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研究:以埃及、伊拉克、也門、黎巴嫩等共和制國家為例
- 朱泉鋼
- 3289字
- 2025-04-08 15:46:22
序二
讀了朱泉鋼同志的《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研究》,十分開心,也十分欣慰。作為國內從事軍事政治學研究的一名“老兵”,我深知軍政關系問題研究一向是國內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的“稀缺點”和“薄弱點”。在全球范圍內,軍事政治學誕生于20世紀中葉,雖屬于一門年輕的學科,但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近二十年來,國內軍事政治學研究已有起色,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軍事政治學學科也初步創立。但是,相對于體系龐大、主題多樣、錯綜復雜的軍政關系問題來說,這遠遠不夠,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本專著是國內研究軍政關系問題的力作,所以我向讀者鄭重推薦。
據我所知,本書是國內研究阿拉伯國家,乃至中東國家軍政關系問題的第一部專著。全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論證翔實,主要討論了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類型問題、演變問題、影響問題和作用問題,論述了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重要方面,展示了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概貌和特征,是一部比較系統的著作。受篇幅所限,這里并不打算對上述所有問題進行系統評述,而是擇其中某些亮點,結合我自己對軍政關系問題的思考,發表一些管見。
一 從現實問題出發,據歷史研究求解
閱讀本書,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問題意識。本書作者在后記中指出,推動他思考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問題的引子是2010~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劇變,以及劇變中不同國家軍隊的不同行為選擇。換句話說,對于現實問題的疑惑是他選擇研究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問題的最大動力。
回到現實,我們不難發現研究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問題的重要意義。軍政關系一直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中的重大議題,這在阿拉伯國家表現得十分顯著。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是阿拉伯國家軍人政治的“黃金歲月”。隨后,在阿拉伯世界,軍人政變現象逐漸減少,軍人政權也逐漸轉型,但軍隊的政治作用仍然重要,這在阿拉伯劇變中凸顯出來。在2019年上半年,隨著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爆發大規模反體系性的民眾抗議運動,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從幕后走向臺前,軍人再次上演接管政權的一幕。這些都表明,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長期以來是政治體系的“壓艙石”和“節制閥”,在一國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者的思考并沒有停留在解讀阿拉伯國家軍隊在面對民眾抗議時的行為選擇上,而是通過歷史研究追溯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演變,從中更深刻地剖析阿拉伯國家軍隊的政治行為。
正如恩格斯在《致約瑟夫·布洛赫》中指出的那樣:“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1]影響歷史事件結果的因素從來都是復雜的,影響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演變的因素同樣如此。本書作者試圖通過多因素的分析來探尋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演變的根源。他指出,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演變大體經歷了軍隊強勢、政府控軍增強、軍政關系再造三個階段,而影響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演變的因素包括結構因素(政府合法性、經濟發展水平、內外安全狀況)、制度因素(軍隊和政府的內部團結程度)和文化因素(社會對軍隊的認知和軍隊的自我認知)。姑且不論其觀點是否正確,這種多因素分析法確實有助于研究者避免以偏概全的局限。
二 以經驗研究為底色,向理論研究著重墨
在運用歷史學方法的同時,本書還使用政治學的方法對軍政關系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討論。本書采用案例研究法,對埃及、伊拉克、也門和黎巴嫩的軍政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經驗研究,但作者使用這些國家作為案例的目的并不單純是為了讓讀者了解相關國家軍政關系的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對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的類型、軍政關系的演變動力、軍政關系的影響,以及軍隊在面對民眾抗議時的行為選擇等問題進行理論回答。這里舉兩例進行說明。
本書對軍政關系的概念界定體現了一定的理論思考。軍政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講,軍政關系是指所有涉及軍事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狹義來講,軍政關系是指軍政特定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向來主張,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和界定軍政關系,同時應側重研究狹義的軍政關系。本書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把軍政關系界定為“軍隊與政府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以及互動基礎上形成的有關軍政雙方權力分配的制度安排”,并強調以軍隊與政府在政治治理、軍隊團體事務、安全政策制定、社會經濟活動四個領域中權限分配的狀況,來綜合判定軍政關系屬性。顯然,這體現了“從廣義理解,從狹義研究軍政關系”的理論原則。此外,這種理論思考和概念界定在討論阿拉伯國家軍政府的軍政關系時體現出了優勢。以納賽爾時期的埃及為例,這種概念界定不僅能涵蓋“納賽爾時期的埃及政權是軍人政權”的傳統觀點,還能使我們觀察到傳統研究通常忽略的阿明代表的軍隊與納賽爾代表的政府之間的權力斗爭問題。
對近年國際學界熱議的阿拉伯國家軍隊在面對大規模民眾抗議時的行為選擇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軍官團理性主義”理論解釋。該理論有兩方面的創見。一是強調應重視阿拉伯國家軍隊的高異質性特征,即高層軍官之間的團結、高層軍官與中下層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團結問題,這避免了既有理論解釋通常把軍隊作為單一行為體的缺陷。二是認為應考慮時間維度,即軍隊接到政府平息民眾抗議的命令后,我們需要區分出軍官層決策階段的軍隊行為和中下層執行階段的軍隊行為,這突破了既有理論解釋往往只從整體上考察阿拉伯國家軍隊是否忠誠于政權的不足。
三 運用辯證評價標準,批判西方話語霸權
在國內外社會科學研究中,仍廣泛存在著“西方中心主義”和“西方話語霸權”的傾向。一些學者有意或無意地通過對比西方與非西方來發現所謂的“非西方的問題”,賦予“西方理論和價值規范”優越性,并將西方的實踐作為“歷史的終結”和“人類社會的唯一發展方向”。這種違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學術觀念也滲透在軍政關系問題研究中。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基于西方歷史的獨特經驗,不顧發展中國家的歷史事實,大力鼓吹“軍隊國家化”、“軍隊非黨化”和“軍隊非政治化”。本書作者通過深入分析,對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問題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論”予以了有力回擊。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依據西方軍政關系制度設計的歷史經驗,批判部分阿拉伯國家軍隊介入政治的問題。這種“軍隊非政治化”的觀點造成了“文官作用理想化”和“軍隊作用簡單化”問題。評判一國軍隊介入政治的問題,應當以軍隊的目的、方式和效果三方面綜合評價,而不是“一刀切”地予以否定。大多數阿拉伯共和制國家是通過軍人政變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或者是軍隊領導的反殖民主義戰爭建立起來的;共和國建立之后,軍人往往領導著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在那個時期介入政治符合人民的利益,推動了國家的發展。隨后,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逐漸轉變為既得利益集團,阻礙國家的進步,但是,這些國家的軍隊在保障國家秩序、防止國家陷入失序災難方面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因而,對阿拉伯國家軍隊介入政治的作用必須要辯證看待。
一些西方學者對阿拉伯國家軍政關系評判的另一個“西方中心主義”的表現是,總強調民主政府控制軍隊的模式是軍政關系的最優形式。事實上,這種模式在阿拉伯國家面臨著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挑戰。從理論來講,軍政關系制度安排的類型是多元的,任何一種軍政關系安排總有可取之處,關鍵是看其是否符合軍情、政情、社情、國情和民情。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箴言同樣適用于各國的軍政關系制度安排。從現實來看,美國依靠霸權主義強行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治體系和民主政府控制軍隊制度,不僅未能確保伊拉克的自由、穩定和繁榮,而且將伊拉克從一個地區強國硬生生地摧殘成“失敗國家”,這并不支持美式軍政關系是“永恒的最優答案”的觀點。
非常感謝本書作者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得以就軍政關系問題發表一點看法。真誠歡迎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軍事政治學研究隊伍,企盼中國軍事政治學研究更加欣欣向榮。
高民政
2020年4月16日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