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積極養育理念:家長的必修課》:為什么每個家庭都需要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幸福”的科學,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愛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學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其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中所有的正向心理,尤其關注普通人的力量、優勢、美德等積極品質,研究如何讓人活得更幸福,體驗積極的情緒,獲得積極的力量,它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新方法、建立新習慣來獲得持續真實的幸福和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積極心理學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應用在員工心理資本、幸福力和績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問題預防、學生學習成績和學業能力提升、女性幸福感的提升、夫妻家庭關系改善、抑郁癥治療、領導力訓練、犯人積極心理干預等,在孩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面,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尤為成功。

大多數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積極心理學,也不清楚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什么的科學,有些父母還會產生疑問,積極心理學是不是就是換了個說法的“心靈雞湯”,認為積極心理學缺乏科學依據。為什么每個家庭都需要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有怎樣的價值和指導意義?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是什么?

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人類幸福、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科學,其核心理念是倡導心理學應更加關注和激發人性中的力量、美德、潛能、價值、優勢和長處等積極元素。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幫助大多數普通人,而不僅僅是小部分有心理障礙的人,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心理建設到一個理想狀態,致力于使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具有獲得持續幸福的能力。

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一詞原意是指“實際而具有建設性的”或“潛在的”“面向未來的”意思,現代意義上的“積極”,既包括人外顯言行的積極,也包括人內在認知、情感的積極。積極心理學中所講的“積極”,一般是指“正向的”“美好的”“主動的”“進取的”“樂觀的”“充滿希望的”等含義。

積極心理學中“積極”的含義可以分為以下三重:一是對心理學過去偏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病理式心理學的超越;二是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三是強調用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解釋,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當時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馬丁·塞利格曼創立的。塞利格曼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也在不斷學習、思考和總結,并逐漸發展出一種積極教育理論。下面是塞利格曼曾經和他5歲的小女兒妮基的一段對話。

塞利格曼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周后的一天,與5歲的小女兒妮基在自己家的花園里播種。雖然塞利格曼寫了大量關于兒童成長和教育的書籍,但因為經常忙于學術研究,在現實生活中和孩子的關系并不太親密。可能是由于兒童天性就喜歡在戶外玩耍和嬉戲,妮基在花園里高興地跑來跑去、手舞足蹈,不時地將種子拋向空中,這一行為讓塞利格曼很生氣,他大聲制止和訓斥妮基,妮基委屈地哭了起來。看到妮基哭的樣子,塞利格曼變得更加生氣,呵斥妮基不許哭。被嚴厲指責的妮基一言不發地慢慢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她跑過來鄭重地說:

“爸爸,我能和你談談嗎?”

“好的,妮基,談什么呢?”

“爸爸,你還記得我5歲之前的事嗎?在我3歲到5歲的那段時間里,我一直是個愛哭的孩子,會經常因為一點事情哭個不停,但當我過了5歲生日以后,我決定不再哭了,你知道,這對我來說是個非常困難的決定,如果遇到事情我不哭,你就會停止對我發脾氣嗎?”

聽到這兒,塞利格曼腦海中仿若靈光一現,受到了極大的觸動,感覺從中學到了一些什么,是關于妮基,是關于養育兒女,是關于他自己和他的學術生涯。塞利格曼很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職業,多年來,他一直在動物習得性無助和人類抑郁領域進行深入研究,這些工作有時會使他情緒煩躁、不耐煩和發脾氣,而且會遷怒到妮基身上。從與妮基的對話中,塞利格曼認識到,是妮基自己改變了她愛哭的問題,妮基已經找到了她無比強大的自我洞察力量,并用心來培育它,用它來引領自己的生命,克服她生命中的弱點,防備生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挫折。

塞利格曼深刻地意識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是采用批評的方式修補他們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辨別與培育他們所擁有的那些強有力的積極特質,幫助他們找到那些能夠讓這些特質轉化為生存力量的契機,使這些優秀的品質成為他們幸福成長的動力。

對于塞利格曼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妮基的話正中要害。塞利格曼經常表現出來的是抱怨與不滿,在他度過的50年的人生中,大多數時候,他是在陰郁的氣氛中生活,體驗的是消極情緒。塞利格曼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好運和成就,并不是暴躁脾氣帶給他的,而是因為將這些忽視掉的結果。從那天開始,塞利格曼決定要保持積極心態,生活充滿陽光,讓積極情緒主導自己的心靈。

就在妮基與塞利格曼談話的時刻,塞利格曼決定自己要做出積極改變,改變過去偏重孩子問題的育兒方式,改變對待工作、對待事情、對待人生的消極態度。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心理學所關注的要么是非正常人的心理和行為,要么是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而忽視了對正常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獲得人生幸福的關注。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焦點指向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快樂生活,其目的是想尋找一種使普通人生活幸福的規律。

通過回溯可以發現,二戰之后的心理學主要是對小部分具有“問題心理”的人的研究,這是一種主要致力于“修補”的研究,其核心任務在于對問題的修復,修復個體受損的習慣、動機、童年經歷、思想、行為,期望通過修復人類的受損部分,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它把普通人作為標準常模,其目標是把小部分有“問題”的人修補成大多數沒有問題的普通人。這種以“問題”為取向的心理學研究難以使人真正幸福,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心理學研究的初衷,難以實現心理學真正的價值功能和社會使命。

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張、新方向,積極心理學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大多數普通人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并擁有真實持續的幸福。積極心理學一出現,就凸顯了其所具有的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組織幸福力的提升、積極心理干預等領域中的應用,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在家庭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實踐和指導價值,更是受到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

明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研究目標、價值意義之后,我們來聚焦“積極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這一重要主題,主張父母要學習積極心理學,具備積極心理學的知識,主要源于以下三點。

首先,積極心理學具有積極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幸福的科學,具有積極的價值取向,其關注人的積極品質,以發掘普通人的力量、美德、潛能和提升幸福感為目標。大量實踐表明,僅靠對問題的修補很難為人類謀取幸福,問題被消除的同時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給人類社會帶來繁榮。心理學在關注問題的同時,應轉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來幫助人們真正擁有持續的幸福。

積極心理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心理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受到研究者的強烈關注,是因為它以獨特的積極視角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力量,強調心理學的價值功能不僅是對問題的修復,更是對美好心理和生活的建構,其目標是增進個體的生活品質,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其宗旨是關注人性中被忽略的積極特質、長處、優勢、力量與美德。

積極心理學提倡父母用積極的心態和思維對孩子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樂觀的解釋和積極的解讀,培養和激發孩子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它們幫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假設,即認為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存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消極的,代表壓抑、侵犯、生氣、悔恨、貪婪、自卑等;另一種是積極的,代表快樂、愛、希望、寬容、感恩、理性、幸福等。這兩種力量互相對抗,父母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哪一種力量創造適宜的心理生存環境,哪一種力量就會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提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消除孩子身上的問題、毛病和缺點,并不等于說孩子在人格上會自然而然地獲得各種力量、美德、優勢等積極心理品質。

其次,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以幸福為中心,研究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包括針對過去的滿意感、滿足感和成就感;針對現在的快樂感、幸福感和意義感;針對未來的期望感、憧憬感和樂觀感。在個人層面上,研究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樂觀、愛的能力、美德、勇氣、對美的感受、毅力、寬恕、創造性、關注未來和智慧等。到目前為止,積極心理學研究了六大美德24種積極心理品質。在群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包括積極的社會大系統(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和積極的小系統(社區、學校、家庭等)。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父母采用積極養育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方法,提升孩子在成長、學習、交友過程中的幸福感,培養孩子具有堅毅、樂觀、感恩、充滿希望等各種積極心理品質,增加孩子的愛、自豪、激勵、敬畏、希望等各種積極情緒情感體驗,建設尊重、平等、民主、理解、接納、和諧的積極家庭環境和氛圍,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內容。積極心理學為新時期如何做積極父母、如何建設積極家庭、如何培養積極孩子,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值得更多的父母學習、理解、掌握和應用。

最后,積極心理學對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當前,一些父母持有功利主義的家庭教育觀和消極的教育心態,具體表現為: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教養方式錯誤、教育意識淡薄、教育責任不強、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違背教育規律,懷有盲目、內卷、過度焦慮、輸不起心態、過度教育,由此導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出把分數和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功利化教育傾向,忽略了對孩子成長更為重要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教育、人格教育、幸福教育、情商教育、習慣養成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等。很顯然,這是一種背離兒童積極天性、片面、狹隘的教育觀。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的青少年存在某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是抑郁、焦慮、自我傷害等。調查發現,在過去的50年中,青少年自殺率幾乎增加了兩倍,這實在令人擔憂。可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家庭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大量的研究和家庭教育實踐表明,積極心理學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主張和研究成果,對孩子性格優勢、力量、美德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掌握“心理健康技能”“幸福養成技能”“學業提升技能”,預防和減少孩子抑郁、焦慮、低自尊等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學習能力,降低孩子的缺課率、厭學率和退學率,提升孩子的快樂感、幸福感和價值感。

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品格、幸福、生命意義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充分發掘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優勢、力量和美德,強調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孩子及周圍人、事、物所持有的積極心態、積極解釋、積極反應、積極思維和積極應對,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實踐表明,以積極心理學指導的家庭教育能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

從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推行的以積極心理學指導的教育實踐效果來看,對孩子進行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解決孩子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形成一種積極心理或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缺點、毛病的孩子,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健康、快樂、幸福的人。也就是說,消除孩子身上的心理或行為問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增加孩子的力量、美德等積極心理品質,也不會必然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人的生命系統并不是完全由各種問題和障礙構成的,它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復雜系統,它既有自我內在的心理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能力。父母改變過度偏向孩子問題和缺點的家庭教育取向,把家庭教育重點放在培育孩子積極潛能、美德和性格優勢上,通過培養、增加和提升孩子人格中的積極力量,使孩子真正成為一個“積極”的人,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然而,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沒有真正深刻反思過自身的心態、認知、情緒、思維、語言以及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是否積極?父母是不是在積極地自我成長和改變,還是恰恰相反?父母自身存在的消極心態、消極情緒、消極語言、消極思維,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反道德價值觀、心理不健康、學業失敗等各種問題。

積極心理學能指導和賦能父母自我積極改變和成長,成為具有積極教育心態、積極情緒、積極思維、積極關系、積極語言、積極行動的人。積極心理學能夠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能指導父母采用積極養育的方式,培育孩子具有更多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積極的人,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襄汾县| 嘉祥县| 察雅县| 布尔津县| 三明市| 诏安县| 峡江县| 蒙阴县| 青冈县| 罗甸县| 商城县| 海门市| 平遥县| 咸阳市| 台山市| 竹北市| 宿州市| 商洛市| 南京市| 西安市| 廉江市| 曲沃县| 长乐市| 板桥市| 吉林省| 巨野县| 台南市| 潜山县| 福泉市| 永昌县| 甘孜| 四子王旗| 开封市| 鄂伦春自治旗| 伊宁县| 历史| 枣强县| 淮北市| 浦江县|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