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轉移人口生計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 杜巍 車蕾 呂鋒
- 1535字
- 2025-04-07 16:21:04
第三節 研究目標
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分析在陜西省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業轉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就業保障和養老保障等方面的現狀、影響因素,并且構建以農業轉移人口群體為主體的生計恢復力指標體系,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生計可持續為政策著力點,提出相應政策與制度建議。
在學術上,本書從生計可持續的角度,將城鎮化、生計資本、農民經濟學、家庭經濟學、人口學、生計恢復力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綜合用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形成系統分析和解決這一問題的新的理論框架和方法系統。
在實踐上,本書以可持續生計和發展核心問題為切入點,從農業轉移人口個體及家庭市民化生計策略選擇和影響、農村轉移人口生計恢復力出發,試圖全面揭示不同代次、不同區域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所面臨的問題,進而探討可能的政策創新和戰略選擇。本書強調問題導向和實踐服務導向,根據不同問題特點,面向發改、人社、教育等不同政府部門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和實踐干預措施,為消除城鄉差別、促進農村和城市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參考。
具體目標包括:
(1)揭示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個人及家庭生計面臨的主要問題、生計策略及其影響因素。市民化對農業轉移人口不僅是一次身份改變的機會,而且是一次重要的生計選擇。從生命歷程主線來看,流動外出的農民工群體中生活在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個體及其家庭面臨著子女教育、自身就業、自身及其隨遷父母養老等三個核心生計問題。要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滿足子女“有學上”、自己“有活干”、父母“有保障”,才能最終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身份轉化。這也形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對象“農轉非”居民,部分外出務工群體返鄉后就近非正式就業,成為具有農業戶籍的兼業勞動者,他們也面臨著“有活干”,子女教育“有發展”和父母生活“有保障”的生計問題。基于城鎮化進程中生計資本脆弱性特征,對農業轉移人口家庭生計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不但可以為深入認識城鎮化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家庭影響提供新的視角,而且可以為農業轉移人口家庭可持續生計等相關政策制定和施行提供具體著力點和抓手。
(2)分析陜西省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和主要需求。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是重要的社會流動,會給陜西省現有的就業結構帶來重要沖擊,甚至會改變目前的社會就業格局。在城鎮化早期,農業富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自發流動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了重要契機,但這種單向的自發流動并不具有可持續性。流動和未流動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不同的就業和兼業選擇。在就地就近城鎮化背景下,發展以農業為依托的產業鏈有利于創造更多的陜西省就業崗位,滿足不同類型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需求和生計策略。本報告從就地就近城鎮化和就業保障的角度出發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意愿進行分析,并對就地就近城鎮化背景下農業產業的就業空間進行評估,這對農業產業拓展和農業轉移人口的充分就業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思路,也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加快陜西省現代化發展。
(3)構建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生計恢復力指標體系,為該群體生計恢復力提供計算模型。農業轉移人口面臨著生活環境的轉變,其生計必然主動或被動進行調整以應對外部沖擊,而生計恢復力即在研究某個群體或某個個體在遭受外部沖擊時恢復到較好狀態的能力。本書在揭示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個人及家庭生計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整理、調查實驗、數據分析構建就地就近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轉移人口生計恢復力指標體系指標維度等,進而得出基本的測算模型,這不但豐富了對于農業轉移人口研究的切入點,而且為政策改進建議也提供了實質的參考依據。
通過上述工作的深入開展,本研究不但為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大需求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而且還為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