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貿易體制與實踐(1949~2019)
- 裴長洪 王萬山
- 1275字
- 2025-04-08 17:42:32
第五節 國家管制的對外貿易政策[12]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指出:“人民共和國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沒有對外貿易的統制政策是不可能的。”“對內的節制資本和對外的統制貿易,是這個國家在經濟斗爭中的兩個基本政策。”[13]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統制”對外貿易的決策,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并采用保護貿易政策。”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對外貿易則實行國家管制。世界上近乎所有獨立國家都不會全面放松對對外貿易的國家管制,但管制的目的、方式、范圍不盡相同。經濟發達國家管制對外貿易主要是為了保障其商品在國內外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獲取高額利潤。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行對外貿易管制主要是為了反對外國資本和經營實體對本國市場的控制,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獨立自主地發展國民經濟。中國當時的“統制”貿易政策,還擔負著反對投機、反對封鎖、保護脆弱的國內市場,按計劃發展國民經濟的任務。
開始實行“進嚴出寬”的保護貿易政策。1949年10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云強調:“進口什么東西,要嚴加管制;出口的東西要放寬尺度,凡是能夠出去的東西,不管雞毛蒜皮都可以出。這樣我們就主動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面臨進口需求殷切而出口創匯能力不足的矛盾。為了克服這個矛盾,政府要求對外貿易管理部門和各個國營對外貿易公司貫徹執行“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經貿方針,把恢復和發展出口商品生產作為首要任務,協助重點生產單位解決困難,改進收購方式,便利和支持出口生產。通過增加出口貨源,提高產品質量,逐漸改變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來增加出口,換取更多外匯,進口國家建設所需的工業設備。
歸納起來,當時中國政府“統制”對外貿易的目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保護和發展國內工業,依此制定稅則、稅目、稅率,實行進出口貿易的許可制度。這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前以進口非必需品和消費品為主導的對外貿易狀況。《海關進出口稅則》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的保護貿易政策,確定了如下征稅原則:其一,對國內能大量生產的工業品及半成品征收高于進口產品與國內同類產品之間的成本差額的關稅;其二,對奢侈品和非必需品征收高于前項產品稅率的關稅;其三,對國內不能生產或少量生產的設備、工業原料、糧食、種子、化肥、農藥、醫藥品以及科學圖書等征收較低關稅或減免關稅;其四,對來自與中國訂有貿易條約或協定國家的產品征收一般正常稅率的關稅,否則征收高于一般稅率的關稅;其五,對政府鼓勵出口的半成品及加工原料的出口征收較低的關稅或免稅。
第二,采用各種辦法增加出口,同時按需要增加進口。“獎出限入”不是單純的爭取貿易順差,而是爭取寶貴的外匯以大量進口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物資。
第三,管理好外匯,嚴格而又合理地使用外匯,以保證必需和急需的設備和原料的進口。1950~1951年,中國雖然還沒有頒布全國統一的外匯管理辦法,但是已從外幣市場管理、供匯結匯制度、外匯指定銀行和僑批業[14]的管理三個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管理制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