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選題依據和研究目的

(一)選題依據

選擇“新時代反貧困思想研究”這個課題做研究,有以下幾個重要依據。

1.習近平有豐富的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

從事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要研究某位政治家的某方面的思想觀點,我們首先要考慮這位政治家是否有這種思想觀點的相關論述。習近平有著非常豐富的反貧困論述,并且他的反貧困論述也非常深刻。

1992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習近平的文集《擺脫貧困》。該文集收錄了習近平的講話、文章共29篇。如果將這些講話、文章的主旨作一個高度概括,其實就是四個字:擺脫貧困。換句話說,這本著作其實就是習近平的一部關于反貧困論述的文集。當然,習近平的反貧困論述不僅僅存在于《擺脫貧困》這部文集里。特別是2012年以來,習近平多次深入我國貧困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有關扶貧開發方面的新觀點和新思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反貧困思想。如今,習近平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已經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導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是筆者選擇本課題作為研究的重要依據之一。

2.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反貧困事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雖然遭受過曲折,但黨的反貧困事業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務須避免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以至于占領一個城市好幾個月,生產建設的工作還沒有上軌道,甚至許多工業陷于停頓狀態,引起工人失業,工人生活降低,不滿意共產黨。這種狀態是完全不能容許的。”“只有將城市的生產恢復起來和發展起來了,將消費的城市變成生產的城市了,人民政權才能鞏固起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3]毛澤東的意圖很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接管了城市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發展生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要求“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4],這其實就是主張消除貧困。在毛澤東看來,反貧困工作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5]可見,他是把反貧困當成事關人民政權生死存亡的大事來看待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沒收官僚資本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了國營經濟和新的經濟秩序。緊接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土地改革和各項社會民主改革工作,全面推進恢復國民經濟與各項建設事業的深入開展。1953年,中國共產黨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并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有多重目的。對此,毛澤東曾經有過一個說法。1953年12月,他在闡述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建立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經濟基礎之后說:“我們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只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才利于在技術上起一個革命,把在我國絕大部分社會經濟中使用簡單的落后的工具農具去工作的情況,改變為使用各類機器直至最先進的機器去工作的情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有把握地增強國防力量,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最后地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反革命復辟這些目的。”[6]如果將毛澤東上述論述做一個簡要分析,就很清楚,中國共產黨開展社會主義改造,主要目的有以下幾個:一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借此推動技術革命,實現國家的機械化、工業化;三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四是鞏固國防,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五是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反革命復辟。在這里,毛澤東提到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重要的反貧困思想。其實,中國共產黨開展社會主義改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關于這一點,可以從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的多次闡述中看出來。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發布了由毛澤東主持制定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該決議提出,要“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7]這個決議中關于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思想,代表了毛澤東本人和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富裕的主張。事實上,從1953年12月到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毛澤東就曾多次闡述過共同富裕思想。例如,1955年7月31日,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8]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是使全體農民共同富裕起來。同年的9月和12月,毛澤東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寫了不少按語,其中指出:“要使中國富起來,需要幾十年時間。”[9]毛澤東這里提到的富裕,已經不單單是指農民的共同富裕了,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1955年10月27日,毛澤東同工商界代表談話,鼓勵工商界人士走社會主義道路。在談及地主階級時,他指出:“他們在全國總共三千萬人,以后要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來。”[10]顯然,毛澤東此處所說的共同富裕,還包含了正在改造中的地主階級。這也說明,他所說的共同富裕是指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毛澤東也坦率表明自己找工商界人士談話的目的:“中心的目的是要經過一批先知先覺作思想準備,要大家掌握自己的命運。”“我是宣傳共產主義的,要走向共產主義,就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真正富強的國家。”[11]毛澤東的意思很明確,要求工商界人士樹立社會主義思想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最后實現國家的富強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1956年9月,黨的八大在北京勝利召開。由此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和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時期。1958年5月,黨的八屆二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倡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基本點進行了闡述。他認為,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基本點包括:“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在繼續完成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并舉;通過這些,盡快地把我國建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2]劉少奇的闡述表明,建設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表面上并不包含“共同富裕”這幾個字,但實質上暗含了要實現國強民富、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意思。從中共中央當時的一些重要文件來看,中國共產黨是把創造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的。例如,1958年8月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一九五九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問題的決定》就提出:“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將提前建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并創造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13]1958年8月出臺的另一個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則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是為了過渡到共產主義積極地作好準備。”[14]1958年12月,黨的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認為,到了將來,“所有一切人都富裕起來”。[15]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雖然有時并沒有提“共同富裕”這幾個字,其實它一直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因為要實現共產主義,理所當然地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誠然,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艱辛曲折、教訓深刻,但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個目標一直沒有改變過。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受到了很大沖擊。反貧困事業自然也不例外。1976年10月,黨中央果斷結束了“文化大革命”。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中央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做出了正確的政治決斷和戰略選擇,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的反貧困事業得到進一步深入推進。從1980年起,國家設立了一系列專項資金,幫助貧困地區改變面貌。例如,1980年設立“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基金”,專門用于扶持包括革命老區和民族自治縣在內的貧困地區;1984年設立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貸款;1984年設立為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以工代賑資金,等等。1983年,中央政府開始實施“三西地區”[17]農業建設計劃,拉開了中國區域性扶貧開發的序幕。1986年,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扶貧工作機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該機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反貧困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實施扶貧開發戰略。1994~2000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開始實施。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得到貫徹落實。2011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發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指出制定該綱要的目的是“為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18]目前,該綱要正在貫徹落實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充分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致力于反貧困事業。事實上,新中國歷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在反貧困問題上,從來都是目標一致和接力奮斗著的。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直到習近平,他們及其所在領導集體都毫無例外地非常重視中國的貧困問題并為消除貧困而不懈地努力奮斗。

習近平的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不僅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反貧困實踐相聯系,而且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反貧困思想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反貧困思想是習近平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的一個重要源頭。

或許有人會質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反貧困事業,與筆者選取“新時代反貧困思想研究”作為研究課題關聯性不大。應該說,這種質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站在中國共產黨反貧困事業的角度來看,那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反貧困事業與新時代反貧困思想就有非常明顯和非常重要的關聯:如果沒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反貧困事業,就不會有習近平的反貧困系列重要論述,因而也就不會有本研究所說的新時代反貧困思想這個研究主題;新時代反貧困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思想發展演進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選擇“新時代反貧困思想研究”這個課題做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深入認識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在廣泛閱讀、認真分析和研究習近平的著述、講話等文獻材料的基礎上,對新時代反貧困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弄清其形成的社會背景,考察其理論淵源,探討其主要內容,歸納其基本特點,闡發其時代價值。總之,要力圖將新時代反貧困思想比較全面、系統、完整、準確地展現出來,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大兴区| 霍州市| 贺兰县| 通山县| 普定县| 花莲市| 长顺县| 大城县| 绍兴县| 仁化县| 郎溪县| 余干县| 遂宁市| 南澳县| 昌宁县| 南昌县| 子长县| 富阳市| 星子县| 永和县| 灵山县| 班玛县| 莒南县| 广丰县| 佳木斯市| 吉木乃县| 苗栗县| 佛山市| 阳高县| 揭阳市| 集安市| 楚雄市| 兴和县| 天水市| 祁阳县| 大荔县| 如东县| 黄平县| 集贤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