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與人文:分形與混沌理論在多學科中的應用
- 張森文 何振宇主編
- 5字
- 2025-06-09 17:42:26
第一章 緒論
1.1 什么是科學
科學是什么?迄今為止,人們對此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科學本身在不斷發展,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因此科學這個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含義。按科學史學家W.C.丹皮爾的說法,“科學”一詞源自拉丁文Scientia,是學問或知識的意思。所以,廣義的科學應當包括有關自然界、社會和人的一切有系統的知識,這也是科學的本來含義。但是,隨著人類知識的進展,到了近代,各種學問日益趨向專門化,關于自然界的研究越來越和關于社會與人的研究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狹義的科學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學。我們現在習慣上所說的科學技術,是指自然科學和技術。
自然科學的定義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一是能夠被證實(通過實驗和社會實踐)的知識,每一種科學理論都具有“自洽性”;
二是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能夠上升為理論,即在它所研究的對象或領域具備指導性;
三是在自然科學中能夠量化分析,并得到一系列實驗或計算結果,這些結果是可以重復驗證和證實的;
四是所發展的分析理論和模型都以數學(即量化分析)計算為基礎。
因此,“科學”可以歸納為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并且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于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按照與實踐的不同聯系又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等。
科學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實踐,是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產力,但它的發展和作用也受社會條件的制約。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科學與技術越來越相互滲透和融合,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轉化,逐漸形成統一的科學技術體系。由于政府、企業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廣泛參與,科學技術已成為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業。
20世紀人類知識領域的擴展十分令人注目,知識的積累和創新一直以加速度進行,無論在宏觀知識方面,還是在微觀知識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以至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知識爆炸”。人類科學實踐的范圍也擴大了,一方面借助強大的高能加速器深入地探索物質結構的秘密;另一方面又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縛,開始向廣袤的宇宙空間進軍。
目前科學技術革命的步伐絲毫沒有放慢的跡象,新發現和新發明層出不窮,微電子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納米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等的研究和發展,將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多少年來,人類花費大量精力用于制造和改進工具,社會硬件系統確實高度發展了,工具性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也占了主導地位。相形之下,人們在社會目標、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方面卻陷于混亂,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價值理性沒有充分發展,這表明社會的軟件系統出了毛病,需要大力加強和改善。看來,人們所期望的社會公正和普遍幸福絕不是單獨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就能解決的,如果社會的軟件系統沒有相應的進步乃至社會制度的變革,人們祈求的理想社會依然是不能實現的空想。
其一,我們必須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不可阻擋的潮流,不管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它的步伐都將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加速前進,這已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
其二,我們必須充分肯定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承認它是推動歷史前進和社會變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當代世界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恩格斯的話。
其三,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積極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可能由于應用不當而帶來一系列消極的、負面的作用,甚至造成災難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