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美國中間禁令制度研究作者名: 李曼本章字數: 801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19:23:48
前言
一、選題價值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普通訴訟程序的復雜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影響訴訟公正、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司法系統在通常訴訟程序之外,設置“非常法律救濟”。因此,世界各國都相繼設置了臨時救濟(亦稱中間救濟)制度。世界范圍內的臨時救濟制度可以細化為眾多的程序,這些程序在各個國家的概念、立法例等方面均不同。我國的臨時救濟制度為訴訟保全,包括財產保全和行為保全,后者是在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時方才正式設立。行為保全在知識產權和海事領域中早已存在。在知識產權領域中,我國2000年及以后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中已有行為保全的規定,[1]后又相繼頒布了專門的司法解釋[2]。一些法律和司法解釋涵蓋了訴前停止侵害知識產權程序的核心環節,[3]構建起該領域中行為保全的框架,雖有不足但已是創舉。在最新的司法解釋中,仲裁領域也有了關于保全制度的專門規定。[4]但是,《民事訴訟法》中的行為保全制度幾乎只是對財產保全制度框架的簡單重復,[5]造成二者的功能混淆,規則也過于抽象,這已為學界所詬病。[6]相對成熟詳細的實體法規定也只針對特定領域,無法直接適用于其他民事案件領域。因此,對我國行為保全制度的研究,十分有必要考察和借鑒其他國家較為成熟的類似法律制度。
美國法中間禁令制度是一種重要的臨時救濟制度,其制度目的是確保雙方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和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利益,更充分地實現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相統一的價值目標。中間禁令作為衡平救濟,承襲了衡平法的歷史傳統,因其注重效率和公正而被譽為在糾紛解決中最能發揮作用的法律救濟程序,其適用范圍也因中間禁令制度的靈活性而不斷擴大,從最初只適用于人身和商業糾紛擴展到具有現代特征的競爭糾紛、隱私權糾紛和環境糾紛等。美國的中間禁令制度與我國的行為保全制度在功能上可以對照,且其發展時間較長、理論淵源深厚、制度設置詳細,本書希望通過對該制度的詳細研究,為我國行為保全制度的系統化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域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