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愛與生命意義:一項分析倫理學研究
- 譚杰
- 1799字
- 2025-04-07 17:43:02
二 道德心理學
盡管很多人可能對與愛和生命意義相關的議題有著不同程度的興趣,但當代英語世界的倫理學研究并不特別熱衷于討論這些問題。對于大部分分析倫理學家來說,最為重要的倫理學議題通常與道德語言的形而上學性質和規范性道德理論相關。然而一個被稱作“道德心理學”(moral psychology)的研究領域及其研究方法大致能夠與本書的研究相契合。
稍微關注當代英語世界倫理學研究的人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倫理學家宣稱自己在從事與道德心理學相關的研究。這一研究領域大約在20世紀最后幾十年開始顯現,并逐漸引起廣泛關注,至今并沒有明晰統一的定義和范圍界定。在倫理學領域,“道德心理學”可能指涉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種以純粹的哲學分析和討論為主,基本不涉及心理學實驗;另一種則通常會冠以“經驗途徑”(empirical approach)之綴,因其試圖結合哲學分析與心理學實驗,以期二者之間的相互啟發和印證。大體而言,前者基本仍落在純粹的哲學研究領域,后者則更多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1]本書在這一節中所論的道德心理學,主要指涉前一種以純粹哲學分析為主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
傳統的倫理學研究主要有兩大分支,分別是元倫理學(meta-ethics)和規范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前者的主要議題包括道德判斷的語義含義及其形而上學性質,后者的主要議題則涉及規范性道德理論如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與義務論(deontology)的構建和批評。20世紀中期,對道德判斷的語言分析一度在英語世界的倫理學討論中占據統治地位。隨著此種語言分析范式的式微,以及一系列針對效益主義和義務論批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倫理學家意識到主體心理層面的重要性,開始探究主體的心理與道德規范之間的相互聯系,并試圖進一步借此解決元倫理學層面的基本分歧。這樣便逐漸產生了道德心理學這一處于傳統的元倫理學和規范倫理學之外的第三個分支,這一分支主要以主體道德心理及其與道德規范的聯系為研究對象。一些涉及規范性道德理論的研究并不需要特別地涉及主體的心理層面,可以如義務論和效益主義那樣主要關注普遍的道德準則;更為傳統的美德倫理學和情感主義倫理學則會關注到規范性理論與心理層面的聯系。如果主體認同并內化了某一規范性道德理論,他將在這一道德理論驅動下形成相應的心理動機及倫理行為,并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規范性道德理論和道德心理學研究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規范性道德理論出發,研究者可以探尋道德規范對主體動機及行為的直接影響,同時關注使得主體遵守道德規范的相關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從心理現象及情感反應出發,研究者則可以探究這些心理現象與規范概念之間的關聯。目前這一領域的中心議題主要包括道德動機、理性與欲望、自主性與認同、道德情感等。[2]
然而當我們思考“人應當如何生活”這一最為根本的倫理學問題時,我們顯然并不僅僅關注與道德相關的規范和心理問題,反而可能會更加關注處于道德價值之外的諸如愛和生命意義之類的價值。盡管道德價值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極少人會認為道德價值在其實踐生命中總是具有排他的重要性。絕大部分人并未將道德的不斷完善視作其生命的重要目標,而是將很多非道德的價值,如將對哲學研究、音樂、親人和朋友的愛視作構成其生命意義的價值。[3]因此,如果我們從狹義上理解“道德”這一概念,將其主要置于同行為的正確與錯誤相關的領域,那么這一被稱作“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事實上超越了道德的范疇,涉及包含人的全部實踐生活的倫理領域。[4]這種理解似乎更為符合這一至今未得到清晰界定的研究領域的某些特征:一方面,理性與欲望、自主性與認同、道德情感等道德心理學的諸多議題本身便超越了狹義的道德范疇;另一方面,很多自稱從事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當代哲學家并不從事與道德的心理層面相關的倫理學研究,而是致力于探究諸如人際之愛之類更為廣泛的處于道德領域之外的價值。如此解釋的道德心理學盡管與其命名本身存在一定的悖謬,但能涵蓋包括道德價值在內的所有價值,因而相較于僅限于道德的心理層面的解釋更為廣泛,也更具有變革性。
如果根據上述解釋來理解道德心理學,本書便可基本歸屬于這一領域。從研究領域上看,本書主要處理的是與愛和生命意義相關的、處于狹義的道德領域之外的非道德價值;從研究方法上看,本書基本不會介入在元倫理學和規范倫理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道德語言分析和道德規范理論的構建,也不會涉入諸如形而上學領域的個人同一性問題之類的相關爭論,而是主要關注實踐主體的心理動機和倫理行為,及其對于個體情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