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麻國慶

在中國各民族的空間布局中,海南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島背靠大陸,面向大海,與南中國海文化天然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海南島都屬于中國大陸的邊陲,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島嶼文化”形態。不管是在歷史時期還是現代社會,海南島都保留了很多大陸文化的印記,與大陸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對海南島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不應僅停留在海島的狹隘空間概念中,還應梳理不同歷史時期族群間的交往方式和互動往來,充分重視文化和社會網絡的復雜性。海南島以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在區域研究的視角下具有巨大的討論空間。作為一個文化發展起步較晚的島嶼,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地文化的基礎上,由漢、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華僑文化、農墾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種文化長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的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文化類型。海南島亦是中國聯系東南亞社會的交通樞紐,因此海南島的民族研究在中國人類學的學術版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匯聚了多名學者近年來在海南島調查研究的成果,涉及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研究,疍家漁民、華僑研究以及海南島西部沿海古鹽田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均基于研究者在海南島進行的田野調查得來,是關于海南島族群不同視角的較為全面的呈現。

黎族研究發展到21世紀,對其進行研究的群體不斷擴增,在學者的學術自覺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產生了固定的研究群體,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文獻,這促使黎族研究發展為“黎學”,其重要性得以彰顯。與此同時,黎族研究的內容和范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研究的內容愈加豐富,涉及的領域和專題更廣,并且每一領域都不斷再細化,使人們對黎族的認識更為深刻。張峻的文章主要探討黎族農民互助制度及其行動邏輯與現實基礎,討論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合作制度和能力問題。作者通過對海南黎村互助組織的調查發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間的合作不僅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也在工具理性和傳統道德雙重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較強合作精神的合作關系,這是黎村人互助聯合形成的基礎。黎村人的總體性邏輯是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與村落社會的結構、傳統文化、市場經濟等都有關聯,已成為黎村人處理日常事務的一種慣習。正是在這種慣習的影響下,自發的秩序和組織才得以形成,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互助合作成為一件對黎村人來說習以為常的事情。查干姍登關注的是黎族的狩獵生計及其變化。她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末,海南省政府開始施行生態保護工程,對海南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加以保護,開始實行禁獵政策,而后黎族的狩獵生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農耕逐漸發展成為黎族主要的生計方式,狩獵則成為黎族重要的副業。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的碰撞影響著黎族狩獵生計方式的變遷過程。

海南島是從南嶺走廊的族群進入南中國海的重要落腳點和中轉站,其民族研究在華南乃至中國的人類學研究上一直有獨特的地位。從明代起,苗族自廣西等地陸續遷徙到海南島,繁衍生息,苗族在海南島的扎根與繁衍經過了長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大陸文化與島嶼文化交融的例證。如今苗族已是海南島上的第三大民族。區纘關注跨海苗族在海島上的發展,他認為,這為苗族文化與島嶼文化增添了一種多樣性。他以海南島南部山區那會苗村為個案,主要講述了苗族人的遷村生活和種植橡膠的故事。歷史上,那會苗族在不斷遷徙漂泊。在21世紀初,地方政府推動水庫建設征地導致大部分村民遷離原址,從而形成新舊村并存的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來,橡膠銷售成為那會苗族的主要收入來源,以家庭為單位,以夫妻為主要勞動力,每年都要面對臺風天氣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的問題。那會苗族遷村后的生活和生計困境表明,應對島嶼山地苗族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重視。

在海南島的少數民族中,海南的回族有其特殊的地位。相對于中國的穆斯林主體而言,海南回族似乎身處于一片文化的孤島,但實際上,海南回族在歷史上和當代社會中始終保持著與東南亞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于地緣的關系,海南島與東南亞的交通甚為便利,社會文化交流頻繁。在民族志研究的層面,海南回族以其獨特的語言文化歷史在海南島的民族研究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人類學學科中具有巨大的討論空間,不僅在民族志的層面上,還在理論上具備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的條件。

當市場化的社會發展趨向逐步消解著不同地區的“地方色彩”時,張亮所關注的三亞回族卻能夠在更為廣泛的社會體系中尋找到自己群體的集體定位。三亞回族漁業生產和蔬菜種植的集體經濟瓦解后,三亞回族不得不直接參與到重新形成的市場社會中。不過,在經濟倫理和經濟互助網絡等因素的作用下,三亞回族迅速找到了自己新的社會定位——生意人。起初,三亞回族除了局部的互助與合作外,在整體上以“個體戶”的身份各自為戰,但很快在市場各個行業競爭中自覺整合,形成了“全民經商”的集體意識。國家政策為三亞回族提供了運用少數民族身份制造社會情境的可能,市場經濟規則促使三亞回族運用國家賦予自己的政治資源參與競爭。三亞回族主動選擇“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等外來力量中對群體發展有益的因素,規避不利因素。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三亞回族必須充分動員自己社會內部的社會文化資源。最終,三亞回族針對每一個具體的社會現象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解釋。三亞回族在當下中國社會中面臨的任何機遇和挑戰、產生的各種不解和無奈,都可以回歸到其文化根基和社會稟賦中尋求答案和獲得支持。

海南島沿海分布著眾多港口,依賴海洋生存的漁民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與文化邏輯。潘英海教授利用海南省三亞市的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所陳列的文物探討疍家人與海洋生態之間的關系,以疍家人賴以為生的船與繩纜為重點,用文化生態學的理論說明三亞疍家人與周遭族群及其所生存的環境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疍家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海洋族群”,其生計模式是一種“游撈”的生產模式。因此,疍家人遷徙式的漁撈生產模式與定居岸上的漁民不一樣,所代表的海洋文化與漁民的海洋文化意義也不一樣,而目前學術界對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多以陸地的觀點看海洋文明,有待拓展以海洋文化、海洋族群為主位的研究視野,尤其對島嶼社會與海洋文化的研究,應予以足夠的關注。

劉莉的研究對象是東南沿海的疍家人。文章以海南島東南港口疍家人的食檳榔習俗來闡釋疍家人移居海南島后的族群互動和文化選擇。為了獲得更廣闊范圍內的認可,海南疍家人在海陸族群互動的過程中超越各種限制,融合了陸地元素。海上疍家人的“陸地印記”是其在新的時空環境下逐步“上岸”、走近直至走進陸地群體的過程中做出的適應性選擇。

王利兵關注的是以遠海航行作業為主要生計方式的海南潭門漁民。他從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學”觀點和方法出發,考察潭門漁民的海洋適應與文化發展。潭門漁民作為一個以遠海航行作業為主要生計方式的海洋族群,其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皆與海洋密切相關。潭門漁民聯幫出海和潛水作業的歷史傳統是適應南海海洋環境以及遠海漁業生產的產物,尤其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獨特的珊瑚礁海洋環境決定了潭門漁民只能采取潛水捕撈的作業方式,反過來又影響了潭門漁民的行為模式,從潭門漁民采用的父子或兄弟結對模式中可見一斑。此外,遠海航行作業對社會結構及文化層面產生重要影響,如親屬關系網絡和海神兄弟公信仰。

海南島地處熱帶,全島遍及各種規模及不同類型的曬鹽場,自唐代開始,百姓煮海為鹽。在運銷方面,清代之前,海南所產海鹽任由百姓自由買賣,海南島鹽業劃入國家專營的時期較晚。坐落在海南省西部洋浦經濟開發區的“千年古鹽田”正是自產自銷延續下來的鹽業生產所在地,近年來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引起諸多關注。

谷宇以家族為切入點,通過考察家庭、家族的構成與運作,分析家庭再生產過程中的鹽田經營狀況以及不同歷史時期鹽田經營中所展現出的家族關系,以具體的個案描述了家族與鹽田經營之間的關系。從經濟與社會關系角度,關注海鹽流通與親屬關系的擴展,指出鹽田婦女在依托親屬關系拓展海鹽市場的同時通過海鹽的流通擴大了通婚范圍,推動了鹽田村親屬關系的擴展與延伸。這種經濟嵌入社會的過程,正是島嶼社會中的鹽田人進行鹽田經營的文化邏輯。此外,作者還從歷時性角度考察了古鹽田的發展歷程,繼而揭示出在城市化建設中鹽田村的各家族如何發揮重要作用,守護古鹽田。

同樣是對古鹽田進行研究,周開媛采用人類學方法,從鹽田的形成及構造、海鹽制作中的工具知識、海鹽制作的工藝流程、海鹽制作和使用中的傳統知識等四個方面,對傳統日曬制鹽技藝展開了細致的民族志記錄與描述。

海南島位居南中國海要沖,是中國聯系東南亞社會的交通樞紐。作為著名的僑鄉,華僑研究是海南島研究的重要內容。陳杰和黎相宜在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基礎上,從空間呈現、空間實踐以及呈現性空間這三個維度討論海南冠南僑鄉的公共文化空間變遷,并討論其與僑鄉范式的關聯。文章指出,一方面,伴隨著有關“僑”的一套知識體系、價值觀念與社會關系趨于弱化,依靠海外華僑的文化饋贈來支撐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的“僑鄉范式”逐漸式微。僑鄉作為特殊的鄉村類型,其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也面臨與其他鄉村同樣的挑戰;另一方面,由親緣、地緣、宗族、民間信仰、鄉規民約等構成的生活傳統和社會關系網絡還呈現延續的狀態。因此,傳統的僑鄉范式雖已式微,但并不能馬上做出“僑鄉范式”終結的判斷。比如,作者考察的對象有冠南嫁到海外的新娘,這些女性新移民成為支撐僑鄉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又比如,近些年新型的僑區發展模式在興起,各級僑辦積極推進“僑之家——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點”創建活動,動員社會力量構建社區的為僑服務網絡及公共文化空間??梢姟皟S鄉范式”作為僑鄉研究的重要命題,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反思。此外,馬瀟驍描述了一位印尼歸僑在海南幾十年的風雨人生。

海南島多元文化族群的構成有其內在體系,海南島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文化的多元共存與共融,更在于其文化主體區域性乃至世界性的社會網絡建構實踐。因此,不能把海南島的人類學研究孤立地放在海南這個島嶼里面來看,應將這個島嶼的文化納入中國整體的文化體系。當下,海南島研究更是要與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海島社會之際,開展人類學田野研究,重新確定海南島的學術地位,對于我們認識整個環南中國海的區域與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本書研究者的實踐和探索,為促進相關問題研究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啟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昌市| 南乐县| 上饶县| 阿荣旗| 武威市| 嘉义市| 宝坻区| 肥西县| 松滋市| 当阳市| 金湖县| 杨浦区| 永吉县| 志丹县| 安宁市| 巧家县| 安多县| 彭州市| 自治县| 明光市| 河曲县| 湄潭县| 松溪县| 云林县| 唐河县| 称多县| 南漳县| 平谷区| 廊坊市| 东兰县| 大兴区| 东乌珠穆沁旗| 双鸭山市| 靖边县| 本溪市| 东阿县| 彝良县| 阜康市| 宝应县| 铁力市|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