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東漢政治生態(tài),地方豪族始終是不可回避的核心議題。
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可追溯至光武帝劉秀的頂層設(shè)計。
東漢開國之初確立的“皇權(quán)不下郡縣“制度,本質(zhì)上構(gòu)建了中央與地方的雙軌治理體系:
中央士族子弟壟斷朝堂要職,地方豪族世代把控州郡權(quán)柄,而平民階層則被制度性排斥在上升通道之外。
這種階層固化機制催生出獨特的政治代謝系統(tǒng)。
地方豪族通過數(shù)代資源積累逐步蛻變?yōu)槭孔寮瘓F,其影響力早已超越地方治理范疇,成為維系國家運轉(zhuǎn)的關(guān)鍵支柱。
盡管歷史經(jīng)驗昭示世家大族對中央集權(quán)的侵蝕性,但在東漢特殊政體下,士族集團與皇權(quán)實則構(gòu)成了類似“共生體“的關(guān)系。
正如武學中的護體真氣,士族集團恰是支撐東漢政權(quán)的內(nèi)功根基。
吊詭之處在于,無論是劉姓皇族還是累世公卿,皆未能充分認知這種共生關(guān)系的重要性。
當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徹底瓦解士族根基,失去內(nèi)力支撐的王朝便如武功盡廢的武者,頃刻間土崩瓦解。
這種互為表里的依存與毀滅,
恰如漢朝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此時此刻,東漢政權(quán)還依舊,得益于“內(nèi)功”的加持。
盧植迅速集結(jié)了一支近萬人的兵馬。
盡管士卒們的素質(zhì)各有高低,但當他們在營地整齊列隊而出,那股浩蕩的氣勢依然震撼人心
這日城外校場黃塵蔽日,盧植領(lǐng)著劉和在城外軍營中操練,劉和自是虛心跟隨。
盧植講解安營扎寨、行伍規(guī)劃的細節(jié)時,劉和都一絲不茍地記錄下來。
他深知這些知識將來必定能派上用場。
畢竟這些皆是以往在經(jīng)學典籍中難覓的實務(wù)真?zhèn)鳌?
劉和可不想像歷史上的劉備那樣,因布營疏漏,導(dǎo)致自己一生心血被人一把火燒盡。
劉和始終相信天道酬勤。
盧植余光掃過專注記錄的弟子,眼底泛起欣慰。
他時刻留意著劉和的筆記,一旦發(fā)現(xiàn)劉和跟不上節(jié)奏,便刻意放慢講解節(jié)奏,每至關(guān)鍵處便駐足等候竹簡上的墨跡干涸,待整營巡視完畢又抽查筆記要點。
他耐心糾正劉和的錯誤觀念,同時也不吝嗇對劉和正確回答的贊賞。
受到老師的鼓勵,劉和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他在這種氛圍中迅速成長。
然而,正當劉和沉浸在學習的喜悅中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寧靜。
斥候緊急來報,天柱山的賊寇正大規(guī)模向舒縣集結(jié),人數(shù)眾多,難以計數(shù)。
收到軍情的盧植即刻召集眾將入營帳議事。
經(jīng)過盧植連日的嚴格操練,原本紀律松散的隊伍已變得軍紀嚴明。
無論是出于權(quán)勢的敬畏,還是對盧植的仰慕,軍營在短時間內(nèi)的確已被他牢牢掌控。
不過半刻,十余位披甲軍官魚貫入帳。
他們步入營帳后,紛紛向坐在主位的盧植抱拳行禮:“末將,拜見府君!”
盧植擺手免去虛禮,待諸將落座便直陳軍情。
不料話音未落,帳中竟起騷動。
這些軍官其實皆是廬江本地豪族子弟,顯然尚未從先前掃蕩賊寇的敗績中恢復(fù)士氣,初聞賊寇動向便已露怯色。
然而,當看到盧植面色愈發(fā)凝重時,營帳內(nèi)的嘈雜聲逐漸平息。
此時周都尉適時起身呵斥:“爾等食君之祿,聞戰(zhàn)則懼成何體統(tǒng)!“
聲若洪鐘,滿帳噤若寒蟬。
劉和站在盧植身后,默默觀察著眼前的一切。
對于眾軍官的表現(xiàn),他早有預(yù)料。
畢竟,有些人雖然身居高位,但骨子里卻軟弱無能,連帶著手下原本剛硬的士兵也變得怯懦起來。
不過,劉和對這位周都尉倒是印象深刻。
此人名叫周和,是周異的大哥。
或許很多人對周異并不熟悉,但提及他的兒子周瑜,想必無人不知。
周家是廬江的望族,周和是一位年約三十、面色微紅、細眉大眼的中年男子。
他年紀輕輕便能成為秩比二千石的都尉,雖然有家族背景的助力,但自身能力亦不容小覷。
他在廬江地區(qū)頗具分量。
據(jù)劉和所知,周異此刻仍在洛陽擔任郎官(尚書臺屬官),尚未外放為洛陽令。
作為家族下一代的老大,周和主要在地方上建功立業(yè),而讓年紀較小的周異走中央路線。
周家勢力龐大,絕非簡單之輩。
至于周瑜,想必此時也已誕生。
然而,讓劉和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周都尉的身份。
更重要的是,當初盧植帶著自己前往周家求助時,原本以為會費一番口舌。
沒想到周和二話不說,直接從塢堡中撥出部曲,還主動游說周圍的豪族。
如此雷厲風行的作派,與尋常世族子弟大相徑庭,倒顯出幾分兵家氣魄。
周和見帳中恢復(fù)肅靜,轉(zhuǎn)身向主位的盧植躬身行禮。
在這營帳之中,盧植身為自己的長官,自己先前代為呵斥諸將,終究不合禮數(shù)。
盧植與劉和對周和這種知進退的行為都頗為贊賞。
盧植微微頷首示意無礙,周和這才重新落座。
盧植端坐主位,目光掃過帳下諸將:“諸君久居廬江,不少人還與賊寇有過交鋒,今賊寇主動來犯,如何破敵,可有良策?”
既然太守開口詢問,諸將自然紛紛議論起來,只是這次的聲音沒有先前那般嘈雜。
一番討論后,賊曹陸勉率先出列,拱手道:
“回府君,我等新軍初建,未經(jīng)操演,賊寇突然來襲,末將以為,不如暫避鋒芒,以待時機。”
劉和在一旁打量著這位陸家的賊曹,見其身形文弱,與周和的健壯形成鮮明對比,年紀約莫四十上下。
陸勉話音剛落,大帳內(nèi)便響起了一片附和聲。
周和卻沉默不語,盧植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盧植突然抬手止住議論:“周都尉以為如何?”
陸勉見盧植并未直接采納自己的意見,反而詢問周和,臉上不禁露出一絲不悅。
廬江郡內(nèi),周陸兩家恩怨糾葛,明爭暗斗多年,他心中對周家人自然沒有什么好感。
尤其是剛才還被周和呵斥,更是讓他心懷不滿,所以才搶著發(fā)言,想要挫一挫周和的銳氣。
然而,他畢竟只是個六百石賊曹。
而且家族早已告知了盧植的背景,他自然是不敢在盧植面前放肆的。
盡管心中不悅,他還是抱拳行禮,默默地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