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城市更新商業街整體化設計研究
- 朱偉鵬等編著
- 2890字
- 2025-06-09 18:05:51
緒言
從一棵樹談起。2021年廣州市的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保護榕樹”,觸發了政府機構、專家、居民之間的論戰。榕樹生長千年,為羊城人遮風擋雨,目睹廣州歲月變遷,是帶有鄉土、歷史、人文色彩的文化符號。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戶外活動需要灰空間遮陰,榕樹和騎樓都是在鄉土氣候、歷史人文、社會交往中衍生的城市街道灰空間載體。根據歐美發達國家城市更新經驗,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城市街道活動的人口將呈指數式增長,公共空間、商業街區需求也會急速增長。“老齡化”背景下,社交活動更需要鄉土特色的戶外公共空間,嶺南地區的榕樹廣場、騎樓商業街都是最佳場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占18.7%,其中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13.5%,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在炎熱多雨的嶺南氣候下,如何建設全齡化社會公共空間以及宜人的商業街區,是當代設計師的重要社會課題。近年來榕樹、騎樓以種種理由被清除,設計方案不做思考,不做保護,這凸顯出設計師文化意識和舊城保護概念的缺失。與之明顯對比的是,蘇杭地區用二十年時間培育推廣無飄絮梧桐樹以保留舊城風貌,保護江南梧桐樹文化;歐洲地區的有軌電車、輕軌為保護路上的雕塑、噴水池調整規劃,以慢行、緩行留住城市的“鄉愁”。在廣州舊城公共空間改造中,鄉土特色被一個個設計方案抹去[人民公園遷移喬木231棵,其中不乏古樹名木;中山大學內砍伐了200多棵大樹(包括榕樹)],而珠江邊榕樹被抹除之際得到強烈關注,最終引起廣州專家、社會、民眾輿論的激烈爭論。通過這種舊改、城市更新運動引起的爭論,我們應反思設計教育是否出現問題?設計師是否不懂人文、不懂歷史、不懂地理?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學習敬畏、學習規律、學習價值觀?整體化設計模式,是統籌社會、經濟、環境的城市更新建設思考方式,體現公眾參與和公民意識價值觀,也是緩和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的城市管治措施。
本書作者來自建筑行業不同部門,包括大學教授、資深地產開發設計師、城市規劃部門從業者、一線建筑設計公司總裁、在讀博士等。本書各章分別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比較研究法、實證研究法、實地考察法等綜合性研究模式,提供了近十年來世界范圍內的城市更新現狀和詳盡的建設資料。課題以廣州及周邊城市案例為主,涵括了舊改商業街設計的“古今中外”:搜集廣州豐富的舊城建設歷史文獻資料和珍貴照片;審視今日城市更新街景設計理念和價值觀;收錄過去十年廣州舊改商業街設計案例;展示二十多年里筆者們在世界各國城市更新街區調研的成果。本書總結廣州今日舊改商業步行街項目的得失,探討未來可持續、可管控的商業街景設計模式,對整體化設計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和展望。
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廣州發展成為我國一線城市之一、大灣區核心城市。作為擁有2 0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城市更新范圍大,歷史遺址疊加密布。本書研究“后城市化”階段的廣州城市更新商業街整體化設計策略,避免千城一面,實現社會、經濟、人文、生態、景觀效應最大化,這是廣州新時期城市更新重要任務。通過探討“碳中和”“海綿城市”“生態廊道”“量化設計”“城鄉街景二元化改造”以及傳統城市更新價值觀發展現狀,研究因子疊加設計、GIS計算機信息系統設計等技術與街景設計的結合。展望未來城市更新商業街規劃建設的整體化設計模式,凸顯地方特色,將嶺南印象展現在商業步行街這個城市窗口中。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指出:“家庭模式發生了變化,家庭平均規模變小。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每戶降到2.2人,但對在家庭之外方便地參加社會活動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人口結構也在變化之中,兒童越來越少、老人不斷增加是一種普遍現象。在許多工業化國家,20%的人口是健康老人,他們在退休后再頤養10年、20年乃至30年是很尋常的事情。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這部分人由于有充分的自由時間,是城市空間的常客。”
“后城市化”時期是我國城市更新的特殊階段。與西方不同,中國特色城市更新凸顯城市集聚性、東方文化性。城市更新商業街設計,以社會、經濟、人文、生態作為改造目標,強調全周期、全要素特性,解決亞洲城市文化的更新問題。
從設計角度而言,現代城市更新商業步行街設計從初步建設的傳統街景環境改造模式,向實現社區復興、經濟提振、人文活化、生態維育等目標的公共服務模式轉變。城市更新商業步行街街景需要具備現代商業氛圍,除了宜人的空間尺度、細膩的環境處理以外,更需要提升社會效應、經濟效應以及環境效應的整體化設計思維,使商業街設計在新的高度探索“后城市化”階段城市更新新理念。
從社會學角度而言,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放開二胎、三胎政策,并在公共政策上采取鼓勵生育的措施,未來老年人口及幼年人口將大大提升,近十年的紡錘形人口結構將會改變。也就是說,人口政策將會導致公共空間人群不斷增加,老年人口和“嬰兒車”人口會占領戶外公共空間,商業步行街從傳統的消費空間轉變為公共配套空間,容納大量的社會“無業”人口。此外,商業街區是孵化、保障小微企業的重要載體。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稅收、60%GDP、70%技術創新、80%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城市更新商業街區建設有助于發揮重要、積極的社會作用。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城市更新是城市土地、建筑邊際效益的高效利用,培育初創企業與產業園的重要工具。在近幾年發展中,商業綜合體供過于求,高端消費過度飽和,社會消費能力不斷萎縮。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飽和競爭后的網絡經濟也開始萎縮,近年來大型網商大規模收購大型商業綜合體、大量開設體驗店,都明確反映出網商的未來實體化發展方向。傳統商業步行街租金低、管理費低、運營靈活性高、就業率高,是網商與大型商業綜合體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國內社會商業經濟已進入存量競爭和穩定發展的階段,商業綜合體—商業街區—電子商務必然形成未來差異化、高中低檔、穩定的商業結構。
從人文、生態角度而言,歷史人文、生態保護一直是設計中必要的研究專項,但在實施中,文脈保護、利用總是呼聲高、落地少。廣州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傳說在三舊改造中不斷遺失。雖然近十年相關保護法律法規不斷實施,但城市風貌的破壞反映人文保護意識在設計師內部也未成為共識,因而造成不良的設計工程事故。城市生態專項實施成效較好,近年城市建設中,廣州陸續進行了城市生態修復。
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后經濟騰飛的四十年,目睹了廣州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是民族自豪感、幸福感的年代。但當飛速發展的時代遇上不合理的城市化建設以及不成熟的設計師,我們也只能很無奈地為后代留下一片“千瘡百孔”的舊城。有些設計師,在設計中對社會需求、經濟需求、環境需求知之甚少,這就是廣州大量舊改項目“毀樓砍樹”事故屢屢發生的原因。
本書對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城市商業街街景設計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模式進行研究,對商業街街景的設計特色、成果表達、管理文件架構等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對“格迪斯”規劃、因子疊加、“五位一體”等街景改造模式的探討,展望未來商業步行街街景數字化設計,整體化設計模式的內涵與前景。最后,研究建立城市更新商業街街景設計要素數據庫,對未來城市更新商業街街景進行標準化、整體化設計研究,以建立初步的數字化設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