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神亦祖:粵西南地區信仰構建的社會史
- 賀喜
- 556字
- 2025-04-08 19:29:51
第二章 “邊”區的貿易、教化與行政
馮氏衰落后,唐中葉至宋代,廣東西南一帶再沒有一個土酋的家族可以取而代之。在近兩百年的時間里,這個地區經歷了一段文獻相對“空白”的時期。當這個家族淡出朝廷的視野,整個地區也沉寂于史家的筆端。
盛唐時代,南方土酋對皇權的臣服與歸屬主要體現在定期“令子入侍”。在那個時代,雖然馮盎之子可以在高祖與太宗面前吟詩作賦,并得到贊賞,但是,沒有跡象表明士大夫的道德與秩序在土著社會教而化之。也就是說,上層土酋家庭的個別子弟直接進入了宮廷生活,但是,王朝沒有在地方社會建立一套正規的機制普及儒家的倫理、道德與學說。在文化上進行移風易俗的努力開始于宋代。
要了解宋代廣東西南的開發進程,需要將這一區域置于整個嶺南的歷史發展脈絡下進行討論。北宋時期,儂智高起義改變了朝廷對于嶺南的認識,不宿重兵的兩廣地區,變成了抵御安南的邊陲。朝廷將廣西與廣東西南諸州劃分為“沿邊”與“次邊”,設計建立地方自保的軍事機構和組織。
如果將這個區域置于更廣闊的經濟交流地圖中,可以發現,廣東西南一帶尤其是海南正處于廣州至阿拉伯的長程貿易路線以及沿北部灣內海貿易網絡中。[1]宋代,朝野對于香料的渴求使得深藏于黎峒之中的名貴香料進入了朝廷的賦稅體系,也訴諸時人的筆端。[2]這個島嶼由于貿易、遷客以及官員的努力,原有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