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 李文軍
- 10字
- 2025-04-08 18:43:0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一、研究方法
對于法律的研究既需要關注法學形式化特點,也需要關注其實用主義特點,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秉承一種形式與實用之間的實踐學科。[15]如果人們從這個意義上來衡量法學,那么,結果似乎是清楚的:法學作為科學,應限制在各種命題上,這些命題在描述意義上是可檢驗的。一個如此理解的法學之任務,除了描述立法行為和法官的判決之外,還可能使法官判決的預測,因為判決表示無爭議地表達出一個可觀察的事實,判決可能滿足了經驗的意義標準,法學的科學性得以拯救。[16]基于一種精細化深描以揭示行為意義的觀點,本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實證調研和統計分析基礎上,輔之以一定的比較研究方法,著重對文本和實踐對接中存在問題的“描述性的方法”(decriptive)來解釋與說明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具體運行。鑒于成都市兩級法院的庭審實質化改革正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具體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細化和論證,因此,有必要對改革試點情況展開實證研究。
調研活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分析成都中院應用于指導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的相關文件(見表1-2),并了解它們應用于指導實踐的規范性依據;第二,旁聽成都市兩級法院的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案件;第三,參加四川省政協組織的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調研活動,具體了解四川省各地法院有關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實施情況,如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成都市錦江區人民法院、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法院、甘孜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等;第四,對相關的試點法院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并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對示范庭案件和對比庭案件進行比較分析。[17]之所以采取這些方法對本書研究進行論證分析,關鍵在于相關試點單位和其他實務部門在如何貫徹中央宏觀決策,以及成都市兩級法院的改革試點方案方面,可能需要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來回應實際上的宏觀方向部署。而我們注重司法實踐的改革動向和實施情況,也就是在關注中國推行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現實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可能的優化路徑。
表1-2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