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思想研究
- 李果
- 16字
- 2025-04-08 21:06:17
第一章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腳手架”
一 何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的“腳手架”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從事鋼鐵生意。[1]維特根斯坦一開始對物理學感興趣,希望拜物理學家玻爾茲曼(Boltzmann)為師,但因玻爾茲曼的自殺而未能如愿。后來維特根斯坦前往德國柏林學習機械工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維特根斯坦對數學基礎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此期間,他閱讀了羅素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術基礎》等著作,之后便前往拜訪弗雷格;在弗雷格的建議下,維特根斯坦前往劍橋向羅素求學。
之后一戰爆發,維特根斯坦決定參軍;在戰爭這種極端的情況下,他的思想也得到激發。維特根斯坦在戰爭中寫出了《1914—1916年筆記》等著作,這些著作逐漸構成了其早期哲學的一些基本思想。1918年,維特根斯坦在其叔父保爾·維特根斯坦家中寫成了《邏輯哲學論》一書。
雖然一般研究認為,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轉向比較明顯:他早期追求邏輯上充分分析的完美語言,后期則認為自然語言或者日常語言十分完備;就這一點而言,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轉變的確很大。但對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的哲學觀點及其來源進行厘清后,我們可以看出:維氏一開始就比較清楚科學理論對于生活的困惑鞭長莫及,正是從這個角度,維特根斯坦逐漸區分了科學與生活以及科學研究與哲學研究等不同領域。
這種觀點在瑞·蒙克(Ray Monk)的《如何閱讀維特根斯坦》一書中也有印證。蒙克認為,從1929年直到1951年去世,維特根斯坦搗鼓出了一種前無古人的哲學方法。這種哲學做法試圖堅持他在《邏輯哲學論》(Tractatus)中的洞見,即哲學不可能(cannot)是科學或者類似于科學的任何東西。[2]而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在比較了蒯因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后指出:蒯因及其追隨者仍堅持科學和哲學有著一定程度的連續性;而對維特根斯坦來說,科學和哲學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維特根斯坦認為科學與信息和解釋有關,而哲學與描述和理解相關。而這種區分為維特根斯坦一生所堅持。[3]
科學研究與哲學工作的原則性區分得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的主要觀點以及其哲學觀的發展;同時,這種腳手架式的指導原則也對我們看待語言游戲以及語言游戲的演變有著重要的作用。要理解維特根斯坦的這種區分,我們仍然有必要將他前期的一些主要觀點和困難做出相應的介紹,正如維特根斯坦自己聲稱的,只有將《邏輯哲學論》中的思想作為背景,我們才能正當地理解他的后期思想[4]。同理,對于維特根斯坦有關科學研究與哲學研究之間的區分這種思想,我們也有必要結合其前期的哲學觀點進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