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等院校心理學系列教材·人格心理學(第三版)
- 鄭雪編著
- 3391字
- 2025-06-09 17:34:57
第二節 人格心理學的體系與任務
一、人格心理學的定義
基于對人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我們可以把人格心理學簡單定義為研究人格的一門心理學分支學科。然而,這個定義太簡單了,不能很好地反映人格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為此,我們對人格心理學做一個復雜而較為全面的定義:人格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格的構成、動力及其運作、起因、發展與后果的心理科學。對于這一定義我們做如下說明。
首先,人格心理學要探討、解釋說明人格是什么,其主要的構成或結構是什么。從前面關于人格的定義里,我們知道人格是人的心理行為模式,這種模式顯示了人穩定而獨特的心理行為差異性。對于這些心理差異,我們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人與動物的心理行為差異,即所有人類個體將自己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基本特征。這種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性,它與動物性或獸性相區別。二是人類群體之間的心理行為差異,比如民族性、國民性就屬此類差異。三是個體之間的心理行為差異。例如,張三與李四相比,性格更為外向,更喜歡與人交往;王五與馬六相比較,心理更容易緊張焦慮。這些差異不僅是性質上的差異,更多時候是量上或程度上的差異。
其次,人格心理學要探討人格的動力及其運作機制。人格這種心理行為模式不是靜態的“解剖結構”,而是時時處于活動中的動態過程,并通過具體的心理行為顯示出來。例如,一個人具有社交性的人格特征,這種人格特征是在其日常生活之中通過經常發生的社會交往行為表現出來的,而這些經常發生的社交行為活動必須靠某種心理能量來驅動,并通過某些方式或心理機制來實現。
再次,人格心理學要探討說明人格的起因以及形成發展的過程。在理論研究中,有的學者強調進化遺傳等生物學因素在人格形成發展中的作用,而另一些學者則強調環境教育在人格形成發展中的作用,還有學者認為個人自我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目標設計與自身努力對自己的人格發展產生很大的作用。而對于人格形成發展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個體人格形成于嬰幼兒時期,之后沒有質的改變,只有量的積累與豐富;有的學者則認為人格是一個終身發展的過程,而不僅僅限于生命的早期。這些問題目前仍有很大的爭議,還有待今后不斷探討與研究。
最后,人格心理學要解釋說明人格對人類個體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即人格所造成的種種后果。例如,個人的人格對其學習過程與學習效率的影響;個人的人格對其健康與幸福生活的影響,等等。
二、人格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人格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要理解它在科學中的作用與地位,有必要把它放在科學體系中來審視。所謂人格心理學的學科體系,簡單地說就是人格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內部與外部關系。
人格心理學的外部關系是指人格心理學與其相鄰的學科的關系。基于科學研究對象的性質,我們可以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格)比較特殊,它既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也不是單純的社會現象,而是兩者兼而有之,因此,人格心理學是一門中間科學或邊緣科學。也正是因為人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使得它不僅與解剖生理學、遺傳學、醫學等自然科學有聯系,而且與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與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相聯系。可以說,在關于人性的所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人格理論家處于非常基礎性的地位,因為它與所有關于人性的學科有關,并整合了這些學科關于人性的知識。
就科學的層級體系來看,科學可以分為一級學科、二級學科與三級學科等。就心理科學來說,心理學是一門一級學科。在心理學這門一級學科里包含了幾十個二級分支學科,諸如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人格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人格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二級分支學科,存在著研究對象上的部分重疊關系。例如,普通心理學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現象,包括認知、情感與意志三大心理過程,以及個性傾向性、智能、氣質與性格等個性心理差異,這些個性心理差異不僅是普通心理學要研究的,而且也是人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在個性心理差異這點上,人格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是重疊的。又如在發展心理學中,不僅要探討人的認知發展、情感發展,而且要探討人格發展。人格發展不僅是發展心理學的內容,也是人格心理學的內容,因此,在研究人格發展問題上,發展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是重疊的。凡此種種,人格心理學幾乎與所有心理學二級分支學科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部分重疊關系。正是這種學科間的部分重疊關系,突顯了人格心理學在心理學學科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盡管其他學科也要研究人格,但是,它們只是從人格的某個因素、某個側面與某個角度來探討,只有人格心理學才是全面、系統與全方位地研究人格,試圖從整體上把握人性與人的心理行為。正如赫根漢所說:“在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心理學中,人格理論家處于非常獨特的地位。絕大多數其他分支的心理學家往往只深入地研究人的某一方面。比如,他們只研究兒童發展、老年問題,或知覺、智力、學習、動機、創造性等。只有人格理論家才企圖描繪出一幅關于人的完整的圖畫。”
人格心理學的內部關系即人格心理學的主要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就人格心理學的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包括人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人格心理學的體系分析、人格心理學主要任務的闡述、人格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的剖析,以及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問題與方法論的探討。這個部分實際上是人格心理學的元分析,把人格心理學本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來進行探討,回答什么是人格心理學這一中心問題。
第二部分是人格心理學的主體,闡述人格心理學主要學派的人格理論、研究方法與應用成果。人格心理學的主要學派究竟有哪些?現在仍然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有精神分析、特質論、行為主義學習論、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或認知論)五大學派;有的學者將精神分析分為古典精神分析與新精神分析,得到六大學派。本書考慮到人格心理學發展的趨勢,再加上生物學論、積極心理學,得到人格心理學的八大學派。
第三部分是專題研究,即人格心理學家就某些重要的人格特征,如攻擊性、焦慮特質、變態人格、自尊、樂觀、利他等等進行專門的深入研究。
在人格心理學體系中,緒論部分是對人格心理學的元分析與概要介紹,起到一個提綱導引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人格心理學的全面展開,展示其主要的人格理論體系和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在前面人格理論與研究范式引導下,在某些方面、某些人格特質上的深化與精細化研究。由于本書是一部心理學專業本科教材,主要介紹人格心理學體系中的前兩個部分,對于第三部分的研究不做專門介紹,只是在介紹部分學派的研究成果時,適當穿插介紹少量的專題研究成果。
三、人格心理學的任務
這門學科要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理論任務,二是實踐任務。
在理論方面,人格心理學不僅要探討本學科的一般性理論問題,諸如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與體系,人格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及理論評價;人格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與主要研究途徑等問題,而且要建立人格理論來回答有關人格的基本理論問題,這包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人格的結構是什么,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構成要素有哪些,這些構成要素是以什么方式組合起來的;基本的人格特征有哪些,如何描述與測量這些人格特征;人格發展的動力是什么;人格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發展起來的;發展的條件和基礎是什么;遺傳、環境與自我在人格發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人格的發展是連續性的還是階段性的;人格發展要經歷哪些普遍性的階段,這些階段有什么重要特征。
一個人格心理學家若能系統和連貫地回答以上關于人格的基本理論問題,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人格理論體系。目前,心理學家們已經建立了眾多的人格心理學理論體系,但從其理論淵源和基本觀點上,我們可以發現有八個主要的人格心理學理論體系: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質論、生物學論、行為主義學習論、人本主義、認知論與積極心理學。我們將在本書的后面章節中逐一介紹。
在應用部分,人格心理學家要運用有關的人格理論與研究方法于某個實踐領域,解決該領域中的具體實踐問題。例如,在學校教育實踐方面,對學生的智能、氣質與性格等心理特點進行測量評估,以便因材施教;在健康實踐方面,對某些人的心理問題、人格障礙進行咨詢和矯正;在人事管理方面,采用人格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評價人才、選拔人才與使用人才。總之,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以及人格測量、咨詢與治療的技術可以被廣泛應用,為各種社會實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