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中國的抗日戰爭史研究需要通貫性著作(往往是大部頭和多卷本),這些著作以“全”和“大”為基本取向,即在空間和時間這兩個基本維度上全面鋪陳,力求涵蓋各主要領域的重大敘事。尤其在軍事領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主要戰區、重大會戰、重大戰役,占有相當的篇幅。對于展示中國抗日戰爭的全民族性、全面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抗戰史著作的“全”和“大”取向,完全是必要的。但是,全民族的、長期而艱巨的全面抗戰歷史的研究,還需要具有其他視域,就空間而言,需要有區域或地區研究。吳敏超博士撰寫的《抗戰變局中的華東》就是一本頗具特色的區域抗戰史研究專著。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該書的立意,是要把抗日戰爭史研究在區域的范圍“落地”,即“深入考察抗戰時期每一個區域發生的顯著與潛在的變化、地方內部各種力量的博弈與消長,探討地方社會在戰爭中經歷了怎樣的秩序破壞與重建”。書中的華東,既與全國抗戰大變局密不可分,又帶有突出的區域特點。以江南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水陸交通運輸網繁密,經濟文化發達,戰前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核心統治區域;抗戰全面爆發后不久,正面戰場戰線大跨度西撤,華東大部分地區被日軍占領。該書沒有簡單地將華東地區作為一般淪陷區對待,而是著眼國共和日偽各方力量之間犬牙交錯、此消彼長的變局,同時兼具地理環境、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視角,“展現華東一個個地方在抗戰期間經歷的獨特而又蘊含普遍性的故事,以豐滿華東抗戰史的既有論述”。

近代中國各區域的劃分有著多方面的意涵,但空間地理方面的不同特征乃是不言而喻的。該書七章標題中均含有明確的地名,已然可見作者要對抗戰史研究“落地”于華東的主旨;而行文中在涉及蘇北、蘇南、浙東、浙西、寧紹以及安徽葉集等不同地區時,都會對山川平原等地理環境有所說明。在作者看來,“山川地理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個利用和騰挪的空間,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局限與挑戰”;一旦與華東各地的“抗戰變局”聯系在一起,各個具體的地理環境便有了特殊的意涵,是構建相關敘事時不能忽略的,如1940年新四軍彭雪楓、黃克誠部一度對中原局關于離開豫皖蘇邊區東進的指示持不同意見,對離開山地丘陵到蘇北平原水網地帶打游擊,抱持擔憂心理;在浙西游擊戰中,易守難攻的天目山區成為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所在地,國民黨部隊憑借丘陵山區的地形能夠與占領杭嘉湖平原的日軍進行周旋;依傍大別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使得葉集成為國民政府在安徽省內征集軍糧的重點城鎮。至于有更具體空間定位的縣、鎮、鄉、村等,在該書的主要敘事中均有較充分地提及。

該書對于抗戰史研究需“落地”的詮釋,還體現在重視經濟史、社會史的視角和方法。作者認為,軍事、戰事當然是貫穿于整個抗戰時期的主要視域,但就華東而言,全面抗戰初期華東地區是主要戰場;到抗戰中后期,華東正面戰場上日軍與國民黨軍之間的軍事沖突大大減少,抗戰之“戰爭”意味逐漸淡去,“隨著戰爭的延宕持續,支持軍事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愈加突出”。與此相應,讀者可以看到,對于敘事內容的選取和安排,“作戰”與“生活”、“前線”與“日常”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如在上篇“新四軍的戰略展開”有關章節中,既有新四軍發展重心和方向等戰略全局問題的考量決斷、新四軍主力與敵頑軍隊的交鋒甚至決戰,也有反“清鄉”斗爭中行軍生活的艱苦、尋找宿營地點的不易、睡眠缺乏、缺醫少藥和衛生環境極差等場景的展現。而下篇“華東的前線與日常”的有關章節強調指出:浙西對日游擊戰中,糧秣械彈運輸、傷病官兵轉移、工事構筑、道路橋梁破壞、向導放哨、情報聯絡等與游擊戰密切相關的工作,主要依靠來自民間的壯丁完成。抗戰史研究不能離開對于“生活”和“日常”的觀照,這些與將士在前線的浴血奮戰一樣,是筑成反侵略長城的基石。至于第四章關于僑商黃氏力圖在戰爭年代守護家族商業利益的敘事,雖然與其他各章的話語有所不同,但依然清晰地揭示出日本侵華戰爭帶來的災難不僅是在狹義的軍事領域,還體現在國人日常生活和民事領域的方方面面。

作為一部近代史研究的專著,《抗戰變局中的華東》在多種史料的發掘、爬梳、辨析比較及利用等方面頗具特色,對此作者在緒論中已有專門說明。書中各處引注堪稱翔實,體現了作者扎實的史學功力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在此毋庸贅言。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進一步開展抗戰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愈益凸顯。希望繼《抗戰變局中的華東》問世之后,作者在區域史研究和抗戰史研究的結合等方面繼續探索,完成新的研究成果。

吳景平

2020年5月于復旦大學光華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清市| 库伦旗| 庐江县| 慈利县| 麻阳| 铁岭市| 巴青县| 沾益县| 吉木乃县| 如东县| 凤台县| 鹤山市| 临高县| 张家口市| 酉阳| 新疆| 利津县| 惠水县| 加查县| 茂名市| 阜南县| 丘北县| 香格里拉县| 馆陶县| 都匀市| 余姚市| 山阴县| 贵港市| 铜陵市| 广汉市| 通州市| 高阳县| 新化县| 教育| 惠州市| 榆林市| 宜春市| 蓝田县| 新平| 法库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