袁世凱的總統府顧問,或許正是陸征祥為其幕后運動的結果。由此或可追尋到康有為與袁世凱關系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層面向。

1922年,康有為收到陸征祥請為其父母“撰墓志并書”的邀請,雖然表示“生平迂拘,不敢諛墓,所撰故人深知者不過數篇,若寫則自先母墓表外,未嘗為人書也”,但仍然不僅撰寫而且親書了《清誥賜資政大夫陸公云峰暨德配吳太夫人墓志銘》,還為陸征祥守陵居所親筆題書“慕廬”二字。康有為還特意表白“生平畏作楷,自殿試后數十年,只有寫先廟記、先母墓表,今不能不破格,竭力為尊公撰書”。[1]“康圣人”為何如此慷慨?康有為在致陸征祥的手札中道出了真情:“惟公救我大德,常銘五中,久無以報。”原來清末陸征祥任駐荷蘭公使時期,康有為曾赴使館申請簽發赴俄國的護照。陸征祥不僅沒有抓捕這名朝廷欽犯,反而明確告知康有為:俄國政府已答應清廷,如果發現康有為赴俄,當即拘捕,引渡中國。他在駐俄使館任職期間曾親眼見過這份文件。有此救命之恩,康有為自然得表示:“今不能不破格,竭力為尊公撰書,以少酬恩義。”

陸征祥友朋書簡中數量最為集中、史料價值最為突出的部分,是他與結拜兄弟劉符誠的往來手札。這批書信始自1932年,直至1948年11月18日陸征祥的“最后筆跡”。劉符誠,字藎忱,號黼齋。民國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外交部秘書、參事,交通部郵政司長,后出任中法工商銀行中方董事,常駐巴黎。劉符誠也是陸征祥修道院生活的捐助人,因此二人往來通信十分頻密。這些往來書信詳細記錄了陸征祥晚年思想、信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況,也涉及劉符誠代表銀行方面,與重慶國民政府關于中法合作修筑鐵路的交涉活動等內容。其中在不少信中陸征祥反復強調“不足為外人道”“閱后付丁”“付丙”。讀者對照閱讀,可以對相關史事及陸征祥的言行與思想、心理活動有更全面的了解。例如,清末重要外交家、駐俄公使許景澄對陸征祥思想與行為方式的影響,陸征祥選擇加入天主教本篤會的原因,全面抗戰爆發后陸征祥憂國憂民之心和爭取國際對華同情與援助的活動,以及戰后陸征祥的回國設想與相關安排等,陸劉二人往來書札中都有具體記錄。據陸征祥介紹,當年許景澄對他的訓練培養,不僅是“要準備一個后啟的新外交官,以合時代的腦筋思想,應付世界潮流”,甚至“含有秘密革命性質”,“所談之事……件件系革新,反對頑固派,針砭國內惡習,批評官場之弊病、朝廷之賣官受賄、太監之惡作鬼、太后之兒戲天下等”。1896年孫中山被清廷駐倫敦使館誘捕后,許景澄即命陸征祥趕緊研究、推考相關法律問題,甚至有欲令其按“公法及寄居國法律之保障辯護之、營救之”意向。陸征祥也談及許景澄與美國傳教士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的關系等清末外交界的故事。據他介紹,“文肅得金楷理之襄助,并研究討論歐洲各國歷史、內政、外交、軍政、財政、法律、宗教等等,得此一博學宏士之幫手,文肅深引為幸,故名之曰活字典”。而金楷理則常向陸征祥表示:“許欽差是我的先生,因伊所問竅要處,使我增加興趣去探究。我的智識,與許欽差相處以來增進不已,且增加我的讀書味道。”

陸征祥所遺個人資料現大部分保存于其最后安眠之地——比利時布魯日市圣安德肋修道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史料征集工程于2012年派遣姜濤、黃慶華、趙曉陽、李學通前往比利時搜集,獲得萬余頁數字化復制本,其中陸征祥所存各方書信頗具史料價值。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也收藏有陸征祥1936~1948年致劉符誠的親筆手札,內容真實、私密,記錄了他人生最后十余年,包括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生活與思想活動。此次結集出版的陸征祥往來書簡,除上述資料外,又增補了“顧維鈞檔案”中所存相關資料,以及《本篤會修士陸征祥最近言論集》、羅光著《臺北七年述往》等書中所收錄的陸征祥往來書札,總計700余通。同時又附錄了陸征祥紀念其父陸云峰、其師許景澄及徐光啟的部分文字,以及往來手札書影和部分陸征祥的珍稀照片,以便讀者對陸征祥及其友朋有更具體、形象的了解。這些書簡對于全面了解清末民初重要外交家陸征祥的思想與活動、厘清被歷史塵埃長期遮蔽的真實面目、推動相關歷史人物及事件的研究都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1] 王爾敏編《康有為手書真跡》,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第118~12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阿尔山市| 平乡县| 凉城县| 西安市| 昌邑市| 镇平县| 都匀市| 巴南区| 塔河县| 汕头市| 阜城县| 定襄县| 察隅县| 两当县| 永登县| 清镇市| 桑日县| 文昌市| 西峡县| 穆棱市| 紫阳县| 宣威市| 罗江县| 资溪县| 巩留县| 平果县| 琼结县| 永吉县| 陵水| 冕宁县| 安义县| 阿勒泰市| 当涂县| 建水县| 绥滨县| 海口市| 洛隆县| 贡山| 武陟县|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