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發展:甘肅的經驗分析作者名: 李少惠本章字數: 1641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20:01:43
二 研究意義
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根植于當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是對各個民族的生產勞動、風土人情、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節慶活動等的綜合反映,這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逐漸形成的。在當今信息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民族文化仍難以跨越空間進行傳遞,且大多數體現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元素不易被移植到其他地區。民族文化的這種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復制性決定了民族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有其獨特優勢。
(一)現實意義
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團結的內在要求。
首先,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實現文化資源的動態轉換,根據市場需求對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使資源在由靜態到動態的轉化過程中發揮最大的價值。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而文化產業憑借其廣泛的覆蓋面和極強的帶動力,成為第三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最后,由“創意內容策劃”“文化產品設計和生產制作”“市場推廣與營銷”“消費者服務”等環節所共同構成的文化產業價值鏈條,集合了人才、資本和技術等要素,不僅推動了文化價值創新,也延伸至相關產業,促進了各領域產業融合,帶來社會、經濟等多重效益。[6]
在資源富集的甘肅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其意義更為深遠。甘南、臨夏二州是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草原文化生態地,通過文化產業開發打造自然、宗教、草原文化景觀產品,進行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形成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有利于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文化知名度;甘南藏族舞蹈特色鮮明,甘南藏族民歌、藏傳佛教音樂都是甘肅演藝產品走向國內外的獨有資源,而“河州花兒”“蓮花山花兒”“洮岷花兒”,更是“花兒”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所在,甘肅歌劇就是以“花兒”音樂取勝的。通過全力打造甘南、臨夏民族民間演藝產品,將特色演藝產業推向旅游和國內外市場,有利于帶動地區間文化交流,改變民族地區封閉落后的發展現狀;通過高端品牌建設,以產業形式運作歌舞節會,使之成為生產多種文化產品的重要資源,從而使宗教文化、節慶文化得到更好的宣傳與尊重理解;借助蘭成鐵路、支線機場,把甘南、臨夏建成甘肅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區的重要節點,從地區視角看,有利于民族地區盡快脫貧致富,從國家富強與民族團結視角來看,有利于縮小地區差距,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二)理論意義
當前日益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使各地各民族的優勢文化資源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利用,與此同時,學術界對文化產業方面的相關研究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作為特色產業,又是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具有資本循環周期短、投資回報率高的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實現管理性成果和技術性成果轉化的動態平衡,提高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是當前和未來文化產業研究的趨向和重點。[7]
縱觀我國近十年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及研究成果,在國內現有文化產業的研究領域中,規范研究和分析較多,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對實踐探索的總結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系統歸納也比較欠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的制定,不利于對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有效探索。
對于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國內已經有諸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針對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研究,如麗江旅游文化、慶陽香包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貴州苗族文化等相關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但是專門針對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層面的系統研究還相對較少并且不夠成熟。本研究在深入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治理理論、文化生態學、后發優勢理論等相關理論,通過環境分析、資源盤查、深度訪談和實證研究,對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予以整體把握,并由此開展具體的戰略規劃與設計,以期為當地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研究做出微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