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 李文軍
- 1005字
- 2025-04-08 18:43:09
一、與以審判為中心的異同
一種觀點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不是以法官、審判權或者審判階段為中心,而是指法庭舉證、質證、認證等環節的程序問題和實體權益的改革。[8]這種觀點直接將以審判為中心等同于庭審實質化,指出以審判為中心就是完善審判活動。另一種觀點認為,庭審實質化改革是相對于庭審“虛化”而言的刑事審判活動的應然要求,核心在于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應在審判階段的庭審,無論是采普通程序還是簡易程序的審理案件,庭審實質化改革都可以防止庭審虛化,避免完全淪為審前程序的“橡皮圖章”,僅為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程序結論的確認。[9]但筆者并不贊同上述觀點。事實上,無論是將庭審實質化等同于以審判為中心,還是認為庭審實質化是為解決庭審的非中心問題,都存在對庭審實質化改革本意的嚴重認識誤區。而不正確或恣意地解釋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內涵和本質,可能會誤導改革試點單位對案件范圍的劃定。
以審判為中心必然要求嚴格區分審前階段和審判階段,并著重強調審判階段在偵訴審三階段的中心性地位,其改革本意在于訴訟階段的功能轉換和結構調整,屬于更加宏觀的司法體制改革問題。[10]法院在審判階段的庭審活動具有程序正義的完整形態,尤其是證據資料調查、案件事實認定以及相關法律條文的適用,需要建立于兩造充分質證和辯論基礎上。在此過程中,被告人的程序參與權包括質證權和辯護權應該得到最有力的保障,以體現審判階段法院對集中審理、公開審理、直接言詞等原則的貫徹執行。[11]因此,以審判為中心就是指偵訴審三階段,以審判為中心并對訴訟結果產生終局性影響。這不同于三機關之間封閉的分段模式,即偵訴審三階段公檢法的職責分工演化為各管一段的程序自控模式,且各程序階段為平行、并列、接力關系,審判程序對審前程序的繼受和認可,使得法院的權威性、獨立性被嚴重削弱。然而,庭審的實質化相對于庭審的表演化和形式化而言,更多涉及的是微觀層面的技術完善和審判機制的優化問題。對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雖然學界觀點多認為在于推進庭審實質化改革,相關試點單位的改革也在此層面展開。但是,筆者認為庭審實質化與以審判為中心是較為不同的兩個概念,認為二者可以等同的觀點并不合理。實際上,庭審實質化改革直面的更多是庭審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沒有直接涉及三機關之間權力的再分配問題,不能將其等同于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當然,庭審實質化改革是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一部分,對于強化法院的權威性、獨立性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