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貿易體制與實踐(1949~2019)
- 裴長洪 王萬山
- 2191字
- 2025-04-08 17:42:32
第四節 統管體制下的外貿企業
按照“公私兼顧”的原則,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營貿易體制。根據當時的外貿統計,按經濟類型分類劃分的外貿經營實體分為五大類:國營、私營、公私合營、合作社經營、其他。其中,國營包括中央國營(直接經營、委托經營)、地方國營;私營包括華商經營、外商經營、中外合營(參見表1.6)。在以上五大類經營成分中,以國營和私營為主,后三者的比重較小。國家對各類經營成分的經營實行監督指導,并逐步將其納入計劃管理的軌道。
表1.6 1950~1952年中國對外貿易經營實體分類

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對外貿易統一管制政策的實施,國營貿易公司在控制經營全部的對社會主義國家進出口的同時,逐步控制了對資本主義國家重要市場的進出口業務。此外,對私營貿易商進行行政管理,也由國營外貿公司領導。因此,1950~1952年,國營貿易企業對外貿易額增加很快,三年內分別為276397萬元、498759萬元、600999萬元,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提高,分別為66.5%、83.9%、93.0%。另一方面,私營貿易企業對外貿易額則明顯萎縮,三年內分別139037萬元、95980萬元、45092萬元,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下降為33.5%、16.1%、7.0%(參見表1.7)。
表1.7 1950~195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經營實體變化

一 國營進出口貿易的經營
1950年3月,政務院決定成立全國范圍的國營對外貿易專業總公司,統一貿易商品的對外經營。國營外貿專業總公司主要由兩部分實體構成:一部分是原解放區的外貿企業,另一部分是新中國成立后沒收原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外貿企業。到1951年,共成立了豬鬃、土產、油脂、茶葉、蛋品、蠶絲、煙葉水果、糧食、礦產、石油、皮毛、工業器材、海外運輸等國營外貿總公司。這一時期,因各公司均為初步創立,關系尚未理順,在各公司的設置、相互間的業務分工等方面時有沖突和調整。1952年8月對外貿易部成立后,對外貿公司按照業務類型進行調整,重新成立了16個國營外貿專業總公司。各總公司在各地設有分公司。于是,國營對外貿易的經營體系基本建立。根據公私分工原則,國營外貿公司統一開展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并掌控對西方國家的主要商品貿易。國營外貿公司經營的有直接貿易的自營業務,也接受外來委托的進出口業務。由于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量在這一時期快速增長,因而在經營實體成分上表現為國營外貿公司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1952年,海關統計的國營外貿公司的進出口總值為67125萬元,占對西方國家貿易總額的54.31%。顯然,國營外貿公司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也呈后來居上態勢。
二 合作社系統的對外貿易
為了便利農產品外銷,擴大農副產品的出口,1950年9月,經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允許合作經營機構在規定條件內經營部分進出口業務。按規定,全國各主要口岸,包括天津、上海、廣州、青島、武漢,每個地區只允許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或各大行政區合作社聯合總社設立一個貿易機構,代表該地區合作社經營進出口業務。合作貿易機構經營的出口范圍,只限于土產、土產加工品及手工工業品。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合作社經營的對外貿易比重并不大。據海關統計,1952年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經營額中,合作社經營的進出口值為4473.3萬元,占當年對西方國家進出口總值的3.62%。
三 私營進出口貿易商的經營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對外貿易的決定》中提出:對外貿易應由國家經營和管制。對于國家尚不能經營的某些貿易,以及由私人經營無害或害處不大的某些貿易,應該在國家管制之下允許私人經營。私營進出口貿易商主要存在于各大城市,一般具有較雄厚的資本并建立起了長期的對外貿易客戶關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外貿易中仍是一支重要的經貿力量。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允許私營進出口商繼續經營進出口貿易,發揮其在內外交流中的作用,鼓勵其與國營外貿公司分工協作,積極拓展對外經貿和國際市場。但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規定,私營進出口貿易商的經營范圍一般限于對西方國家開展進出口業務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私營進出口貿易商分為在華外商和私營華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共有進出口外商540余戶。1950年各口岸有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外商426戶,1951年為325戶,主要集中在上海、廣州。據海關統計,外商直接經營的進出口貿易總額,1950年為4996萬美元,1951年為1591萬美元,1952年為524萬美元,分別占各年對西方國家貿易總額的6.52%、1.73%、0.96%。華商的外貿經營主要是對西方國家。據海關統計,在1952年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私營進出口總值為44833萬元,占全部對西方國家進出口總值的36.27%,其中華商占35.31%。1952年,地方公私營(包括合作社)對西方國家進口總值為1.22億美元,其中私營進口占28.58%;出口總值為1.43億美元,其中私營占47.95%。
四 進出口同業協會的合營聯營
為了在復雜變化的國際形勢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團結一切公私對外貿易力量,步調一致地開展對外貿易工作,特別是為了避免私營進出口商之間盲目競爭,爭取及時進口重要物資,1950年7月,全國出進口貿易會議提出采用“國際貿易研究會”“同業公會專業小組”“聯合經營”幾種形式,按各地區不同情況,把公私進出口商組織起來。會議提出:組織“同業公會”和進行“聯合經營”要按照自愿原則與具體情況穩步進行。會后,上海、天津、武漢等地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進出口同業公會組織,進出口貿易企業不論國營、私營,不論專業、兼業,都加入了同業公會。據海關統計,1952年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公私合營的進出口值為5580萬元,占當年對西方國家進出口總值的4.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