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廣州城建史及舊城商業街的發展

一、廣州城建史

根據考古挖掘,六七千年前廣州從化區呂田地區就有遠古人類生存,這些遠古人類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古嶺南人文身露體,居百越之地,少數聚落以平地為居,古稱為“越人”,也有水中逐魚采珠的“疍家人”。此時處于原始社會及奴隸社會階段,民居為干欄、夯土建筑,商業業態以集市為主。經考古發掘,秦漢時代越人已駕舟經中南半島、印度洋,將貨物貿易發展至西亞埃及。漢代南越王墓中出土蜻蜓眼、琉璃珠、非洲象牙等西亞奢侈品,印度尼西亞也挖掘出漢代夜郎國遺址、民俗遺物,顯示先秦時代百越文明對外商貿已遠達亞洲各國,形成了上古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嶺南,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市中心)。秦末南海龍川令趙佗自立為王,建南越國,王宮建于今市中心流花湖一帶,廣州城逐步規劃為王城,中原的城市規劃理念也傳入南越地區。秦漢時代的番禺城(廣州古稱)有13處遺址,北至越秀山,東達東山口,南至北京路,西至人民路。根據南越遺址地圖遺址、歷代城建變遷地圖顯示,遺址多位于北京路街區,皇宮、官署、城門、水閘、城墻、書院、寺廟、秦代造船廠等城市公共功能區,圍繞北京路為核心的城市中心區發展。番禺城坐北朝南,背靠越秀山“龍脈”,南臨珠江,四面環水。與同時代咸陽、長安、洛陽等中原王朝首都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1-1 南越國遺址位置(今北京路周邊)(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圖1-2 廣州秦漢—清代城建變遷歷史地圖(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漢代以來,番禺城作為嶺南郡治首府,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城建不斷向周邊拓展,2 000多年以來承擔著嶺南地區中心城市功能。2004年廣州北京路經過考古,挖掘出歷代主干道、城門遺址,現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接待游客參觀。

三國時期,吳國統治交州地區(廣東、廣西、湖南、海南、越南部分區域),實行分治政策,將原交州劃為交州(今越南、海南)、廣州(廣東、廣西)分治,廣州城因此得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中原生產技術與文化,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唐代末年,廣州經濟以對外進出口貿易為主,是歷代中央王朝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可謂是“天子南庫”。唐代陸扆有文“番禺巨屏,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韋應物的“大海吞東南,橫嶺隔地維……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以及韓愈的“貨通師子國,樂奏越王臺”等詩作都顯示了唐代廣州商業活動的繁華。各種產業密布廣州內外,以城墻為界,子城內以行政、居住、商業為主,子城外以對外商貿為主。廣州城西部歷代規劃作為對外商業服務街區,唐代的“藩坊”(光孝寺)、明代的“懷遠驛”、清代十八甫(上下九街區)都是對外商貿及外商居住區。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就是宋代廣州城市意象的寫照。宋代廣州城呈三城肌理——東城、西城、子城,也是在這一時期大規模興建市政系統:六脈渠、自來水系統[城市用水從白云山通過輸水管道(竹制)引水進城],廣州市政設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供水、排水、城市防御的功能。宋代廣州歷史城市肌理,是古代城市借地勢、就地利的有機建設典范。宋代廣州陸地疆域狹小,根據氣候史研究,宋代中期氣候暖和,海平面高,珠江被稱為小海;末期進入小冰川期,海平面下降,珠江江面變窄,陸地區域擴大,與今日全球溫室效應氣候環境變遷引起的地理變遷相似。明末也面臨同樣的氣候變化,從地理學印證了地球氣候變化。在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期調整的趨勢下,未來的珠江水量激增,江面擴大,廣州水陸范圍的變化是可預見的。

圖1-3 宋代廣州城市模型(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明清兩朝對廣州城進行擴建,疏通了淤塞的六脈渠,拆除三城,設東西翼城,城墻西至人民路,東至東山口,南鄰珠江,北至越秀山,城市范圍以城墻圍合,至1918年拆毀。廣州各城門多有河涌、護城河出城,現北京路南游船碼頭仍保留“天字碼頭”的地名。天字碼頭是僅接送官員船只停泊的清代遺跡。城內河涌可直達珠江,通過珠江水道到達四鄉,當時的水運成為廣州城對外的重要交通手段。明清廣州商業街上居下鋪,前后臨河涌貨運通道,類似今日歐洲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模式。清末在帝國主義國家入侵及長期對外商貿的影響下,廣州開始實施近代騎樓街區和沙面租界街區建設。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機動車道、步行街、自來水、電燈等舶來物逐漸推動廣州進入近現代城市發展階段,部分設施一直使用至20世紀末。

圖1-4 清代廣州城市模型(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內城市建設重生產輕消費,廣州商業街一直保留清末民國風貌,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了多處交易會場館,以歐式風格大型公共建筑為主。

改革開放后,廣州開始大規模三舊改造,解決了城市住房、商業、交通、市政、消防等現代城市基礎建設方面的問題。2000年前,由于城市建設基礎較差,基礎設施未能滿足現代城市要求,廣州處于增量發展的高速城市化階段,三舊改造目標以經濟發展、市政設施重建為主,居住、商業以城市閑置用地、舊廠、新城建設為主,規避了業主主體較多的舊村、舊區改造,與歐美20世紀60年代前的城市重建階段相似。2009年后,以亞運會為標志的城市化運動對廣州城市水務系統、城市建設系統進行了大規模系統性升級。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原工廠林立、村莊密集的區域,已建設為高樓聳立、經濟發達的南中國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廣州經濟、城建一時成為國內翹楚。

近十年廣州城建進入深水區,歷史文化城區保護與新時代建設產生矛盾,充滿了歷史與現實、保護與開發、文化與經濟之間的沖突,利益權衡與價值觀分化是城市更新案例突出的特點。2014年后,大量的新城、造城運動被叫停,說明傳統、快速城市化發展到瓶頸階段。廣州進入了穩定發展的后城市化階段,存量空間整合、城市有機更新、微改造、可持續發展成為主題。

重量不重質的傳統空間增長模式,只會讓新時期廣州陷入西方國家經濟危機的怪圈——過度的生產孵化了大量的產品,大量的產品最終終結快速的生產。20世紀80年代東京地價高企,但畸形的土地經濟最終在經濟規律的無形之手作用下轟然倒塌。比東京、紐約更大體量的大灣區經濟體,能否抵住泡沫經濟的誘惑踩下剎車,是大灣區核心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2021年前后,大量民企開發商以“高周轉”模式運作舊改項目,紛紛鎩羽而歸,多家頭部房地產企業更是面臨破產邊緣,傳統城市化模式已經不合時宜。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發布,顯示國家層面對推倒重建的傳統模式實施政策調整,控制型城市更新是未來國家政策扶持的重點。

二、近代廣州商業步行街及建筑文獻資料

本節筆者搜集了近代廣州商業步行街照片文獻資料,對近代廣州舊城建設進行真實還原。清代末年,廣州形成了北京路、西關(西堤十三行)、東山(龜崗大馬路)等主要商業街區,滿足不同行業需求。本節選取北京路—永漢路商業步行街和西堤商業街案例,反映廣州近代商業街典型風貌。這一時期,商業街出現了機動車交通模式,整體建筑風格以歐式騎樓街為主,市政設施進行了現代化建設,給排水、電力系統清晰可見,路燈、小品等成為嶺南商業街市政設施的標配。

圖1-5 20世紀30年代廣州中軸線鳥瞰圖(資料來源:《廣州舊影》)

本節圖片、文字資料主要摘自廣州博物館的《廣州歷史陳列圖冊》《南海海上交通貿易二千年》《廣州歷史文化圖冊》《廣州舊影》等文獻,這些文獻對清中期至民國末年廣州商業步行街的街景均有展現。北京路和西關商業街承擔了廣州商貿、公共服務功能,經濟活動頻繁。西關十三行商業街孕育了世界巨富伍秉鑒,伍氏家族曾主宰廣州對外交易。清末一場火災讓十三行銀熔成河,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點話題,可見當時廣州商業街富可敵國。繁榮的經濟為當時的城建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城市建設質量大幅提升,形成了歐洲風格商業街,騎樓、滿洲窗、鐵藝陽臺、各式西洋鐘鼎器皿都進入了日常人家。筆者曾住西關民居,仔細觀察了樓宇格局,竹筒屋、內天井、高樓層、窄樓梯都是西關民居常見的形態。瓦制的排水管每晚都響起響亮的沖水聲,內間采光不足,只有門廳是較為光亮的空間。入口門廳都規規整整地放著紅木官帽椅、掛著“壽星獻桃”或者“福祿壽”,一側彩色滿洲窗下總是看不盡的萬花筒,這就是廣州西關民居印象。

(一)北京路街區

北京路商業街是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是歷代廣州城政治、經濟、商業、文化中心,北京路商業街建設適應廣州多雨日曬的氣候環境,反映了近代嶺南城市典型街區風貌。據《廣州越秀古書院概觀》記載,清代廣州書院在數量上居全國之首。北京路商業街區中大小馬站書院群是最具代表性的片區。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路核心四周約3平方千米的區域內,有109間書院,其中大馬站14間,小馬站13間,越華路10間;另外,越秀區的清代書坊、書鋪有56間,形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書院群。宗教建筑方面,北京路街區建有城隍廟、大佛寺、三元宮等建筑。2000年,書院街被廣州市政府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011年編制《廣州市大小馬站書院群保護與更新規劃》。至2020年,書院街只有廬江書院等6間書院保留完整,以及多座原址活化的書院遺址。原書院街舊城肌理已損毀,多座超高層商業樓在北京路中心區拔地而起,對北京路城市歷史街區、中軸線、天際輪廓線和肌理造成了破壞。

從圖片資料可以看出,清代中期的廣州商業街仍是傳統中式風格,建筑細部瓦當滴水、飛梁畫棟,精致講究(見圖1-6)。建筑多為兩層,上居下鋪,二樓的富家小姐打開窗戶,能觀望街上風景。城市街道較狹窄,街道高寬比約1∶1,路上交通以轎子、人力車、步行為主。由于廣州的氣候條件,商業街上叫賣的小販,商店的老板都采用遮陽避雨的設施:雨篷、草傘等。馬路中設施齊備的場所都建了兩層跑馬廊,二樓住眷屬,一樓擋風雨。馬路上有身穿外國服飾、發飾不同的行人,此時廣州已開埠,海外商賈與其家人在廣州商業街頭行走已司空見慣,畫家也將他們納入作品中。

圖1-6 清代廣州商業街繪畫(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一百年后,廣州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北京路商業街區環境進一步發展。街區建筑普遍采用西式騎樓,多為三至五層近代歐式建筑,招牌林立(圖1-7)。騎樓遮陽避雨,商業街機動車、人力車、行人等交通混行(圖1-8)。市政設施齊備,路燈、時鐘已是街頭地標。路邊可清晰地看到電線桿、房屋排水管道等設施,城市水電設施完備,顯示廣州已進入現代社會(圖1-9)。當時廣州人的著裝中西結合,既有行人的短褲唐裝,也有黃包車師傅的竹笠短裝,各種裝束都有,顯示此時的廣州正處于民國初年。

圖1-7 北京路—永漢路民國商業街歷史照片(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圖1-8 廣州20世紀20年代惠愛商業街景(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圖1-9 廣州永漢南商業街景(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民國末年,北京路—永漢路街區(圖1-10)出現6層的建筑(當時最高的建筑為長堤愛群酒家),女兒墻、山墻、山花、斗拱,柱廊等歐式構件明確,有的屋頂還建有私人涼亭,建筑風格以西式為主,建筑形式適應廣州的多雨氣候。這階段北京路街區建設完善,道路寬度與今日道路寬度相近,臨街建筑面較精細,山墻面建筑粗糙,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路上車輛較少,有固定的公交線路,停車場設在街道上,人車混行。路燈、電線桿等也隨處可見,電線掛在10米高的位置。

圖1-10 廣州20世紀20年代北京路太平南商業街區照片(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二)西關區域商業步行街

西關自古以來就是廣州對外商埠集中的貿易區,唐代《中國印度見聞錄》記錄,乾符六年(879),黃巢在廣州屠城,廣州損失12萬外國商賈,包括寄居城中經商的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據唐代戶籍記錄)。當時的西方中心——羅馬最繁盛的時期人口也不過45萬(1991年的劍橋大學Glenn R.Storey論文數據),可見古代廣州商貿活動之盛景。據明洪武十三年(1380)建造的懷遠驛(十八甫街區)遺址照片,當時建有120間對外客房供使節、商賈使用。

圖1-11 19世紀鴉片戰爭后,描繪西關沿江商業街區風貌的油畫(資料來源:《南海海上交通貿易二千年》)

圖1-12 19世紀初,西關十三行玻璃畫(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圖1-13 19世紀,十三行同文街涉外商業街區石版畫(資料來源:《廣州歷史文化圖冊》)

圖1-14 20世紀西堤大新公司(即今日之南方大廈)(資料來源:《廣州歷史文化圖冊》)

圖1-15 廣州20世紀20年代長堤街東亞酒店(資料來源:《廣州歷史陳列圖冊》)

近代西關街區保留了大量的圖片資料,當時西方油畫、玻璃畫、版畫傳入中國,多有優秀作品,關于西關長堤、沙面的海關總署、外商、居住區、商貿活動的作品較多。清代末期,西關建筑風格類似東南亞殖民地風格,各國領事館門口的國旗都在沙面飄揚。畫中能看到,清代初年涉外商業街區同文街街道較為簡陋,多為木質,商販沿路叫賣,屋頂晾衣繩橫跨街區。戶外置座椅,女子倚門而坐。此時的商業街屬于臨時建筑區,現廣州無遺址留存。

清末民初,西關沿江建筑群迅速發展,先施百貨、大新公司、匯豐銀行、圣心教堂等建筑林立,滿足了近代城市商貿、宗教、金融需要,人們的商業活動也逐漸進入了室內。人民路、長堤交匯處的照片可以看到至今仍留存的西關商業街(東亞酒店),有警察在路上巡邏(見圖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定南县| 马鞍山市| 芦山县| 九龙县| 涟源市| 翁牛特旗| 日照市| 桃源县| 武冈市| 濉溪县| 江西省| 布拖县| 景宁| 淳安县| 星子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定南县| 广饶县| 米易县| 清丰县| 襄城县| 淮北市| 莆田市| 凌源市| 临洮县| 临高县| 雷波县| 河津市| 章丘市| 丰都县| 嘉兴市| 阿荣旗| 昌黎县| 安义县| 台江县| 栾川县| 泗阳县| 绍兴市| 永年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