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報告(2019)
- 謝瑾嵐 羅黎平 楊順順 劉敏等
- 7617字
- 2025-04-07 15:31:47
二 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綠色發展評價
根據地理空間分布,長江經濟帶可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東部區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中部區域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西部區域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和云南省。為了更為精確地展示長江經濟帶內部不同區域綠色發展的狀況,本部分采用2011~2017年數據對長江經濟帶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綠色發展指數進行測度和比較分析。
(一)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發展指數比較分析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持續推進,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均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存在明顯差異。
1.總指數比較分析
從總指數來看(見圖1-9),東部綠色發展水平七年來一直遙遙領先,從2011年的53.04增長到2017年的66.55,年均增速為3.85%,無論是綠色指數水平值,還是其年均增速,東部區域均在三大區域中排名第一;西部綠色發展成效也相對突出,2011~2017年,綠色指數由46.74增長到57.30,超過中部,在三大區域中排名第二,但年均增速排名第三,為3.46%,增長速度有待提高;中部綠色指數七年間一直處于末位,2011~2017年,綠色指數由43.53增長到54.49,各年始終位列第三,年均增速3.81%,排名第二。

圖1-9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
2.綠色增長度比較分析
從綠色增長度分析,2011~2017年,東部綠色增長度指數由53.54增至67.45,始終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年均增長率達3.92%,而西部的綠色增長度指數均低于50,2017年達48.85,位居第三位,年均增速為3.16%,也位居中、東部增長水平3.65%和3.92%之后。但考察近兩年情況,2016~2017年東、中部增速加快,年均增速中部達3.93%,東部達3.99%,但西部則放緩0.1個百分點。從二級指標結構優化、創新驅動、開放協調的各項指數來看,區域位次各年始終未變,東部第一,西部排尾,從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能力提升速度來看,排序也是如此,但從開放協調度的提高情況考察,西部開放協調指數七年來增幅第一,東部第三(見表1-2)。
表1-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增長度指數及排名

表1-2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增長度指數及排名-續表

3.綠色承載力比較分析
從綠色承載力分析,各年區域位次穩定,東部最高,西部第二,中部最低。2011~2017年,東部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5.26增至69.23,年均增速3.83%;中部綠色承載力指數由40.89增至54.42,年均增速4.88%;西部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0.56增至64.78,年均增速4.22%。雖然中部年均增長速度最快,但由于綠色承載力指數絕對水平值大大低于東部和西部,中部綠色承載力的提升注定較為艱難,但已顯現β收斂趨勢(落后地區比發達區域增速更快,整體呈現收斂一致的趨勢)。從二級指標來看,水資源利用指數西部長期穩居首位,表明西部水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東部,而中部的水資源利用效率則最低;水生態治理指數東部最高,且遠高于中、西部;西部排名第二。表明水生態治理成效東部最為顯著,中部單從指標看成效不顯著(見表1-3)。
表1-3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承載力指數及排名

表1-3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承載力指數及排名-續表

4.綠色保障力比較分析
從綠色保障力來分析,西部的綠色保障力指數最高,七年來一直穩居領先地位;東部在2011~2014年連續4年的綠色保障力指數最低,2015年達到55.01,躍居第二位并一直保持;中部在2011~2014年的綠色保障力指數位居第二,但2015年開始被東部趕超,排名下降。2011~2017年,東、中、西部綠色保障力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3.71%、2.12%、2.34%,東部的增速最快,目前,東、中、西部綠色保障力指數分別為58.22、57.73、61.77,東部年均增速明顯超過西部,是長江經濟帶綠色保障力增速最快的區域,而中部當前綠色保障力指數水平值和增速均處于末位,是綠色保障力最為弱勢的區域。東部綠色保障力快速提升與綠色生活指數的提高密不可分,2011~2017年,東部綠色投入指數由39.00提高到46.05,2014~2015年在三大區域中一度由排名第三躍升到第二,但在2016年和2017年又被中部反超;綠色生活指數增長更快,由59.01提高到77.29,排名由第三躍居第一,為東部綠色保障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見表1-4)。
表1-4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中、西區域綠色保障力指數及排名

(二)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評價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水平總體呈相對平穩的線性遞增態勢,在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板塊中處于領先地位。
1.東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變化特征
無論是綠色指數水平值,還是年均增速,東部區域綠色發展水平在三大區域中一直遙遙領先,從2011年的53.04增長到2017年的66.55,年均增速為3.85%,呈穩定上升態勢(見圖1-10)。從次級指標的貢獻來看,主要是綠色增長度和綠色承載力提供了較好的支撐,2017年,這2個一級指標對總指標的貢獻分別為38.60%和32.47%,但綠色保障力表現并不突出,對總指數的貢獻為28.94%(見圖1-11)。

圖1-10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
2.東部區域綠色發展分指數變化特征
(1)一級指標,東部區域3項一級指標分項指數歷年變化情形如圖1-11所示。

圖1-11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一級指標變化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的綠色增長度指數由53.54變為67.45,年均增長3.92%,接近并略高于總評指數增速3.85%;綠色承載力指數由55.26變為69.23,年均增長幅度為3.83%,與總評指數增速基本持平;綠色保障力指數由46.80變為58.22,年均增長幅度為3.71%,比總評指數增速略低。其中,綠色增長度指數主要得益于結構優化指數高速增長的穩定支撐,創新驅動指數雖然總體呈緩慢增長,但是波動明顯,特別是2017年比2016年下降明顯,開放協調指數始終保持平穩的緩慢增長;綠色承載力指數的提升同時受益于兩項二級指標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治理的共同支撐;綠色保障力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受綠色投入指數小幅下滑影響,幸而綠色生活指數快速上升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2)二級指標。2011~2017年,東部區域的結構優化指數由58.74升至85.99,年均增長幅度為6.56%;創新驅動指數由48.01升至52.71,年均增長幅度為1.57%;開放協調指數由57.01升至60.94,年均增長幅度為1.12%;水資源利用指數由60.06升至74.34,年均增長幅度為3.62%;水生態治理指數由52.76升至66.58,年均增長幅度為3.95%;綠色投入指數由39.00升至46.05,年均增長幅度為2.81%;綠色生活指數由59.01升至77.29,年均增長幅度為4.60%。增長態勢方面,結構優化、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治理等二級指標均呈穩步快速上升趨勢,特別是水生態治理2016年增速很快,2017年出現反彈性減緩;創新驅動、開放協調、綠色投入等3項二級指標則呈波動變化,開放協調于2016年和2017年增速明顯放緩。比較反常的是綠色投入和創新驅動,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綠色投入中的環保支出和環保人數占比均在2016年出現下滑,而創新驅動中的6項次級指標中有4項出現明顯降低,特別是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速由15.25%降至2.19%,跌幅較大(見表1-5,圖1-12)。
表1-5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指數


圖1-12 2011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東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對比
(3)三級指標。首先,結構優化4項三級指標均得以持續優化,綠色生活指標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公共交通覆蓋率、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突發環境事件次數評分等5項三級指標實現穩定提升,而森林覆蓋率得以保持。其次,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治理和綠色投入指數增幅居中,水資源利用中表征綜合用水效率的萬元GDP水耗保持穩定下降趨勢,而代表產業用水效率的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萬元農業增加值水耗均整體延續下降態勢,但萬元農業增加值水耗相比2016年而言,在2017年出現較大幅度的增加,由595.43立方米/萬元增至621.03立方米/萬元,考慮到消費需求升級背景下居民生活節水相對困難,代表居民用水效率的指標人均生活用水量確實持續攀升,與預期吻合,且2016年增幅較大,2017年達80.79立方米/(人·年);水生態治理中濕地面積占比數值維持不變,人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2017年在2016年取得較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略有回落,總體增長態勢得以維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這兩類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延續了2015年之前的勢頭,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保持微幅穩定下降;綠色投入在2016年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是綠色投入中的環保支出和環保人數占比均在2016年出現下滑,但這并未改變綠色投入指數增長的長期趨勢。再次,創新驅動和開放協調指數增幅偏低,創新驅動指標中,R&D經費投入強度、萬人擁有科研人員數呈增幅遞減的增長態勢,而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速、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速受經濟增速普遍下降的大環境影響,2017年大幅下滑,幸而2016年增幅較大,支撐了整體上升的勢頭,此外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信息產業占GDP比重均有所下滑,2017年東部區域兩指標各為31.90件/萬人和3.76%,分別較2015年下降了2.37件/萬人和0.17個百分點。
(三)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評價
總體而言,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滯后,不論是指標值還是年均增速,絕大多數低于全經濟帶的總體水平,部分指標值甚至低于西部區域。
1.中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變化特征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值如圖1-13所示。

圖1-13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
2011~2017年,中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在三大板塊中各年均靠后,但2011~2015年總水平指數年均增速位居第二,為3.17%,2016~2017年增速明顯加快,達5.12%,其原因主要是綠色增長度指標從2016年開始加速上升,變幅較大,而且其核算權重最大,為0.37。綠色保障力指標權重略小,但2016~2017年增幅明顯大于前面年份。因此總水平指數受綠色增長度指標和綠色保障力指標變化的沖擊最為顯著,整個分析期年均增速位列第二。
2.中部區域綠色發展分指數變化特征
(1)一級指標。圖1-14所示,2011~2017年,中部區域綠色增長度指數由42.97升至53.27,年均增長3.65%,略低于總水平指數增速;綠色承載力指數由40.89升至54.57,年均增長4.88%,高于總水平指數增速1.23個點;綠色保障力指數由50.90升至57.73,年均增長2.12%,明顯低于總水平指數增速。可見,綠色增長度與綠色保障力指數明顯偏低,對總水平指數的支撐作用明顯不及綠色承載力指標,未來對總水平指數貢獻的提升空間較大。增長態勢方面,綠色增長度在2014年出現明顯下降,2015年開始反轉,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明顯上升達53.27;綠色承載力2016年增速實現11.78%,次年增速放緩;綠色保障力截至2017年幾乎一直保持均一速度溫和上升,變幅不大。

圖1-14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一級指標變化
(2)二級指標。中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同前面一樣,選取的同是7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結構優化、創新驅動、開放協調、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治理、綠色投入和綠色生活。其逐年變化如表1-6所示。
表1-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變化

表1-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變化-續表

在構成綠色增長度的次級指標中,除結構優化指數穩定上升外,創新驅動指數在2013年達峰下落,其后一直圍繞42.00持續微幅波動,峰谷之距大于1,2017年為42.42,略高于前一年;開放協調指標則震蕩前進,振幅較大,峰谷相差10個點。而構成綠色承載力的次級指標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治理,構成綠色保障力的次級指標綠色投入在2016~2017年均保持緩慢增長趨勢的特點而顯得平穩,但綠色生活2017年增幅顯著,掩蓋了之前的增幅不顯著。所有這些次級指標變化的疊加效應,綜合形成圖1-15所示的情形。

圖1-15 2011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中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對比
將中部區域年度數據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2011年的基礎上,2011~2017年,中部區域各項二級指標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三級指標。從三級指標看,首先,結構優化指數躍升幅度明顯,主要是因為其次級指標工業勞動生產率、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及人均GDP指標優化迅速,2015年之前基礎扎實,各項得分均凈增1倍有余,且2016~2017年勢頭不減,其增幅分別達49.55%、43.72%及30.18%。加之萬元GDP能耗穩步下降,使其指標得分升幅穩定。水資源利用得分上升,主要源于萬元GDP水耗和工業用水效率二者的貢獻,與2011年相比,2015年萬元GDP水耗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32.6%和31.6%,2016~2017年二者得分增幅19.83%和10.89%,依然勢頭迅猛,只是居民生活節水難度更大,代表居民用水效率的指標始終負向變化。水生態治理指標得分主要緣于兩類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強度2016~2017年分別下降到75.65%和60.02%,勢頭強勁,因此其得分大幅穩定提高。且化肥施用強度指標得分在2016~2017年兩年增幅達19.77%。其次,開放協調、綠色投入和綠色生活升幅居中,分別源于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城鎮化率快速增大,2016~2017年年均增幅達8.42%,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出口交貨值相對規模和地方財政住房保障支出比重的負面沖擊。水利環境固定投資占比指標得分在2016~2017年兩年增幅達69.59%,升幅巨大,抵消了環保人數占比降低的負影響,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占比節節攀升,得分在2016~2017年兩年增幅達23.79%。綠色生活次級指標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公共交通覆蓋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穩定提升,但城市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指標由2011年的88.8%明顯下降至2015年的68.1%,2016~2017年公共交通覆蓋率、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表現依舊搶眼,得分加速提升,從其歸一化結果來看,兩年增幅均超過10%,分別為54.94%、14.30%和10.48%。再次,創新驅動指標升幅最小,主要原因在于盡管R&D經費投入強度和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得分穩步增加,但支撐力量有限,而萬人擁有科研人員數、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速和信息產業占GDP比重的得分受近年大環境影響而持續下降,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速在2016~2017年歸一化結果降幅達22.95%,致使創新驅動指標指數受其影響,表現不突出。
(四)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評價
本部分對2011~2017年,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板塊的綠色發展總指數、3項一級指標、7項二級指標和相應的三級指標的變動特點進行展示和分析。
1.西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指數變化特征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總體水平呈穩步上升態勢,從2011年的46.74增至2017年的57.30,共增長22.59%,年均增幅3.46%,2016年與2017年兩年增幅更大,高達9.22%,年均增幅4.51%,勢頭強勁。總指數明顯高于中部區域,與整個經濟帶基本持平且多數年份略微偏低,但遠低于東部區域。從一級指標來看,綠色承載力和綠色增長度是總體指數增長的主要支撐因素,2017年綠色承載力指數位居中部區域指數與全經濟帶及東部區域指數之間;但綠色增長度指數位列三大區域末位,也低于全經濟帶綠色增長度指數;綠色保障力指數高于全經濟帶、東部區域和中部區域。從增長態勢方面來看,2011~2017年,綠色承載力和綠色增長度年均增幅分別為4.22%和3.16%,綠色保障力指數年均增幅相比較小,為2.34%。綠色承載力2016年與2017年增幅達12.17%,而綠色保障力指數2016年與2017年增幅為8.57%,二者均加快了之前的增長勢頭。但綠色增長度指數2016年與2017年年均增速放緩,其在2016年增速上揚,高達4.86%,但2017年增速迅速減緩,僅為1.30%(見表1-7和圖1-17),總指數和一級分項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只是部分指標部分年份出現增幅不一致而已,充分說明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各方面均在穩步推進。

圖1-16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總水平指數
表1-7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指數增速(%)

2.西部區域綠色發展分指數變化特征
(1)一級指標。2011~2017年,西部區域綠色發展一級指標呈逐步上升態勢,綠色增長度從40.53升至48.85,年均增長3.16%;綠色承載力從50.56升至64.78,年均增長4.22%;綠色保障力從53.77升至61.77,年均增長2.34%。根據測算,綠色增長度指數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結構優化指數以年均增幅5.40%的速度快速拉升,開放協調指數增速次之,年均增幅不到結構優化指數增幅的一半,創新驅動年均增速僅為1.06%,且在2017年不升反降,因而造成綠色增長度2016年增速盡管高達4.86%,但在2017年增速迅速減緩,僅為1.30%的情形(見圖1-17)。綠色承載力指數的增長同時得益于水資源利用和水生態治理指數的快速上升,在2016~2017年依然維系綠色承載力指數快速增長的勢頭,且加速度為正。綠色保障力指數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綠色投入,其年均增速3.26%,遠高于年均增速僅為1.31%的綠色生活的支撐作用,在2016~2017年仍基本保持加速增長趨勢。

圖1-17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一級指標變化
(2)二級指標。2011~2017年,西部區域綠色發展雖然部分二級指標部分年份出現了小幅下滑,但總體呈上升態勢,其中,結構優化、水生態治理等指標的指數實現了持續上漲,而創新驅動、開放協調、綠色生活、綠色投入與水資源利用指標的指數卻表現為在波動中上升。例如在2011~2017年,結構優化指數由42.45提升至58.21,年均增速5.40%,其增速在7項二級指標中排名居首,2016年與2017年遞增速度放緩,兩年升幅達9.78%,其年均增速為4.78%;創新驅動指數從38.83提升至41.36,年均增長1.06%,2016年與2017年增速加快,兩年升幅達3.33%,其年均增速為1.65%;開放協調指數從40.55提升至45.79,年均增長2.05%,2016年與2017年年均增速下降為0.91%;水資源利用指數從60.88提升至78.18,年均增長4.26%,2016年與2017年增速放緩,兩年升幅達7.82%,其年均增速為3.84%;水生態治理指數從45.18提升至57.80,年均增長4.19%,2016年與2017年增速明顯加快,兩年升幅達15.46%,其年均增速達7.46%;綠色投入指數從45.50提升至55.14,年均增長3.26%,2016年與2017年增速加快,兩年升幅達14.20%,其年均增速為6.86%,明顯提高;綠色生活指數從66.74提升至72.14,年均增長1.31%,2016年與2017年增速略有放緩,年均增速跌至1.26%(見表1-8、圖1-18)。由此看來,結構優化、水生態治理和綠色投入等指標表現最好,創新驅動指標指數增速最慢,表現最差,應為今后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急需提高的著力點。
表1-8 2011~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變化


圖1-18 2011年和2017年長江經濟帶西部區域綠色發展二級指標對比
(3)三級指標。從三級指標來看,2011~2017年,結構優化指數的三級指標雖然都實現了優化,但這些分項指標對結構優化指數大幅提升的支撐作用不一,在此我們重點考察最后兩年即2016~2017年的情形,以期發現其后的變動趨勢,突出需要重點監測的指標。在2016~2017年人均GDP增長幅度最大,達40.3%,工業勞動生產率次之,為34.47%;創新驅動指數之所以表現不佳,在于其三級指標中,僅R&D經費投入強度在2016~2017年增速較快,增幅達16.37%,其他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技術市場成交額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速3個指標的指數均出現負增長,加之信息產業占GDP比重指標提升幅度較小,導致創新驅動指數增幅甚微,僅為0.04,是西部區域綠色發展的短板;開放協調指數的三級指標中,城鎮化率、出口交貨值相對規模和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增速三項指標在2016~2017年增速迅猛,增幅分別為26.45%、35.66%和21.60%,相對較差的是地方財政住房保障支出比重,在2016~2017年出現19.35%的負增長,顯著拉低了年均增速;水資源利用指數中,在2016~2017年萬元GDP水耗、農業和工業用水效率都實現了大幅下降,萬元GDP水耗降幅達10.38%,農業和工業用水效率降幅分別為4.55%和6.01%,在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數不升反降的情況下,實現了水資源利用指數加速提升的勢頭;水生態治理指數中,濕地面積占比評分維系不變,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與氨氮排放強度在2016~2017年增幅分別為31.71%、41.50%和37.99%,水生態治理指數雖有較大幅度提升,但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與氨氮排放強度急需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同時農村面源污染源控制仍需加強,特別是化肥的施用強度有所增大;綠色投入的三級指標水利環境固定投資占比2016~2017年增幅達44.95%,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占比2016~2017年增幅次之,環保人員數占比在2017年有所降低;綠色生活的三級指標中,2016~2017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及公共交通覆蓋率增幅均超過16%,其他指標雖然變動不顯著,但其走向均趨好。