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墀之上,鴉雀無聲,死寂得可怕。
除了官員們粗重壓抑的喘息聲,和心臟因瘋狂擂動的聲之外,再無其他聲響。
所有人,包括剛剛義憤填膺的王篆,他那凜然的氣勢也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惶恐在心底蔓延。
大家都沒有想到皇帝面對如此洶涌的反對聲,反擊竟會來得如此迅猛!
如此刁鉆!
如此……致命!
在六科、通政司等官員以及王篆看來,他們此次依仗祖制,占據著道義的制高點,本以為穩(wěn)操勝券。
然而,經過皇帝那看似平和、實則步步緊逼、層層遞進的幾輪反問,局勢竟然被硬生生地扭轉了!
從一場關于“是否遵循祖制”的制度糾葛,變成了一個極其敏感、極其棘手、甚至可以說是極其荒謬的兩難禮法問題!
最要命的是皇帝看似拋出的問題,卻精準打到了他們每個人身上,若嘉隆二帝違反祖制,那么他們這些嘉隆年間出身的人為何不勸阻?
這才是六科、通政司等官員至今跪著不敢說話的主要原因。
但凡皇帝問出一句“爾等昔日不勸,今日為何要勸?”
他們除了認錯之外,便只能去言嘉隆二帝的不是,可嘉隆之前的孝宗、英宗等皇帝呢?
一個開國太祖和一群皇帝,孰重孰輕?
忠孝不能兩全,自然不敢多言。
世宗和隆慶算不算祖宗?
這自然是算的,可是和開國太祖相比呢?
好像又不算,但內閣制度自永樂以來便一直施行。
成祖算祖嗎?雖然這位祖宗的祖是從嘉靖才開始追封的,但從禮法來講,肯定是算的。
可問題是太祖廢宰相位之后便不再設內閣,而成祖設立的內閣現在已經實際上負擔起宰相的職權。
雖然不比從前,但不管民間還是朝廷官員都有稱首輔為宰相、相國。
這么一看,當今天子封內閣首輔為首相,倒也算是傳承有序。
可太祖有言,不許再設相位。
如此一來,這個問題就陷入了一個解不開的死循環(huán)。
“天子為何如此較真呢?不聾不瞎不配當家,就不能裝作不知道嗎?”
丹墀之下不少官員在心中哀嚎。
現在倒好,造成了嚴重的君臣矛盾。
大家都下不來臺。
御座之上的朱翊鈞明智地選擇了沉默。
他冷眼看著下方百官那惶恐的臉色,心中雖有快意,卻也不敢再將這把火燒得更旺。
凡事過猶不及。
萬一真冒出幾個鐵骨錚錚、寧折不彎、認死理的“英雄好漢”,繼續(xù)揪著“祖制”不放,甚至不惜以身殉道,那到時候真正下不來臺的恐怕就變成他這個皇帝了。
這可是有血淋淋的歷史教訓的。
歷史上原主萬歷拿著國本問題和百官斗法,把一個名為王德完的科道官員下獄問罪,為了避免百官的輿論以及有人求情,他竟用自己的長子威脅百官。
言曰:“大小臣工,為皇長子重?為王德完重?如為皇長子重,不必又來瀆擾!為王德完重,再來上本!”
英雄好漢哪里受得了這種話,居然用皇長子威脅,你還能把自己的長子給殺了不成?
立馬迎戰(zhàn)。
于是各科道官員被扣了一輪薪水。
這事情他前世記憶猶新,和同學一起笑,這輩子他可不想重蹈原主覆轍。
除非他效仿自己皇爺爺,讓太監(jiān)手持廷杖把所有文官抓走狠狠打一頓,甚至打死幾個。
但那樣名聲就臭了。
君臣矛盾無疑會更大,這件事情不見得就是他占理。
畢竟太祖真說過不許再設宰相的話。
所以,朱翊鈞雖然占據了上風,卻也不敢把弓拉得太滿。
一旦崩弦,就會傷到他自己。
他需要等待,等待一個破局的契機。
但朱翊鈞也不慌,
他知道有人比他更急。
天塌下來自有人給他頂著。
果然,就在這詭異的膠著的氣氛之中,臺下百官又有一人排眾而出。
但這卻出乎了朱翊鈞的預料。
竟然不是張居正先站出來?
朱翊鈞見狀,心頭猛地一緊,難道還有不怕死的要繼續(xù)死諫?
不過......也可能不是死諫。
短短數息,朱翊鈞腦子中閃過了數種可能,他甚至想過有人拿皇太后說事,然后進行關聯(lián),指責自己不孝、不敬祖宗之類的。
就在朱翊鈞心念電轉、暗自戒備之時,他忽然瞥見身旁的張居正在看到來人后,一直緊繃的身體似乎微微一松,不易察覺地松了口氣。
這個細微的動作如定心丸,瞬間讓朱翊鈞懸著的心稍稍放下。
他這才定睛看清了來人的模樣。
只見那人身著緋紅色的都察院官服,步履沉穩(wěn),面容剛毅,眼神堅定,正是左都御史陳炌!
陳炌來到御前,不卑不亢地行禮,隨即朗聲奏道:
“臣,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炌,謹奏:誠如陛下所言,自世宗皇帝以來,內閣職權日重,首輔總攬朝政,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實,此乃朝野共睹之事實。”
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也打破了這窒息的死寂。
他語氣頓挫有力,繼續(xù)說道:“如今,我國朝正值勵精圖治、革故鼎新之際,陛下銳意推行新政,正是要去偽存真,去虛務實。”
“既然內閣首輔已然有宰相之實權與職責,陛下今日為其厘定名分,設立‘首相’一職,以使權責相符,名實相副,此乃洞察時務、順應歷史潮流之舉,是為厘清權責、提高效能之策,實為順天應人之圣斷!”
“臣,衷心擁護!”說完,陳炌對著皇帝深深作揖。
朱翊鈞眼睛發(fā)亮,終于有人來幫他頂天立地了。
陳炌,都察院的最高長官,張居正的堅定盟友,終于在最關鍵的時刻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支持了皇帝的決定。
“況且!”陳炌話鋒一轉,引經據典,“太祖高皇帝立國之初,亦曾在《祖訓》中明言:‘法貴因時制宜,事有緩急輕重’。”
“可見太祖之真意,并非要后世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世宗能識其意,是以高臥深宮之中,朝堂裘而不亂。”
說到這里,陳炌忽然轉過頭,目光銳利如刀,冷冷地掃向旁邊跪成一片的六科、通政司官員們,鼻腔里發(fā)出一聲毫不掩飾的冷哼,頗為不屑道:“今上,世宗孫也,自當法祖!”
“陛下天姿英斷、睿識絕人,識得太祖真意,法祖世宗,昔日世宗授器于內閣,諸事不亂,陛下如日授名于內閣,以求政通人和,此乃一脈相承,蕭規(guī)曹隨,必成千古佳話也!”
朱翊鈞聞言欣喜,心里忍不住暗道一聲“好”。
這番話可了不得,一番話,不僅將他與太祖、世宗聯(lián)系起來,更賦予自己“法祖”的正統(tǒng)性。
最為巧妙的是還隱隱將六科道官員們置于“不識時務”、“不明上意”的尷尬境地。
妙極,妙極。
隨后,陳炌再次轉頭看了一眼那些面色更加難看、甚至有些羞憤的科道官員,然后對著御座上的朱翊鈞恭敬地拱了拱手,直言不諱道:“陛下,此等科道小官,囿于見識,才疏學淺,平日里只知皓首窮經,尋章摘句,將太祖當年之語奉為金科玉律,刻板教條,不知變通!
“此輩雖為官,究其根本,不過是一群食古不化的腐儒。”
“陛下乃圣明之君,切莫因這等腐儒之見而動了真怒,有傷圣體!”
朱翊鈞聞言,一直緊繃的嘴角終于微微上揚,他對著陳炌,不輕不重地點了點頭。
那顆暗自提著的心,此刻終于徹底放回了肚子里。
陳炌的話語,不僅肯定了內閣的實際權力,還從祖訓中找到了“變通”的依據,邏輯嚴密,理由充足。
更重要的是,他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
是所有御史們的頂頭上司。
他這番鮮明的表態(tài),等于是直接給那些剛剛還群情激憤的科道官員們潑了一盆冷水。
那些原本還躍躍欲試、準備繼續(xù)涌上來反對的御史們,恐怕未必再敢輕易出頭了。
朱翊鈞終于知道督察院的頭有什么樣的本事了。
難怪陳炌會成為左都御史。
能為張居正壓制輿情的人果然不簡單。
陳炌的發(fā)言如同重錘一般砸在王篆心頭。
原本因皇帝那“祖宗”之言而陷入忐忑不安的王篆已經后悔剛才如此強硬。
但此刻他聽到陳炌的那番話語,看到陳炌那副為皇帝張目的姿態(tài),怒火瞬間壓過了恐懼,膽氣竟由此而生。
他猛地抬起頭,雙目赤紅,怒視著剛剛發(fā)言的陳炌,聲音因憤怒而微微顫抖,卻依舊保持著御史的剛硬:
“總憲。”王篆幾乎是咬著牙吐出這幾個字,“你既以名器來論事,大談蕭規(guī)曹隨,可惟名與器,不可假于人這等最為基本的道理你又為何不談?!”
他直指陳炌,語氣尖銳:“太祖明令‘不得復設丞相’,此乃大明朝堂最重要之名器!豈容隨意更改?你今日曲意逢迎,阿諛上意,顛倒黑白,將違背祖制說成順天應人,將動搖國本粉飾為蕭規(guī)曹隨。”
“陳炌!你如此混淆是非,禍亂朝綱,究竟是何居心?!”
這番激烈的反駁,引起了臺下一片噓聲。
讓原本沉寂的百官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御座上的朱翊鈞見此情景,勃然大怒。
好不容易有陳炌出來解圍,穩(wěn)住了局面,這王篆冥頑不靈,還敢指責陳炌。
朱翊鈞正待開口怒斥王篆,準備下令將他拖出去廷杖之際。
卻不料,這一次,竟輪到他自己被人打斷了節(jié)奏。
只聽到一個溫和的聲音在丹墀之上響起:
“臣東閣大學士申時行,有事謹奏。”
朱翊鈞看去,卻見不知道何時申時行悄然來到御道旁不遠處,
此時他神態(tài)平和,拱手作揖。
這倒是出乎了朱翊鈞的意料,申時行何許人也?
大明朝有名的好好先生,對待官員向來都是以寬容為主。
在如此劍拔弩張、兩派尖銳對立的關鍵時刻,這位以“和稀泥”著稱的大學士,居然會主動站出來?
“講。”朱翊鈞按捺下心中的驚訝,沉聲道。
申時行語氣雖平和,言語中卻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稟陛下,臣以為,自英宗、憲宗,乃至到世宗、先帝,皆是我大明之君,自然皆是祖宗。”
“列位帝王,因應時勢,所言所定,或與太祖之時有所不同,然亦皆是為國為民之良法美意,自然也皆可視作‘祖制’,理應尊重。”
申時行頗為淡然的兩句話不僅肯定了皇帝之前的觀點,還不動聲色地將所有先帝都納入“祖宗”范疇,消解了“議祖宗”的尖銳性。
隨后,他微微轉過頭,目光落在依舊怒視著陳炌、胸口劇烈起伏的王篆身上,語氣依舊淡然平和,卻如同輕輕一刀,插在了王篆心上:
“至于此輩方才所言,執(zhí)著于太祖萬言之一言,斷章取義,舍本逐末,罔顧二百年時勢之變遷,臣亦以為……此輩之見,確有迂腐守舊之處。”
“你!”王篆氣得臉色發(fā)紅,險些又要開口怒斥。
但皇帝冰冷的目光刺醒了他。
他強行忍住了。
他知道自己現在必須遵守朝堂秩序,不能給皇帝留下任何口實。
否則,一旦被安上“咆哮朝堂”、“藐視上官”的罪名,皇帝就有足夠的理由,名正言順地將自己拖出去廷杖!
挨廷杖,固然是博取清流聲望、彰顯忠直風骨的好事,但那也意味著大局已定,自己徹底失去了阻止張居正獲得相位的最后機會!
這絕不是他今日冒險觸怒天顏、挺身而出的本意!
忍!必須忍!
卻不想,樹欲靜而風不止。
申時行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竟不再理會皇帝,反而直接將目光對準了王篆,語氣依舊溫和,卻如同考校一般,直接提問道:
“本閣且問你。”
“昔日太祖高皇帝之時,可有今日相國所推行之考成法?”
“成祖所定三千營昔日威震漠北,而今何在?”
“太祖高皇帝頒行天下之《大明律》,然二百年以來,時移世易,至今可還是原封不動、全盤執(zhí)行,未有絲毫增刪變通之處?”
一連三問!
這三個問題,看似平淡,卻個個直指核心!
問得刁鉆而精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