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發(fā)展研究報告(2019~2020)
- 王磊主編
- 12字
- 2025-04-08 21:16:05
冬奧會篇
Reports on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冬奧會契機下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構建
王靖潭[1]
摘要:奧運會歷來被視為舉辦國家和城市展示或塑造其國際形象的重要平臺。2022年的冬奧會給新時代首都北京的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為這座“雙奧之城”再次提供了向世界展示其國際形象的平臺。本文選取2019年北京舉辦重大外事外交活動期間的政治話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語料庫和批評話語分析工具,分析體現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話語文本特征,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研究框架,提煉有利于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核心話語表述,從而總結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構建策略,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建設和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共生性話語 話語體系 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 冬奧會
作為政治、文化、外交及科研創(chuàng)新的中心城市,北京承擔的核心功能隨全球化發(fā)展更加明確,發(fā)揮的主場作用愈加凸顯。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方案的批復,再三強調了北京這一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北京高度重視自身品牌形象,加強對“國際交往中心”品牌的建設,提升北京這一世界級城市的全球知名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首都應有的貢獻。一座城市形象的塑造與話語實踐密不可分,話語實踐的轉變更是反映了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自2008年奧運會至今,北京見證了中國社會突飛猛進的發(fā)展。2008年奧運會宣傳口號為“北京歡迎您”,2022年冬奧會宣傳口號為“2022,相約北京”。從“歡迎”到“相約”的轉變體現了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的轉變,多年的快速發(fā)展也讓北京的國際形象更加立體真切。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后體現的是國際社會共生性構建的可能性。然而,當下國內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討論并未將這一理念很好地融入城市形象構建過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如何體現在北京共生性的國際形象構建中更是值得研究。本文提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這一概念,以此探討北京國際形象構建的話語策略,進而為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提供建設性意見。本文可以增強民眾對北京國際形象共生性話語體系的認同感,加深別國對中國及北京新變化的認知,有利于加強世界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理解。同時,有利于推動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更好地推動北京國際形象的建設。
一 “共生性話語”的核心內涵
(一)“共生”的定義
“共生”(Symbiosis)一詞源于生物學,最初由德國學者德貝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huán)境中形成的相生相克、對立統一的關系。[2]它被引入社會學領域后,演變成為研究社會共生現象而建立的一種社會哲學,其基本觀點認為,全球體系是一個共生體系,以發(fā)展為本質,著力點是如何實現均衡、平衡、和諧的發(fā)展,目標是如何建立相互包容、相互克制、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的共生關系。[3]而從共生視角來看,所有國家皆存在于國際共生關系之中。[4]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目前的國際社會已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國也開始“在共生中感悟自己如何存在,同時在共生中感悟他人如何存在,從而認真設計和精心選擇與他人的共生之道”[5]。
(二)“共生性話語”的概念
本文以冬奧會為契機分析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的文本特征,并進一步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共生性話語”源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的核心觀念,從“天下共同”“天下共生”“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結合趙汀陽的“天下為公”[6]與金應忠的“國際社會共生性”[7]相關哲學理論與國際政治理論,加深對“共生性話語”內涵的理解。本文重點討論冬奧會契機下北京應該構建哪些“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以此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下為北京國際形象與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新的視角與策略建議。
二 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特征的批評話語分析
本文選取2019年北京舉辦重大外事外交活動期間的政治話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包括國家領導人的演講、北京市政府發(fā)言人的講話以及官方媒體發(fā)布的相關報道,借助語料庫提煉有利于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核心話語表述,將體現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話語特征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研究框架,從而總結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構建策略,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建設和傳播提供借鑒。
(一)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框架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自20世紀70年代出現后就已成為話語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旨在揭示隱藏在話語背后的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話語、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因此,“批評話語分析不是單純對文本進行客觀描述,而是通過這種描述揭示文本中隱含的、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8]。而對話語效果的理解不得不考慮話語出現的語境,“只有我們考慮到話語使用的具體情景,了解其背后的慣例和規(guī)則,認識到它們內嵌于特定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中,話語才有意義”[9]。目前,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范式開始引起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唐麗萍從批評話語分析與語料庫語言學對話的基礎、障礙及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評析,厘清了語料庫語言學方法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作為空間。[10]
我們采用費爾克勞[11]的“話語三維模式”,將話語視為由三個維度構成的統一體,即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同時,遵循他提出的批評話語分析的三個步驟:描寫、闡釋和解釋。具體來講,對話語的語言特征進行描述,對話語的生成過程以及作者通過話語與讀者互動的過程作出闡釋,將話語置于社會語境中,對話語與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作出解釋。本文借助自建的包含50篇國家領導人演講、官方發(fā)言人的講話以及相關媒體報道等政治話語的小型語料庫,基于話語三維分析模式,對語料中出現的主題詞、共生性核心主題詞及其索引行進行分析,繼而從宏觀層面分析話語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對語料內容中涉及“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核心話語進行進一步話語分析,揭示意識形態(tài)在話語中的介入對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影響。
(二)具體研究步驟
本文圍繞2019年北京舉辦的三次重要外事活動,即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和世界園藝博覽會,選取50篇習近平主席演講、官方發(fā)言人講話和相關媒體報道的政治話語文本,自建小型政治話語語料庫(CPD)。所有文本均采自北京各大知名媒體的官方網站。CPD語料庫的形符數(token)為12635,類符數(type)是2980。選用LCMC(蘭開斯特漢語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考慮到兩個語料庫的容量不同,分析中將原始頻數轉換成標準頻數(每1000詞次出現的次數)。本文使用的語料庫分析軟件是AntConc3.2.2,利用它的主題詞檢索功能(Keyword List)生成正負主題詞表。利用語境共現功能(Concordance)考察各主題詞周圍的共現詞,識別其在文本中的語境信息,分析主題詞的搭配特征,進而揭示話語資源對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作用。語料中的“主題詞”蘊含一定的政治理念,反映社會意識形態(tài),因此,語料庫中核心主題詞有可能成為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核心話語。
三 文本描寫分析和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一)文本描寫分析
1.主題詞分析
語料庫的主題詞研究在對政治話語的批評話語分析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主題詞能夠提供文本的主旨信息,是進一步用定性方法解讀的研究切入點。[12]正負主題詞是指觀察語料中與參照語料相比頻率超常的詞匯。頻率的差異由主題性(Keyness)顯示。
對主題詞表的觀察發(fā)現,自建CPD語料庫中主題性高于30的高頻CPD主題詞為“共存”“共贏”“共享”“共同”“共建”“共生”“共筑”“和諧”“合作”“互補”“互惠”“互利”“互鑒”“雙翼”“雙奧”。顯然這些政治話語語料的動詞多包含“共”“和”“合”“互”“雙”等表述,我們將這些詞視為共生性話語的主題詞。共生性話語中的主題詞蘊含一定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不難發(fā)現,這些主題詞恰好契合當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些主題詞及其詞群、搭配、索引行等信息進行分析,并結合社會背景和社會文化因素對共生性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進一步闡釋。
2.主題詞的索引行分析
在自建小型語料庫中,領導人的致辭并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運用大量積極的鑒賞資源來評價信息,以凸顯對評價對象的觀點和態(tài)度,也體現了對動作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充滿期待。CPD語料庫中主題詞表主要搭配評價性詞匯,包括“重要”“悠久”“輝煌”“豐富”“燦爛”“順利”“美好”“優(yōu)秀”“獨特”。例如:
(1)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建設一條開放發(fā)展之路,同時也必須是一條綠色發(fā)展之路。這是與會各方達成的重要共識。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3]
(2)我期待著同大家一起,登高望遠,攜手前行,共同開創(chuàng)共建“一帶一路”的美好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14]
(二)共生性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共生”這一主題詞表明,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而且也使人和自然各自發(fā)生了變化。這種關系與變化使人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guī)律調整人類的行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同筑生態(tài)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fā)展之路!”[15]
事實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含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豐富論述。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tài)智慧。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順應和保護自然的思想,以及對“順時”“以時”“不違時”的尊重,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在北京冬奧會契機下,北京市委、市政府秉承“山林場館群,生態(tài)冬奧園”的設計理念,在延慶冬奧村和山地新聞中心的建設方面致力于使建筑、景觀與自然相融合,中國山水文化與冬奧文化相結合。由此可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已充分融入北京新發(fā)展理念。
2.多元文化互鑒共生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的演講中強調:“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16]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主張,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北京是千年古都,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北京也是一座現代新城,隨著中國發(fā)展不斷展現新的面貌。北京更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東西方不同文明時時刻刻在這里相遇和交融。”[17]由此可見,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思想,塑造了中華兒女的世界眼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恰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好詮釋。
3.城市建設互利共生
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互利共生主要體現在主題詞“雙”“協同”。北京的雙樞紐格局對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zhàn)略定位目標都有重大意義,是中國建設民航強國的里程碑。放眼全球,機場直接影響所在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雙樞紐已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標配”。雙樞紐航空格局也正在為北京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添秤”,雙機場同樣為北京城市發(fā)展帶來了強大動力。跨進新時代,京華起宏圖。北京的雙機場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聯通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助力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zhàn)略定位和河北雄安新區(qū)建設,服務京津冀協同發(fā)展。
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首都北京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階段,“好事成雙”已不再只是美好祝愿,更飽含了城市治理的智慧——雙翼齊飛、雙飛機場、雙奧之城,每一項成就都關乎北京的城市發(fā)展布局、產業(yè)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彰顯了北京新發(fā)展格局的廣闊前景,北京正以更開放的視野眺望世界、眺望未來,同時也是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完美體現。
四 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
本文以冬奧會為契機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選取2019年北京舉辦的重大外事外交活動期間的政治話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語料庫提煉有利于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核心話語表述,將體現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特征的話語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發(fā)現,北京共生性話語的構建主要基于核心主題詞“共”“同”“雙”“互”的使用,從政治理念、經濟發(fā)展、城市文化、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活力,也成功塑造了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因而,我們認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不應僅包含語義表征一個層面,而應是一個能夠體現國家宏觀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與傳統文化內涵三位一體的完整而全面的系統。以下是關于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兩點建議。
(一)以“中國夢”為核心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
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構建應以實現“中國夢”為核心。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指出“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期的“中國夢”是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既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也是世界夢。“中國夢”體現了世界各國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與“世界夢”融為一體、互相聯通。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化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及其延伸含義,如在全世界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18]。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既是和平發(fā)展之夢,也是合作共贏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滋養(yǎng)著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并且為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時,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也體現了當前中國社會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應以“中國夢”為核心、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藍圖進行構建。
(二)闡釋中華傳統文化整合話語體系
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寓于當代中國話語體系之中,而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寓于北京共生性話語體系之中。構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必然影響新時期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塑造。“習近平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發(fā)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偉大智慧,也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19]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身體力行地提倡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而且從治國理政的高度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新闡釋不僅有助于解決國內的現實問題,還有助于我們更有力、更有利地回應西方的話語挑戰(zhàn)。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淵源,深深地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而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必然會嵌入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中。
本文選取2019年北京舉辦重大外事外交活動期間的政治話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體現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話語文本特征,發(fā)現北京共生性話語體現在一系列核心話語表述中,其話語策略可提煉為幾個關鍵字的創(chuàng)新使用,如“互”“雙”“共”等。我們認為,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應以“中國夢”為核心,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藍圖進行構建,同時將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新闡釋嵌入其中。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增強國內民眾對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體系的認同感,深化世界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正確理解,更好地推進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的建設和傳播。
參考文獻
田海龍:《話語與中國社會變遷: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例》,《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第3期。
[1] 王靖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話語分析。
[2] 胡守鈞:《社會共生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3頁。
[3] 金應忠:《共生性國際體系與中國和平發(fā)展》,《國際觀察》2012年第4期。
[4] 蔡亮:《共生視角下“中國責任”的目標、實踐及保證》,《國際觀察》2015年第5期。
[5] 胡守鈞:《社會共生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3頁。
[6] 趙汀陽:《以天下重新定義政治概念:問題、條件和方法》,《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6期。
[7] 金應忠:《試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兼論國際社會共生性》,《國際觀察》2014年第1期。
[8] 田海龍:《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第65頁。
[9] N.Fairclough and R.Wodak,“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Sage,1997),pp.258-284.
[10] 唐麗萍:《語料庫語言學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作為空間》,《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1] N.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7.
[12] 錢毓芳:《語料庫與批評話語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3期。
[13] 《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在二〇一九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2019年4月29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29/c64094-31055863.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10月26日。
[14] 習近平:《齊心開創(chuàng)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19年4月27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01/2019/0427/c1024-31053184.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10月26日。
[15] 《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在二〇一九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2019年4月29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29/c64094-31055863.html,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10月26日。
[16]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19年5月15日,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6/t20190604_132082.shtml。
[17] 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8] 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 構建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2018年6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10/c_1122964013.htm。
[19] 《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2014年10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4/c64094-2582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