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城市更新商業街整體化設計研究
- 朱偉鵬等編著
- 1671字
- 2025-06-09 18:05:57
第二節 嶺南地區地理氣候環境與嶺南城市街景特征
一、嶺南地區地理氣候環境
(一)嶺南地區范圍
廣州是嶺南地區中心城市。傳統嶺南指五嶺以南地區,包括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部分地區。嶺南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人文風俗相近,是中國特定地理區域名城。由于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現代嶺南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
嶺南地區多丘陵,少平原;多河流,少大江;城鎮、大聚落區毗鄰江海,海運貿易發達。由于地理封閉、距離其他文化中心較遠,嶺南民俗文化長期與中原文化、江浙文化以及其他地區文化差異較大,這直接影響了嶺南城市的建筑風格和城市布局。
(二)嶺南地區氣候特征
嶺南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高溫多雨,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終年不見霜雪。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較長,以廣東省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時數為1 450~2 300小時。嶺南季風氣候區風向隨季節交替變更,夏季以南至東南風為主,風速較??;冬季大部分地區以北至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大;春秋季為交替季節,風向不穩定。全年氣溫較高,雨量充沛,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爭艷,各種果實終年不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
嶺南地區5—9月份進入臺風高熱時期,高溫多雨,日曬暴烈,戶外行走容易曬傷,需要遮陽措施。9—10月始入秋,天氣開始涼爽,但多數時間仍然有猛烈陽光。11月后氣溫逐步下降。因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十年1—2月溫度可達25℃。3—4月為梅雨季節,天氣濕冷。由于高溫炎熱的氣候特征,嶺南地區建筑、構筑物多重視遮陽設施建設。
二、嶺南城市街景特征
嶺南城市街景是一個兼容并收的系統。在2013年《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建筑名錄)中,既包括了伍氏家族祠堂等清代建筑,也收納20世紀現代派建筑。嶺南建筑要素既有騎樓、歐洲窗、滿洲窗、鐵藝欄桿等舶來品,也有嶺南傳統的竹筒屋、風水塘、趟櫳、鑊耳墻,蠔殼墻等元素,還吸納了嶺南派建筑先驅夏昌世設計的現代門窗遮陽構件,多時代、多風格形成了現代嶺南街景的典型特征,風貌要素都滿足嶺南氣候地理環境特點。
當代國際上對時代標識建筑的觀點是:不應以單一、保守的風格作為劃分建筑時代的唯一標準,建筑精品都應體現地方特色、技術特征等綜合因素,是城市特殊的標志物。嶺南風格建筑是跨越時代、跨越地域、兼容并收、開放活潑的一種建筑體系,也是嶺南城市特殊的標志物。
(一)嶺南特色城市布局
嶺南地區少平原、多丘陵,多數城市無法建設北方平原地區那種規矩方正的城市格局。因此,嶺南地區的城市肌理有機自然,順江河、靠青山,街道布局自由,無羈束的圖底關系。作為中心城市的廣州,“非壯麗無以重威”,歷史上幾度定都,建設了帶有中軸線的步行街,這是嶺南特殊的皇城形態空間布局。
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現代嶺南城市城區地塊和道路逐漸規整化,城市規劃和交通逐漸系統化。廣州也遇到困擾歐美多年的問題: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喪失地理、歷史意象,現代高層建筑無序破壞舊城肌理,呈現千城一面的“城市病”。
(二)嶺南商業街建筑特色
鄉土化、地域化商業街設計是保護城市文化獨特性的主要手段,是城市公共區域重要的載體。嶺南派建筑是廣州商業街的主要特色,經過前人不斷總結經驗,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嶺南建筑理論不斷充實,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建筑藝術風格。
嶺南建筑藝術風格,基于嶺南地理氣候、人文特色,對本土中式風格和外來文化兼容并包,是廣州城市建設鄉土化、地域化的發展重點。鄉土建筑設計涵括了大量的研究數據和理論研究,不在本節內詳述。
(三)嶺南特色市政設施、家具、小品等設計要素表達
“雕塑感”“表皮”“文化語法”是近年來市政設施、城市家具、小品設計要素常用藝術表達手法,后現代主義設計模式與傳統技法相比,需要深入理解傳統文化。設計師需要對傳統要素進行解構、重組,并嵌入設計形態中。嶺南特色的設計要素通過與市政設施、城市家具、雕塑小品、夜景燈光的結合,表現強烈的地域化視覺沖擊,形成嶺南商業街區風格。符號、手法、象征等設計模式不是固定的,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建筑特征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或淘汰或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